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全球能源版图重新洗牌
2014/7/9 11:34:16    新闻来源:人民网
  乌克兰局势依然错综复杂,美、欧、亚、非地区的能源安全局势也日渐陷入迷局。
  "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全球能源版图将重新洗牌,欧盟国家陷入极大恐慌,美国则会抓住机遇推销自己的页岩气,企图取代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地位。然而,美国的算盘也未必会如意,因为它赢了欧洲、恐失去亚洲的战略也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这是现任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所长盖尔-拉夫特(Gal Luft)博士的最新观点。
  未来20年,全球能源领域面临两大挑战,这是国际能源署6月初发布的警告。首先,全球能源投资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政策的影响;第二大挑战是会出现大规模融资困难。然而,在盖尔˙拉夫特看来,上述两大挑战还只是长远的难题。他认为,欧洲当前面临的能源输送难题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盖尔-拉夫特是美国能源安全理事会高级顾问和"让美国自由联合会"(致力于减轻美国对石油依赖的跨领域组织)的共同发起人。他被媒体称为"现代能源和安全问题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战略、地缘政治、恐怖主义、能源安全、自然资源和经济福利。
  欧洲骑虎难下
  "欧洲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在自找伤害。"盖尔˙拉夫特表示,欧洲要想加强自身能源安全,就必须出台三项多元化战略。首先,电力部门必须走向多元化,应逐步增加来自北美、非洲、中东和里海的天然气供给线,从而取代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的依赖性。其次,吃一堑长一智,欧盟应该让能源供给过境路线和过境国多元化,减少对乌克兰的单一依赖性。最后,让电力部门和交通部门的能源商品多元化,这样有利于气候政策和能源安全战略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欧洲的气候政策是以能源安全为代价的,欧洲拒绝使用煤炭、核能和页岩气的做法是个严重的错误,导致他们对俄罗斯天然气严重的依赖,这一错误政策必须加以纠正。"这就是拉夫特的主张。
  但记者问及,"您这不是在重新鼓励世界再次启用化石燃料吗?这不是与当下的环境保护政策相悖了吗?"拉夫特回答道,"其实在G7能源部长会议上,各方都承认了,化石燃料在欧洲能源领域依然是重要元素。并不能天真地说放弃就放弃。"
  在拉夫特看来,相比于欧盟1/4的天然气供给来自俄罗斯,随时面临断供的危险,欧盟意识到也许减排并不是那么迫不及待。
  在欧盟28个成员国中,对俄罗斯天然气供应100%依赖的有5个国家,超过50%依赖的有11个国家。此外,欧盟早前通过的"20-20-20"政策,在乌克兰事件后颇有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意味。根据"20-20-20"政策规定,在2020年前,欧盟所有成员国需要实现以下目标:第一,将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1990年的水平相比至少减少20%;第二,确保欧盟20%的能源消耗来自可再生能源;第三,将初级能源的使用与预计的水平相比,减少20%。
  拉夫特指出,限制传统能源的做法显然不能急于求成,在如此复杂的能源供给局势下,整个欧盟都必须重新定位化石燃料在能源安全领域的角色,为了防止与俄罗斯彻底"撕破脸",欧盟只能做好各种能源都加以利用的准备。
  乌克兰事态升级之后,欧洲议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盟正在考虑坚决降低其能源对外的依赖程度。目前来看,扩大可再生能源,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成本太过高昂,难以支撑欧洲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欧洲政策制定者更加偏向发展自己的页岩气生产。
  但这样的决定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过去6年间,欧盟和乌克兰也在努力寻找摆脱俄罗斯的替代能源方法,这其中包括了一度被热议的页岩气开采和取道土耳其的Nabucco管线设计方案。但最终由于欧盟成员国内部的分歧以及中亚国家之间难以解决的摩擦因素,欧盟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并没有根本好转。更甚的是,核心国家德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不减反增。德国资源相对匮乏,虽然号称核电强国,但受日本福岛核电站危机影响,公众呼吁在能源改革中必须"弃核",并把此作为新政府上台的主要议题,迫使默克尔政府为了获得足够选票而作出逐步关闭核电站的决定。这种民众倒逼的做法使得德国难以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页岩气的开发和输送看似是欧盟能源短缺国的救星。这里所指的是欧盟可以一方面通过自采区域内的页岩气来缓解危机。因为已经勘探的结果显示,欧盟页岩气总体储量极其丰富,约有470万亿立方英尺。当前除波兰因为地质条件限制开采并不理想,包括德国、英国在内的一些欧洲大国的页岩气开采条件良好。但要想自给自足必须要过的一关是重新调整环境政策。另一方面,欧盟可以依赖北美市场,因为美国很乐意替代俄罗斯。
