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云南绥江:一座水电移民城市的新生
2014/2/17 13:03:58    新闻来源:中国改革报

云南绥江:一座水电移民城市的新生

新闻作者:赵 岗  发布时间:2014-02-13  

  2014年的春节,70岁的云南省绥江县村民刘德生过得格外舒心,他坐在自己崭新的126平方米新居门口,看着缓缓流动的江水,安静地抽着旱烟。身旁,4岁的小孙子快乐地跑来跑去,儿子和儿媳妇在摇号分来的小卖铺里忙碌着把货物上架。

  山下,滔滔的江水中,是他们曾经的家———绥江老县城,如今已随着水位的上涨,淹没在300米深的碧波之下。

  刘德生和他的新家,是这个云南"第一移民大县"的剪影。

  一年多前,向家坝水电站下闸蓄水,绥江县6万移民整体搬迁到山腰的新县城,老城被彻底放弃。

  离开前的那一夜,刘德生老泪纵横。

  从茫然、抵触、理解到支持,绥江人经历了太多的曲折,离开总是那么的不易,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则鼓励着6万移民迁徙的脚步。

  绥江移民创三大奇迹

  2011年,随着我国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启动,国土面积761平方公里、辖5个乡镇、总人口17万人的绥江县,县城和3个集镇需整体搬迁,移民人口近6万人,一举成为云南省"移民第一大县"。

  当年3月,因部分移民对城镇化安置长效补助标准不满等问题,引发了"3·25"群体性事件。

  此事如当头棒喝,当地干部每个人都在思索,为什么移民的情绪和政府的步伐踩不到一个节点上呢?老百姓究竟需要什么?痛定思痛之后,移民干部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被动的宣传不如主动扎入百姓当中,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了解他们在舍弃家园后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活。

  只有把握住百姓的脉搏顺应民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移民工作才能进行下去。

  当地干部把群众利益作为推进移民工作的最大法宝,划定了路线图,排出了时间表,把每一项规划变为现实,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绥江在一年内完成新县城和3个新集镇300万平方米房屋建设、并在2个月完成6万移民的搬迁、1个月内完成库底清理,被业内人士称为"三大奇迹"。

  "搬家那段日子,大家那个急啊,时间太紧。从老县城通往新县城的13条道路上,整日整夜车辆人马络绎不绝,灯火一直亮到天明。"刘德生说。

  心病还须"心药"解

  从对立到支持,从故土难离到举家搬迁,绥江如何把尖锐的群众情绪抚平呢?

  "就是块石头也要把它焐热了。"绥江县鲢鱼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志强是这么说的。

  围绕2012年向家坝电站下闸蓄水的时间节点,2011年全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入了最为关键的时期。刚到村党总支任职的徐志强就带领挂钩包村的工作队员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移民政策,但他们很快就碰了钉子。一些年迈的老人故土难离、乡情难舍,不愿搬迁,部分群众又因补偿安置等问题,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移民们远远地看到他们来了,不是冷言冷语,就是故意锁门外出或下地干活,有的甚至白天不回家深夜才回来,有的干脆外出打工不见面。

  针对群众对移民搬迁安置的顾虑,内心既盼望又担心的思想,徐志强耐心地逐户走访,认真讲解政策,摆事实、讲道理、谈发展,群众不在家他们就坐在家门口等候,下地干活就紧随在后面帮忙,在外打工就多方托人寻找,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干群之间的坚冰终于慢慢消融了,绝大部分群众的"心结"解开了。

  户户都有"联系卡"

  "我是你们的移民挂钩干部,这张卡上面有我的姓名和联系电话,如果您有什么困难、诉求,或者在移民政策方面有什么疑问,随时随地都可以联系我。"在中城镇华峰村2组,县委外宣办挂钩的41户移民群众家中,户户都有这样的一张"联系卡"。

  "你们几个脸皮真厚啊,又来了,狗都不'咬'你们啊。""我们不止今天要来,今后还要来,直到你们搬迁安置完毕,住进新房、过上新生活。"这是移民干部与挂钩村中城镇华峰村移民群众之间的一段诙谐有趣的对话。

