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如何让全球经济"脱碳"?
2014/7/16 14:20:53    新闻来源:金融时报
  日前呈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Ban Ki-moon)的一份关于深度脱碳的报告,为各国如何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这篇报告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网络(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twork)指导的"深度脱碳道路项目"(Deep Decarbonisation Pathways Project)撰写,是来自15个国家的独立专家共同努力的成果,目的是按照国际社会在2010年达成的将地球气温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的目标,为各国寻找建立在低碳能源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样的低碳道路是可行的,但要实现它们将需要全球紧密合作,也需要在2015年12月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拿出设计新颖的气候协议。
  国际社会达成的2摄氏度控温目标(与工业化时代以前的气温相比)反映了全球主要气候学家、生态学家、农学家以及经济学家们的警告。地球气温升温很有可能超过2摄氏度。已经在危害这个世界的干旱、洪水、热浪和极端风暴将会加剧,造成更多危险。更糟糕的是,全球气温升高2摄氏度以上可能引发大自然的回应(比如永久冻土融化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从而导致气候变化失控到世界无法自我调节的地步。
  尽管各国就2摄氏度控温目标达成了一致、科学界也发出了越来越严厉的警告,但世界仍在继续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勘探、开发、提炼和燃烧化石燃料。这些活动不仅足以让全球气温升高2摄氏度,还足以让全球气温到2100年升高4摄氏度,乃至更高。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发展势头正将世界推向危险的边缘。留给我们转向低碳能源的时间至多也就是几年而已。
  这15个研究团队在开始它们的研究时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从目前的350亿吨下降至100亿-150亿吨,到本世纪后半叶某个时间,还必须下降至净零排放。
  这样的大幅减排应该在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全球经济增长能够帮助中低收入国家实现逐步赶上当今高收入国家的抱负。
  但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才能保持这样低的碳排放水平?研究团队发现了深度脱碳的4个主要支柱。首先,(根据各国具体情况,)转向由风能、太阳能、水电、核能和化石燃料混合产生的低碳电力,并采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其次,促使个人交通工具、建筑以及一些工业流程实现电气化,由低碳电力供电。第三,大规模提高能源效率,比如通过改进建筑设计来大幅降低利用外部能源取暖、降温和通风的需求。第四,在能源体系外部,将全球森林净砍伐和土地净退化转变为净造林和土地净复耕,从而让地球生物大气层成为一个净碳汇而不是净碳源。
  每个研究团队都根据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抱负、能源蕴藏状况、工业结构和公众接受度,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些国家可能会选择核能,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会回避核能。一些道路可能会采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而其他道路则可能会拒绝该技术。
  画出这15条道路并不容易。一个主要问题是,维持低碳经济所必须的一些关键技术还未成熟到适合大规模推广。这些道路建立在假设未来10年到20年有足够多低碳技术能够完成大规模商业化的基础上。实际上,这些团队迄今还无法实现2050年150亿吨的排放基准,但如果有更多低碳技术可供选择使用,它们很可能可以实现这一愿景。
  需要全球齐心协力地大规模定向投资的关键技术包括,间歇性风能和太阳能存储技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低碳交通工具电气化技术;住宅和写字楼的低碳化取暖、降温和通风技术;第四代核能技术;航空和货运用高级生物燃料技术;以及不同工业领域的加热流程电气化技术。
  除了为我们带来2摄氏度控温目标仍有可能通过深度脱碳实现的亮眼消息以外,这份报告还为国际气候谈判提出了重要的建议。谈判的重点在于到2025年或2030年的减排承诺。然而,如果各国没有着眼于更长的期限,他们很可能采取远无法满足2摄氏度控温目标要求的策略。
  因此我们有必要签署一个协议,让各国在做出具有约束力的2025年或2030年减排承诺的同时,画出着眼于2050年的深度脱碳道路。各国全都会同意画出这些道路,供国内和国际的协作和监督,但鉴于其中的技术不确定性,不必受其中的具体规定约束。这些针对不同国家、着眼于2050年的道路将建立在一项共同承诺的基础上,即:各国将共同承诺遵守2摄氏度控温目标,并开展必要的全球合作,包括开展技术合作、拿出资金支持、协调各自的政策。各国政府和企业将预先同意一份将目前未达到商业化阶段的低碳技术,发展为可在未来大规模使用的低成本低碳技术的路线图,并明确划定资金来源。
  今日的报告让我们第一次了解了这一新思路。2015年上半年,"深度脱碳道路项目"将发布其第二阶段的工作报告,来衡量转向低碳经济的成本和收益,并研究如何让各个发展阶段差异极大的国家公平负担成本。然而,关于如何能够在2015年取得谈判的成功,并让地球在21世纪变得更加安全,如今我们已有了更清楚的路线。    
  (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