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在水电领域勤耕不缀——记第十届光华科技奖获得者张宗亮
2014/7/14 22:03:59    新闻来源:中国电建

2014年6月11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揭晓,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为获奖专家颁奖,中国电建所属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昆明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张宗亮喜获大奖,成为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第六位获此殊荣的专家,也是中国电建集团第二位获奖的专家。

光华工程科技奖被誉为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项,由中国工程院组织评选。在张宗亮之前,水利水电行业前五位获此大奖的专家分别是:张光斗、潘家铮、钱正英、谭靖夷和陈厚群,每一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其中,张光斗院士、潘家铮院士荣获的是光华工程成就奖,钱正英院士、谭靖夷院士和陈厚群院士荣获的是光华工程科技奖,此次张宗亮斩获的是后一项大奖。

喜讯传来,昆明院干部员工奔走相告。张宗亮——一颗成长于中国电建沃土的水利水电科技之星,开始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升腾在更为广阔的时空当中。

电建集团水电勘测设计管理部主任刘毅曾任昆明院党委书记,是和张宗亮共事多年的老领导、老同事。刘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张宗亮素质高、能力强、经验丰富,获得光华科技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天道酬勤,地道酬耘

走进张宗亮的办公室,一幅"天道酬勤,地道酬耘"的书法作品引人注目,作品用笔遒劲、风骨内含,深得张宗亮喜爱。张宗亮说,他"一直以勤自励",30余载扎根边疆,在自己钟爱并为之奋斗了一生的水电领域勤耕不缀。

1979年,16岁的张宗亮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清华园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影响着这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大学五年,他的知识得到了规整和提升,价值观念得到了升华,逐渐养成了"家国天下"的胸襟、抱负和情怀。1984年夏天,他不顾父母的担心和反对,带着年轻人热切的期盼和渴望,只身来到了素有"水电富矿"之称的云南,从业于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他,作为技术人员参与了鲁布革水电站导流隧洞、泄洪隧洞、溢洪道工程技施设计工作。身为一名鲁布革人,张宗亮亲身经历了水电建设一系列的改革与变化。异域他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新技术、新设备、新经验涌进偏远闭塞的峡谷,令他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也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白天,张宗亮专注工作,尽职尽责地穿梭于工地现场,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行请教,在实干中潜心学习;夜晚,他挑灯夜读,广泛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细致琢磨工程设计报告和图纸。在经受"鲁布革冲击波"的洗礼后,他认真思考、审视着这一切:干劲、压力、积极性、创新性、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立志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践行水电追梦人的炽热人生。

1990年初,张宗亮进入了天生桥一级水电站的设计团队。伴随着工程建设,在忘我的工作中,他快速成长,先后担任了设计室副主任、副处长、项目副经理、设计总工程师、项目经理,1995年起全面主持了工程招标、施工详图阶段的勘察设计科研工作。他秉持设计工作无小事的理念,认真主持报告的编写、审查,协调各方关系,召集有关专家和现场设计人员对重大技术问题及时研究和处理。

2000年,天生桥一级水电工程竣工投产,技术成果也成功推广应用于洪家渡、三板溪、水布垭等200米级高面板堆石坝。张宗亮并没有因此结束相关工作,而是继续对工程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深入思考,以天生桥一级水电站的设计研究与实践为契机,对国内外30余座高面板坝进行总结和专题研究,主编了电力行业标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提出从经验型向半经验半理论发展的新设计方法,对高面板堆石坝设计研究起到了推动和引领作用,也为面板坝从200米级向300米级跨越奠定了技术基础。

刘毅说:"天生桥工程建设,在当地材料筑坝技术研究方面,张宗亮确实很有造诣、很有成绩。"

也是在这一年,年仅37岁的张宗亮作为设总和院副总工程师开始全面主持糯扎渡水电站勘察设计研究工作。白天,他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顶着骄阳,跋涉、奔波于整个枢纽区和库区;晚上,又召集大家聚拢在一起,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工程的关键技术难点。建设天生桥电站期间,他每年驻扎工地的时间都在200天以上。无数个节假日,他因为工作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十五年的潜心实践,他和他的团队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将昆明院人长期积累的技术底蕴和昆明院技术引领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糯扎渡水电站工程仅大坝一项就节约投资约4.8亿元。电站提前2年发电,发电量约478亿度,发电效益约152亿元。

