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解读中国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能源安全面临内忧外患 能源结构亟待改变
2014/5/23 14:52:48    新闻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5月6日,《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安全蓝皮书,集纳了44位各安全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被业界称为最权威智库报告。其中,报告对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作了全面分析和展望。

何为"蓝皮书"?作为我国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它的发布有哪些价值和意义?关于能源安全,是如何阐述的?我国能源安全的总体形势怎样?又面临着哪些问题和挑战?

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报告副主编、时任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的赵晓春,试图为公众揭开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的神秘面纱。

中国能源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和"外患"

记者:能源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整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改善,也关系着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外交空间。当前,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总体形势如何?

赵晓春: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公报,2012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9%。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是:煤炭68.5%、石油17.7%、天然气4.7%、核能0.8%、水电8.3%、其他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1.2%。

近几年关系到中国能源安全的几个标志性阶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能源总量方面。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超过30亿吨,提前11年打破了21世纪初"2000~2020年,用能消费总量翻一番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2009~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2.1亿吨标煤,虽然2012年比上年仅增长1.4亿吨,但按照"十二五"40亿吨标煤的能源总量控制目标来看,后三年只有3.7亿吨能源消费增长空间,这一目标已注定无法完成。

第二,在石油安全方面。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9年中国石油进口1.99亿吨,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这一"国际安全警戒线"。之后中国石油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2012年进口量为2.84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8%。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2020年原油产量将开始下降,到203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高达75%。

第三,在天然气安全方面。中国天然气消费自2006年开始迅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5%),对外依存度也随之快速飙升。2007年仅为2%,2009年为5%,2010年为11.8%,2011年达到24.3%,2012年达到28.9%。中国2012年天然气消费总量为1502亿立方米。预计2013年中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将升至32%,用不了5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突破50%。

第四,中美进行比较来看。在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的同时,美国却在走向"能源独立"。2010年美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在过去10年首次降到50%以下,预计到2030年美国将完全不再需要中东的石油;2010年美国一举超过俄罗斯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不仅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天然气出口国。

记者:报告提出,当前,传统以石油安全为核心的能源安全战略思维已不能适应目前能源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国能源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和"外患"。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赵晓春:从国家层面来说,一个方面是能源的供应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能源的使用安全问题。

第一,中国的石油供给国大多在政治经济上不稳定,石油供给量不确定性高。

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80%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在整治、经济上不稳定。局势较为稳定的国家早已被西方公司瓜分完毕,中国公司很难找到机会,只能进入高风险地区。

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让中国对国际油价的话语权越来越少,石油进口的代价越来越高,而且不得不更深的卷入国际争端,美国则有了更多的遏制中国的筹码。

第二,石油进口主要依靠海路,而海上能源通道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是中东和非洲输出石油的必经之路,中国这两处海峡的行路安全却完全受制于人。2011年末伊朗核危机升级,美伊两国在海上剑拔弩张,伊朗屡次威胁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一旦付诸行动,从中东到中国的石油运输路线将完全被切断。马六甲海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虽然2006年开通的中哈石油管道、2011年开通的中俄石油管道和2013年开通的中缅石油管道加强了中国从中亚、东北亚和海上石油的进口安全,但这些管道仅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20%,中国海上石油运输安全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维护海上咽喉畅通的实力亟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雾霾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能源安全和公众健康前所未有地息息相关。

过去一年,雾霾污染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迅速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严重的雾霾污染是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下,粗放式经济发展数十年积累下的后果。根据目前调查和研究的结果,雾霾主要来源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高耗能企业的污染排放、一方面是汽车尾气的排放,还有一方面来源于城市建筑的扬尘。

雾霾问题警示我们,传统的"以石油安全为核心"的能源安全战略思维已不能适应中国能源发展的实际需要,能源安全不仅仅是国际上外交制衡、利益博弈问题,更是国内经济转型、维护公众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质的迫切需求。不管过程多么漫长和艰辛,我国的能源结构都必须改变。

第四,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之首,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压力越来越大。

近几年"页岩气革命"导致美国天然气价格大幅度下降,煤电比重已跌至40%以下,气电比重超过煤电指日可待,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将大幅下降。"页岩气革命"大大增加了美国在气候谈判上的主动权。美国的积极转变使中国成为国际减排这一全球矛盾斗争中的主角和全世界环保人士批评的焦点。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低于美国,但2008年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气体排放的冠军,而且上升势头还在持续。最近几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也超越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如果能源机构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国将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处境越来越被动。

 

报告主要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来源

记者:报告撰写的出发点是什么?

赵晓春:在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基本考虑到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力图通过这样一个研究报告向广大公众和读者介绍我们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形势,增强广大公众的国家安全意识。

第二,国际关系学院作为一个从事国际政治关系的高校,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研究报告来推动国家安全战略在学术领域和理论领域的研究。

第三,撰写这样一个报告还希望为国家安全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来源。

记者:除能源安全领域外,报告还涉及国家安全的哪些领域?

赵晓春:报告是从综合安全和大安全的角度来探讨国家安全问题,覆盖到了非常广泛的领域。

包括国际安全问题、国内安全问题,也包括传统安全威胁问题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

同时涉及到了能源安全问题、经济安全问题、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气候环境安全问题、海洋安全问题等。

 

记者:报告属于蓝皮书系列,然而目前公众对于蓝皮书有些误读,你能介绍一下何为"蓝皮书"?

赵晓春:首先介绍一下皮书的概念。皮书最早在17~18世纪的英国产生,当时主要把由官方或社会组织发布的专门性文件或研究报告,统称为白皮书。后来传至各个国家,被广泛接受并流行。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开始发布白皮书。如国防部发布的国防白皮书、国务院发布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到了90年代末,国家开始使用其他系列的皮书,如蓝皮书、绿皮书、红皮书。

简单来说,白皮书是指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以白色封面装帧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的别称,是由官方制定发布的阐明及执行的规范报告;绿皮书是关于乐观前景的研究报告;红皮书则是指关于危机警示的研究报告。

蓝皮书通常是由第三方完成的综合研究报告,代表的是学者的观点或者研究团队的学术观点。以年度为原则,对当前的现状、问题和前景进行一个系统的预测和分析,具有前沿性、权威性、时效性的特点。

记者: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家安全蓝皮书,报告的发布有哪些战略和创新意义?

赵晓春:报告的发布有以下几点意义。

首先,报告是国内研究国家安全问题第一部专业性的皮书系列的报告。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填补了我国在国家安全领域的一个空白。

其次,与其他系列的皮书往往侧重于国家安全的某一安全领域不同的是,这部报告主要从综合、大安全的角度来探讨涉及国家民生各领域的安全问题,因此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这是报告的价值所在,可以站在更好的角度和高度,总体看待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

(赵晓春,《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副主编。吉林人,现为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国际政治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国际关系综合研究、大国关系、外交决策、日本政治外交、非传统安全等。在国际关系学院(北京)讲授研究生战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学等课程。)

原标题:赵晓春独家解读中国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能源安全面临内忧外患 能源结构亟待改变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