  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脸皮真厚",道出了干群之间融洽的鱼水关系,同时也包含了工作队员心中的多少酸楚和付出的艰辛努力。第一次走进移民家中宣传政策时,许多移民干部被群众骂得抬不起头。

  但是,他们没有一个退却,他们充分认识到,群众是通情达理的,群众一时不理解说明移民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和解释。他们把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在温情关爱上、放在政策宣传解释上、放在帮助群众算账和谋长远发展上。自全县移民工作启动以来,县委外宣办所有人员就没有节假日,他们一直陪着移民群众,用关爱打开移民的心结。

  拆除干群之间"堵心墙"

  "一盒润喉片,一瓶矿泉水,一本笔记本",这是移民工作开展以来全县挂钩干部职工走村入户的真实写照,泪水、汗水、苦水、血水也建起了移民干部与移民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联系。

  绥江县委、政府喊出了走群众路线、实施亲情移民的口号。在移民工作中树立"进得百家门,才算公家人"的理念,群众在哪里,干部就到哪里,拆除了干群之间的"堵心墙"。全县3000多名干部职工与1.6万多户移民结成对子、攀上"亲戚",实行"处级领导联镇挂村包户、科级领导联村挂组包户、干部职工联组包户、党员直接挂钩群众"制度,科级以上干部每周住村入户不少于3天,每3天向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报送移民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处级、科级干部每月轮换走访群众分别不低于20户,其他干部职工每周轮换走访群众不少于1次。

  在移民克难攻坚时期,全县机关干部和移民群众开展"挂钩帮户",实现"全覆盖",在挂钩帮户工作中做到"六个包保":包政策宣传解答,保移民听得懂;包补偿补助资金测算,保不出差错;包移民合理诉求收集,保问题协调解决;包矛盾纠纷化解,保社会稳定;包困难户搬迁,保搬得出;包后续产业发展,保稳得住。确保了挂钩帮户工作落到实处,赢得了移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阳光移民公平公正

  傍晚,在绥江县政府办公大楼前的广场上,有耄耋老人,也有3岁孩童,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闲聊,或健身,怡然自乐。

  广场旁边是绥江新城的大街,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

  "我们的发展至少提前了好多年。"这是绥江人对绥江移民工作的肯定。

  在绥江新城建设初期,为了使安置房的户型设计符合移民要求,经反复征求群众意见,最终确定了5种面积8个户型的设计,然后再将确定的户型返还给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在建房过程中,小到开关、电线、马桶等都征求意见,由群众自主选择。

  在分房过程中,有的群众说自己原来是住三层楼的,搬迁后还想住三层楼;有的原来是住在临街的,分房后还想住临街;而有的原来两家人是邻居,搬迁后还打算做邻居……问题纷繁复杂。为了确保整个分配过程公平、公开、公正,绥江县还特意请某高校专门设计开发了分房摇号软件。

  据时任绥江县中城镇镇长、现任绥江县新滩镇党委书记杨绪春介绍,在临街门面房分配前,他们用10天专门研究分配方案,由群众推荐代表全程参与讨论。方案一次次修改,到第29稿时终于敲定。移民群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分门面房前像高考填报志愿一样填写了几十个志愿,然后根据志愿进行摇号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现场直播。

  "当时,每天晚上都是十一二点才回家,躺在床上白天所做的工作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在眼前浮现,早上又得早早起床,有时累得都有快撑不下去的感觉了。"杨绪春对之前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但杨绪春挺住了,整个绥江的干部、群众都挺住了。他们艰辛的付出,换来了如今崭新的绥江城。

  采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绥江创造出"三大奇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经验。一是结对包保"一家亲",尽最大努力赢得群众信任;二是民情受理"一条龙",尽最大努力回应群众诉求。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扑下身子倾听群众诉求,满足群众需求;三是政策共商"一条心",尽最大努力维护群众利益。改变单一的行政决策模式,变"替群众做主"为"群众自己做主",实现移民利益最大化;四是信息公开"一扇窗",尽最大努力打消群众疑虑。坚持做到信息公开、阳光操作,以公开透明消除群众误解,以公平公正赢得群众信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