以勤为径,悉心耕耘。张宗亮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在一个个经典工程的成功实践中,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一名为人称道的业界专家。

创新是职业道德和工程理念的不竭动力

在鲁布革和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张宗亮接触到不少外国专家,他们对职业道德的恪守和明显不同于中国的工程理念让张宗亮受益匪浅,使他从中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他经常对身边的技术人员说:"创新是职业道德和工程理念的驱动,我们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畏惧风险,僵化地只知道套用本本,浪费的是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在确保电站安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我们就是需要通过创新来降低投资,提高效益"。

在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张宗亮组织开展了大量设计优化工作。譬如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顶宽度的缩窄、部分区段抬高建基面、开发料的充分利用;岸边式溢洪道引渠大范围不作混凝土衬砌、闸墩采用新型预应力结构、泄槽取消中隔墩、薄衬砌;地下洞室采用新奥法设计施工,喷锚钢筋混凝土复合衬砌型式、导流洞堵头按瓶塞原理设计;厂区枢纽布置优化,减少开挖量,简化后边坡处理等等。在他精巧周密的优化设计思路指导下,天生桥水电站有效减少了工程量,节省工程投资约15亿元。该工程作为我国高面板坝建设的里程碑工程,荣获全国勘察金奖、设计银奖,得到国际著名土石坝专家库克等人的充分肯定。

"干工程我们必须精益求精,回首完建工程,其中必有值得总结和借鉴的方面。善于学习总结和借鉴,让下一步的设计更加完美,这是工程师应有的职业修养和道德。"张宗亮这样谆谆告诫青年技术工作者。

"行胜于言",这是母校清华的校风,也是张宗亮的工作作风。

张宗亮通过总结天生桥一级大坝施工过程中填筑质量控制的不足,认为优秀的设计作品必须通过优质的施工工艺得以实现。他与马洪琪院士、钟登华院士等人亲密合作,共同潜心研究施工质量实施监控技术,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糯扎渡水电站粘土心墙堆石坝的建设,克服了常规质量控制手段受人为因素干扰大、管理粗放等弊端,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了施工质量,为大坝快速、优质、高效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张宗亮如是说。

作为澜沧江下游的关键工程,糯扎渡水电站装机容量585万千瓦,水库总库容237亿立方米。工程的挡水建筑物是坝高261.5米的粘土心墙堆石坝,居同类坝型世界第三、全国第一,比已建国内最高的小浪底心墙坝高出100米,在"高水头、大体积、大变形"条件下,超高心墙堆石坝在渗流稳定、变形稳定、坝坡稳定以及抗震安全方面都面临重大挑战。已有的筑坝技术和经验已不能满足超高心墙堆石坝建设的需求。张宗亮当仁不让地投入到这一世界级工程的挑战中,与马洪琪院士、陈祖煜院士、钟登华院士等著名专家学者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形成了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技术团队。

针对糯扎渡天然土料黏粒含量偏多、砾石含量偏少、天然含水率偏高,不能满足超高心墙堆石坝强度和变形要求的难点,张宗亮创新性地采用掺人工级配碎石对天然土料进行改性,系统开展了大量的室内和大型现场试验,首次系统提出了超高心墙堆石坝人工碎石掺砾防渗土料成套技术;针对现行设计规范不适用超高心墙堆石坝设计需求问题,通过研究、总结与集成,系统地提出了超高心墙堆石坝的成套设计准则;针对缺乏超高心墙堆石坝渗流稳定、变形稳定、坝坡稳定等安全控制标准问题,系统研究建立了超高心墙堆石坝安全评价体系……

在糯扎渡的设计中,他全面采用了三维CAD/CAE技术,充分应用3S集成技术,在工程前期方案研究中,积极推进施工仿真技术应用、三维地质模型应用,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糯扎渡工程的研究成果和实践为澜沧江古水、如美,金沙江其宗,雅砻江两河口,大渡河双江口、长河坝等超高心墙坝设计研究工作提供了支撑。张宗亮作为主要完成人研究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实时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和"高坝泄洪消能防护和雾化安全技术与应用"科研项目分别获得了2011年和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总结糯扎渡设计科研成果主编的《200米级以上高心墙堆石坝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著作,是我国200米级以上高心墙堆石坝研究领域的先驱之作,成为高土石坝设计研究人员查询依据的科学载体。全国著名工程设计大师王柏乐盛赞其"使我国高心墙堆石坝筑坝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倡导精细化设计,推动持续创新,张宗亮乐此不疲。