  欧盟的新能源发展也不能挑起大梁。德国的法定目标是至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达到18%,其中可再生能源电力占电力需求总量的比重为35%。虽然德国一直重视新能源研究,投入400亿欧元用于发展包括生物柴油、甲醇汽油及生物乙醇等替代能源的研究,技术也创世界领先水平。但作为主要的工业国家,可再生能源所占的发电比重可谓是杯水车薪。以占比最高,发展最为迅猛的风电为例,2013年德国风电装机总量为3425万千瓦时,位列全球装机量第三位,但其风能发电量仅占德国用电总量的7.5%。由此可见,德国以发展新能源弥补弃核后的能源缺口更多是一种"政治需求"而非有效手段。随着乌克兰事件的升级,陷入骑虎难下的德国将不得不对其能源政策做出重大改变,而这种改变势必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对欧洲乃至全球的能源格局走势产生影响。
  美重塑能源政治版图
  当能源丰富的国家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或委内瑞拉遇到的麻烦越来越多时,技术正在将美国变成一个能源出口国。过去几年,美国从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进口的石油数量减少了20%以上;天然气的储量和产量均显著增加,且价格也在大幅下降。国际能源署由此预测,美国可能在2020年前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产油国,并可能在2035年前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这将改变全球的能源格局。
  有两点可以表明,美国正在重新塑造自身的能源版图。第一,逐渐从中东抽离。第二,注重页岩气的开发和出口。当美国看到可以进入能源自给自足的新时代后,政府不愿顶着舆论的压力在中东战场上损失更多生命,也不愿在财政赤字"滚雪球"的局面下再向中东砸钱。《纽约时报》指出,美国并不打算完全放弃这个地区,起码在世界经济仍然严重依赖经由霍尔木兹海峡的贸易往来,而且以色列仍存在安全风险的情况下不会这样做。但是,随着美国对中东能源依赖的降低,华盛顿在当地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意愿自然也会降低。
  变革即将到来,美国作为乌克兰背后的支持者,随着时局的变化,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除了大力支持乌克兰,更是向欧洲抛出了"能源支持"的橄榄枝。美国总统奥巴马充满诱惑的语言的确让欧洲为难:美国准备向欧洲直接供应天然气,以降低欧盟国家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此外,作为放弃俄罗斯的附加条件,美国打算继续对欧洲国家经济实施大规模的直接投资。奥巴马的这一明确表态被视为是新一轮冷战开打的前兆。但吃过亏的欧洲人并未积极响应奥巴马的能源新战略。究其原因,一是欧洲国家天然气输入大部分依靠管线。管线建设前期投入高,历时长,而且欧洲国家的天然气管线建设相对已经成熟。从这点来看,美国如果打算向欧洲大量输送天然气,搭建新的管线的投入将是花费高昂且长期的。而且,从乌克兰危机中欧盟国家也开始谨慎起来,再也不敢盲目地依赖某一个国家的能源出口,更不敢在其他国家的能源供给上做出烧钱的前期投入。这样一来,单凭美国方面的投资,管线建设的方案基本难以通过。其二,美国的天然气出口码头最快也要一年多的时间才可修好,从运输成本等因素来看,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在价格上并没有显著的优势。
  相对于输往亚洲所获得的利润来说,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更多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眼下所使用的一种政治宣传策略而非切实可行的方案。而这点,早已在俄罗斯总统的意料之中,俄在纠结了十年后,与中国达成了长远能源协议。
  事实证明,"能源武器"已经成为美俄之间使用频繁的策略。对于擅长打冷战的美国来说,强大的页岩气生产能力势必将使得"能源武器"成为其制定国际策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俄罗斯则在普京制定的能源战略指导下,与美国在国际事务等方面产生更加频繁的摩擦和冲突。
  对此,拉夫特认为,"能源应该被视为和平与繁荣的推动者,而不应该是外交政策的工具。"他强调,彻底脱离俄罗斯天然气供应,也会让欧洲和美国的战略意图适得其反,因为这会鼓励俄罗斯努力将能源供应转向亚太地区。美国和欧洲领导人应该意识到,欧洲可以能源供给多元化,俄罗斯同样可以做到,比如,俄罗斯可以通过铺设管道锁定亚太市场,可以通过中国、朝鲜、韩国、印度和日本方面重新制定游戏规则。俄罗斯"向东"发展可以直接削弱美国在亚洲的竞争力,同时还会减少在欧洲市场的天然气供应和基础设施投资。
  中俄携手还击
  中俄两国达成4000亿美元、由俄罗斯在30年内每年向中国提供38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协议,让美国的能源出口和外交政策也要相应作出调整。拉夫特认为,中俄之间的协议的确让地缘政治版图发生了变化,俄罗斯牢牢抓住中国市场,完美地替代了摇摆的欧洲市场,中国因为环境压力,也在急于寻找煤炭的替代品,二者的合作协议不仅改变的是能源版图,其实还对美国的亚太战略给予了回击。
  据国际能源署推测,到2030年,中国近80%的石油都将依赖进口,而且这些原油中的大部分都将来自北非和中东。也有一些估计数据显示,中国的页岩气储备甚至比美国的还要多,但中国目前还没有开采它们的技术和知识。
  拉夫特表示,能够取得俄罗斯的天然气资源,中国将大大提高其能源安全。首先,这项协议会刺激中国经济,避免受到国际经济大背景不景气的影响。对中国东北工业城市而言,充足的天然气意味着冬天不再为煤炭发愁,也不会因顾及环境污染在冬季大规模停产。第二,中俄签署协议实质上是提前占据了东亚能源市场。中俄液态气管道预计到2018年才能到达中国市场,那时美国的液态气开发也正要进入国际市场,中俄抢占东亚市场可能对冲北美的液态气价格。从战略角度考虑,如果中美出现冲突,海上封锁可能是美国能向中国施加的最强大武器,中俄能源协议达成后,即使出现海上封锁,对中国造成的冲击也会较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