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全面、历史地评价三峡工程之利弊
2014/6/9 6:11:40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张博庭

三峡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同时也是中国水电的一个象征性标志。无论是其水电的功能,还是社会各界关于水电的争议,几乎都在三峡工程上集中体现。

上个世纪末,国际社会一度对水电的产生了矫枉过正的片面认识,以至于大型水电的开发一度被排除在可再生能源之外。当时很多国家的大型水电建设项目由于移民的矛盾而受阻,为了避免投资失误,世界银行还曾一度停止了对各国大水电的资助。但是,社会对水电的偏见严重的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坝、水电站建设的放慢,使得人类社会的水资源、能源以及贫困的问题日趋严重。特别当国际社会看到我国的三峡成功建设之后,2002年联合国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重新肯定了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地位,并呼吁发展中国家加速水电的开发。此后,世界银行不仅恢复了对大型水电建设项目的信心和投资,而且,还把水电作为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措施予以大力的支持。不能否认的现实是,是三峡工程用自己成功的实践,让全球改变了对大型水电的态度。

作为水电杰出代表的三峡工程,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效益。要说它的社会效益,确实比较抽象一些,不过,一位来自湖北荆州地区的年轻记者,曾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诠释过三峡的社会作用。

在她童年的记忆里,长江一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为了避免长江泛滥,她的父母每年的冬、夏两季都要出"义工"。冬天要去"挑堤",因为长江的大堤每年都要修补、加高。夏天则要去大堤上抗洪。古老的长江带给他家庭的记忆,除了恐惧还有沉重的负担。但自从三峡建成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出"义工"的惯例,已经成为历史。特别是去年汛期,虽然长江出现了超过1998年的特大洪峰,但是,江边的乡亲们仍然悠闲自得的度过每一天。对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民众来说,三峡大坝已经把昔日带来恐惧和负担的长江,变成了今天幸福和美景。

三峡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供水、航运和发电等多方面。例如,2011年春季,长江下游遭遇严重的干旱,三峡水库累计为下游补水超过200亿,极大的缓解了下游的旱情。由此所带来社会公益性的经济效益,绝对不少于几百亿。三峡的航运从大坝建成后,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急流险滩的危险性已不复存,而且航运燃料的成本也平均降低35%,这使得长江的航运量逐年大幅度的上升。2012年三峡大坝处的货物通过量,已经由建坝前的每年不足1000万吨,迅速提高到上亿吨。此外,三峡的发电能力也非常强,每年发电约1000亿千瓦时,不用说电力生产给国家上缴的利税,和电力应用后的社会产值有多么巨大。仅仅就三峡水电入网的低电价一项,就不能不说是极大的社会公益。

据统计三峡投产计发电十年来,累计发电量7000多亿千瓦时。三峡每度电的上网电价仅为0.26元,与火电的平均差价至少约为0.15元。由于三峡的水电拉低了全国的销售电价,十余年来仅三峡隐性的回报给全国用电户的效益已达上千亿,这个数额不仅与当初从全国的电费中提取的三峡建设基金相接近。而且这种低电价的政策,恐怕还将长期的持续下去,很可能全国的用电户,永远都将是三峡水电的受益人。(注:目前社会上流传三峡公司用了5000多亿三峡基金的说法是不靠谱的。因为我国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也只有1800多亿。据三峡集团公司曾透露这笔基金共计1378亿元。)

三峡的防洪和供水,极大地减少了洪涝和干旱灾害所造成的生态灾难(其经济社会效益之巨大,难以估算)。除此之外,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效益,还体现在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各种污染排放上。自从去年我国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污染之后,社会公众已经开始对过多地使用化石能源的危害,有了切身的体会。20131020在哈尔滨开始供暖的第一天,由于赶上了天气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立刻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PM2.5的暴表现象。这足以说明造成雾霾的最大元凶,很可能就是过量的煤碳燃烧。目前,三峡一年发电量如果折成煤炭,足够全北京市使用两年多。可见一个三峡工程,就可以让多少个城市,免遭雾霾的困扰?这是多么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啊?

尽管我国三峡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但社会上对三峡的评价却仍然是负面的居多。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负面的说法,往往就能发现它如果不是片面的,就是不够尊重历史,或者不太符合实际的偏见。例如有人说三峡让上百万的非自愿移民陷入了贫困。客观的说原来居住在长江边城镇码头附近的极少数居民,确实有可能会有个别的会因为淹没搬迁,使得他们现有的生活条件有所下降。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三峡移民来说,三峡的建设绝对是改变命运、摆脱贫困的机遇。

根据我的亲身经历,记得在三峡的论证期间,包括加拿大等很多国内外的水电工程师,都认为三峡大坝绝对应该采用155的高程。因为,按155高程建坝,只有30多万的移民。而一旦采用175的方案,将会增加移民70多万。这从水电开发的规律上来看,绝对是不可取的。然而,当时我国的情况是长江边上的少数三峡移民,生活条件还算不错,而恰恰是山上那些人,尤其是175高程将要涉及到的移民,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生活极度的贫困。记得当时我曾看到过一篇强烈希望三峡建设能改变他们命运的文章中介绍说"大家都知道涪陵榨菜很有名,但是,谁知道我们那里的老百姓的苦。出门就爬坡,每天命悬一线;拼命的干一天,只能挣到几分钱---"。

那篇文章,看过真是催人泪下。当时的四川省政府,为了能让山上那些最贫困的百姓也能借着三峡的建设改变命运,所以,坚决地要求三峡大坝按照175高程来建设。它们摆到桌面上的理由,说是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想让船队到重庆非常容易,在适当的位置再修一级电站或者船闸足以。两者的最大差别,就是移民。世界上恐怕也只有"执政为民"的共产党,才有这样的魄力,才肯为了让70多万贫困的百姓改变命运,而不计得失的采用了175方案。三峡建成后绝大多数原来最贫困的群体,确实彻底改变了命运,和相对比较富足的江边的居民一样,正享受着移民后的新生活。回顾那段历史,谁要说三峡的移民都属于非自愿移民,谁要是说三峡的建设让广大移民陷入了贫困,那绝对是昧了良心。

在生态环境方面,目前也有一些不够科学、理智的声音。例如,有人说三峡的建设加剧了下游河道的冲刷,改变了原有的江湖关系,导致了鄱阳湖的水位下降,造成了新的生态灾难。其实,长江的江湖关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来的长江河道每年都要随着泥沙的淤积不断的抬高。除了造成了地上悬河的防洪隐患,很多原来通江湖泊,都不得不截断与长江的连通。因为,湖泊的岸坡很难像长江大堤那样不断的逐年加高。假设我们不建设三峡,随着长江河道的不断增高,鄱阳湖恐怕早晚也会有一天,要因为防洪的需要而被迫截断与长江的自然连通。对比那种为了防洪被迫的截断,今天即使真的实施了为保水的截断鄱阳湖与长江的自然连通,我们也不应该否认三峡带给鄱阳湖的是生态的效益,而不是灾难。

总之,我国三峡工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是十分巨大的。不过,辩证的看,世界上从来也没有绝对的好事,任何利的获取,一定也少不了弊的存在。百万移民再好,总还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消除了地上悬河,也并非就是百利无一害的绝对好事。但愿我们在看待三峡的时候,即不要脱离历史,也不要不尊重事实,更不能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辩证历史,当成是没有是、非,分不出对、错的盲目"改造自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