 

欣逢盛世,自当有为

有时候,张宗亮会与昆明院的青年技术骨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学子们讲讲历史,他从全国水电装机容量的数值变化和个人从业经历来谈中国水电建设的飞速发展。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好的机遇,过去老同志一辈子也许就只干过一个工程,而现在不少同志年轻轻的就能经过若干个水电站,其中还包括大型、特大型水电站工程建设的实践锻炼,我们欣逢盛世,自当珍惜,自当有为。

2003年,年仅40岁的张宗亮被任命为昆明院总工程师。作为统率全院工程类十多个专业、五十余个子专业的技术掌门人,他深知责任重大。在他看来,总工程师站位要高、胸怀要宽,要不断地思考、学习和总结,要敢于担当,外理问题及时、果断、科学。

张宗亮经常强调,糯扎渡水电站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总结了天生桥一级水电站以及其它电站工程建设的不足,糯扎渡的经验也要为其它电站提供借鉴和帮助,我们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国西部水能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高心墙堆石坝适应性强,经济优势明显,近二十座坝高200米以上的水电站将其作为代表性坝型,规划装机总容量约4900万千瓦,投资约5880亿元。张宗亮着眼全国水电事业的发展,以宽阔的胸怀,毫无保留地将昆明院在天生桥一级和糯扎渡取得的高面板堆石坝关键技术和超高心墙堆石坝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于古水、如美,金沙江其宗,雅砻江两河口,大渡河双江口、长河坝工程的勘测设计和建设中。为西部地区7条江河近20座水电站的超高堆石坝的勘测设计、科研和建设管理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作为昆明院的总工程师,他从院发展战略角度出发,长期注重顶层设计。他结合多年的工程实践,剖析国内外水电工程业主需求,国家相关社会经济、生态环保政策演变趋势,国内尚未开发水电资源禀赋与格局,以及昆明院可持续发展需要等方面情况,总结和凝练了昆明院工程设计理念和各专业工作目标。提出以"面向市场、面向工程"为宗旨,建立"市场导向与行业和地方发展需要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核心技术与提高系统集成能力相结合"的昆明院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了"国家能源水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高土石坝分中心"、"云南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个高层次创新平台。

他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国内最优秀的老中青合理的土石坝人才梯队,获得了"云南省土石坝创新团队称号"。在主持糯扎渡勘测设计工作的14年里,带领由昆明院、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等单位约150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设计科研团队,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了省级勘察、设计大师3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数十人。

 

他是真正的大师

"大师"本来是个崇高、神圣的称谓,但近年来,真假大师满天飞,搞得这个名词的处境似乎并不美妙,许多人说到它往往带着调侃的意味。然而,至少在昆明院,多数人已经习惯了称呼张宗亮为"大师",并且,在称张宗亮为"大师"的时候,人们完全是口服心服的,绝对是充满敬重和敬佩的。

在昆明院,称呼张宗亮行政职务的人不多,而尊称他"大师"的人不少。大家这样称呼他,并不仅仅因为他2008年当选为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是实实在在的实"大师",而且还因为他勤奋求实、敬业精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为高土石坝技术提升做出的卓越贡献已深入人心,是大家心目中学有建树的真"大师"。

据刘毅介绍,在中国电建集团旗下的水电勘测、设计、研究单位,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有好几位,但目前仍在工作岗位的大师,只有张宗亮一个。

昆明院一位中层干部说:"张大师除了亲女儿外,还有一个女儿——天生桥一级水电站,还有一个儿子——糯扎渡水电站,他对这两个电站如儿女般精心呵护"。

提起张大师,老家河北石家庄的小伙子严磊感触不少。他本打算完成学业后或留校任教,或回北方老家做个公务员。在与博导张宗亮的接触中,他被大师的学识和拼搏追求的精神折服,被大师顶层设计所规划的蓝图吸引,毅然选择加入到昆明院的设计团队中。他说:"张大师不仅给我们传授技艺,还给我们指出了发展方向,教会我们做好人生规划。大师的鼓励让我铭记,大师将光华科技奖获得的奖金捐赠给清华大学水利系,以支助山东藉、云南藉贫困学生的举动令人感佩。"

