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农业灌溉耗水惊人 部分产区一吨水"换"一斤粮
2014/4/25 12:45:12    新闻来源:新华网

  人们都知道粮食生产离不开水,但如果说一斤粮食要用一吨水来"换",可能有些人就不相信了。记者近期在东北、西北、华北部分粮食产区采访发现,作为我国目前最大"耗水户"的农业生产,许多地方仍在沿用相对粗放的灌溉方式,节水灌溉的面积相对较少,水资源消耗浪费巨大,有的农田产出甚至接近"一斤粮食一吨水"的程度,这种农业灌溉和生产方式亟需转变。

  灌溉粗放:一吨水"灌"出1.2斤粮

  数据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与此同时,农业灌溉用水却消耗巨大,约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45%。记者在部分产粮区采访了解到,目前农业灌溉仍较粗放,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灌溉,水粮比都很惊人。

  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粮仓",同时也是典型的干旱区,年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14倍,农业生产全靠灌溉。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永联村农民付继平说,过去都是自己拿上工具去抢水,想浇多少浇多少,有时冬天地里都结着冰。后来有管理了,农民也有节水意识了。但现在供水时还须先灌满80厘米深的土渠,然后才能溢出到农民田里,土渠中这80厘米深的水就算浪费了。

   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告诉记者,有的灌区在供水时,由于没有精细管理,供水量过多,致使用于泄水的排水渠也"满载"工作,许多水白白流走。有的农民在为水田补水时同时开口子排水,水田里成了"常流水",虽然水新鲜了,但水资源浪费很大。

  灌溉粗放带来的是惊人的水粮产出比。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了解到,宁夏农业灌溉年引水约63亿立方米,除了排走的水实际消耗约38亿立方米,全区粮食年产量375万吨左右,相当于一立方米(吨)水换来2斤粮。一位水利干部说:"当地最费水的是小麦,亩均用水550方,才打700斤,相当于一方水换1.2斤粮。"

  在我国"粮仓"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桦川县,水务局的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水田区地表水灌溉亩均用水1000立方米,地下水井灌亩均用水650立方米左右。地表水灌溉的水稻亩产1200-1400斤,地下水灌溉的水稻亩产1000-1100斤。折算下来,一立方地表水'灌'出1.2-1.4斤水稻,一立方地下水换来的水稻略多一些,也仅为1.6斤左右。"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部门的一位干部说,西部河套灌区年产粮食40多亿斤,消耗40多亿立方米地表水,相当于一立方水换一斤粮。东部通辽灌区玉米产量高,以地下水井灌为主,一立方水能换7斤粮。但基层干部也担忧,地下水是"子孙水",长期用地下水灌溉已使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将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

  工程节水覆盖有限 田间地头成为"漏斗"

  为加强农业有效灌溉,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部分工程已经见到节水成效。但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16,远低于发达国家0.7以上的水平。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农业工程节水的配套建设相对缺乏,使田间地头成为"大漏斗"。

  在位于松花江流域的桦川县,当地4个灌区中只有悦来灌区的田间配套率达到80%以上,其他中小灌区的田间配套率只有40%左右。因此,悦来灌区的灌溉用水利用率达到了0.54,其他灌区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6。地下水井灌区由于渗漏、蒸发少等因素,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能达到0.6。

  内蒙古巴彦淖尔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这里拥有7级灌排体系。站在全部衬砌好的护岸上,总干渠犹如一条运河横在眼前。护岸衬砌后不仅减少了总干渠对两岸土地的冲刷,还大大减少了渗漏。但走进田间地头,许多斗渠、农渠仍然是荒草丛生的土渠,不仅渗漏严重,还需要年年清淤。

  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农牧处农田科科长步丰湖说,从1998年到2013年,在中央和地方的投入下,内蒙古河套灌区衬砌了支渠以上渠道20条、175公里,衬砌后的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了0.156。但相对于上万公里的渠道总长度,衬砌比例仍低,而且绝大部分田间渠道没有衬砌,因此全灌区的水利用系数仅提高了0.03。

  哈尔滨市水务局灌区管理处一位负责人说,哈尔滨市灌区70%工程不配套,有的渠首工程都是临时性的,供水更多是靠人来控制,而不是工程控制。目前,骨干渠道衬砌率能达到20%,大部分渠道仍是土渠。如果干渠能全部衬砌,用水系数就能达到0.6,以哈尔滨市的灌溉用水量,用水系数提高0.1,一年就可节水1亿立方米以上。

  粮食产区的农民说,造成灌溉用水浪费的原因主要就是田间工程不行,让一些水白白浪费了。水利部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走高效节水灌溉的路子,必须集中精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农业节水空间巨大 需政策与价格"双调控"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和南方节水减排等节水灌溉工程,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占到有效灌溉面积的一半。业内人士认为,灌溉节水仍有巨大空间,应充分发挥政策与价格的杠杆作用,从工程节水、技术节水和价格约束三方面推动节水。

  一是进一步加大节水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并同步推进管水单位的相关改革。基层水利部门和灌区普遍反映建设资金缺乏。内蒙古水利部门曾测算,河套灌区近十年节水工程年投资额1亿多元,而工程共需要资金约100亿元。水利工程正常寿命是30年,这即意味着按照这一投资进度,后期工程还没建完,最初建设的工程已经"寿终"需要重建了。

  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副局长蔺福宝说,灌区是自收自支单位,以卖水为生,这种体制与发展节水型社会不适应。"作为管水单位应该节水,但越节水我们就越没钱,这种体制应该尽快解决。"据记者了解,这种灌区依靠收水费养人的情况,在其他省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是加大研发和推广节水技术力度,对实用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给予专项支持。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可以实现亩节水30%,并有增产等优势。但因缺乏经费等原因,这一技术从2004年至2013年,在黑龙江省才累计推广了657万亩。

  黑龙江省水利厅农田水利管理总站站长吕纯波说,水利没有基层推广体系,只能借助农业推广体系,但我们没有推广资金,只能靠情面求人帮忙。"全省现有6000万亩水田,如果70%用上控制灌溉技术,一年就可节水60亿立方米,相当于建设60个中型水库!"水利部水资源司原司长吴季松说,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为0.516,提高到0.58完全可能,这0.064就意味着一年节水175亿立方米。

  三是加快推进灌区水价改革,必要时出台灌溉用水补贴政策。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目前各地水价基本是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设计,农民节水意识不高。宁夏水利厅水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徐光儒说:"目前定额内水价是每方水三分零五,超过定额加价两分,水价并不高,但有的地块最多时要浇20遍水,因此水费支出并不低。"

  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多地水利干部表示,水价、水资源管理和水利投融资等改革目前明显滞后。应加快推进农业用水阶梯水价,基础部分的水价要低甚至可以免费,超出基础用水量征收较高水价。为减少农民负担,必要时可出台灌溉用水直补政策。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