"他十分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他考虑问题比较长远";

"他对工作要求严格";

"他的脑子随时都在运转,有时突然发现、想到某个问题的关键点,就会立马打电话来,让我们再认真思考";

"他的精力太充沛了,就像不知道疲倦,有时跟随着他东奔西跑一天,我们都累得不行,可他就像啥事都没有,第二天照旧。"

张宗亮身边的同事这样评价他。这些评价,透出的是大家对他的敬佩与敬重。

从1984年走出清华园进入昆明院,弹指一挥间,整整30年过去了。

30年来,张宗亮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奉献给了水电事业;30年来,他以勇气斩破艰难,用智慧揽获成功。团结和带领团队在高心墙堆石坝、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大泄量高流速泄洪建筑物、枢纽总布置等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成为我国高土石坝设计与建设领域技术带头人,推动了我国高土石坝工程技术发展。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奖1项,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13项,国家专利5项,主编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50余篇。

2008年,张宗亮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荣获"云南省建筑业发展突出贡献个人"称号;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科技工作者的代表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群众游行彩车展演活动;2012年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2013年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14年荣获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成为水利水电行业第六位和最年轻的获此殊荣的专家。

面对荣誉,张大师很低调,仍然继续保持着笃学勤思、实干钻研的作风。当问及一路走来,他的成功秘笈时,他简单概括总结为五个方面:基本功底扎实;勤奋努力,能吃苦;职业道德驱动持续创新;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正确看待荣誉。他特别强调,荣誉不代表什么,只代表对该项工作的认可,仅此而已。

三十年艰辛砥砺,三十载倾情奉献。从业30年来,张宗亮从未停止专业学术上拼搏追求的步履,他激情逐梦,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倾情奉献给了祖国的水电事业;他执著追求,坚持不懈地在开拓创新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评论员:像张宗亮这样来立业

"成家"和"立业"是中国人人生中的两件大事。"成家"属于私人之事,而"立业"除了关乎个人的人生荣辱成败,往大里说,也有关"家"、"国"。

张宗亮是我们身边的大师,我们中国电建的不少人都认识他、熟悉他。捧读他那平凡而又不凡的事迹,我们能读出不少他的立业之道来,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无不启迪。

张宗亮立业重根基。他16岁以农家子弟的出身考入清华,5年学习,打下了深厚的事业根底,奠定了他人生"立业"、"立功"的根基。在别人问及张宗亮的成功秘笈时,他自己概括了五个方面,"基本功底扎实"排在第一。仔细想来,既非敷衍之词,又非虚浪之语。

张宗亮立业靠勤奋。勤奋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哪怕一个人是天才,没有勤奋,也不可能取得人生的成功。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国王,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亿万富翁,但"成功"却没有天赋的,非勤奋而不可得。"天道酬勤,地道酬耘"是张宗亮的人生信条,在鲁布革,他白天穿梭于工地,夜晚挑灯夜读;在天生桥,身为设总和昆明院副总工的他每年泡在工地上的时间都在200天以上……苦心人,天不负。张宗亮再一次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这是一条人生定律。

张宗亮立业讲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标志。别人说过的话你再重复一百遍也仅仅是重复,别人的发明创造你即便用到极致,也不会产生新的奇迹。张宗亮的成功不是重复别人重复出来的,也不是躺在别人的发明创造上躺出来的。在天生桥,他主持编写了电力行业标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在糯扎渡,他总结工程设计科研成果主编的《200米级以上高心墙堆石坝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成为高土石坝设计研究人员经常翻阅的工具书,被我国著名工程设计大师王柏东盛赞为"使我国高心墙堆石坝筑坝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1984年走出清华园来到昆明院至今,张宗亮坚守西南一隅,在我国水利水电的沃土上勤勉耕耘了整整30年,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捧读张宗亮"立业"、"立功"的点点滴滴,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让我们像张宗亮这样来建功立业,增光集团,报效国家。

流水无语,但永远被大地铭记。

原标题:【最美电建人】人们叫他"张大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