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王亦楠:提振经济和治理污染:靠"核"还是靠"水"?
2014/9/20 9:31:34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本网讯 2014年9月20日,在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普日到来之际,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大坝协会联合举办了"水库大坝与生态环境保护"科普论坛。会议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云南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张建新、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等专家作专题演讲报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提振经济和治理污染:靠"核"还是靠"水"?》

 

王亦楠:各位专家,各位记者,上午好!今天坐在这里正好让我想起来半年前这个时候,当时也是在这里,也是参加同样的会议。这半年时间,能源界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核电可谓是最热点的话题之一,而我本人也陷入了这场关于核电的大讨论之中。今天,我想结合这半年的情况,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和各位专家、记者分享。在演讲之前,我想先声明一下,因为核电现在属于社会的热点敏感问题,我今天讲的PPT可以留给大家,但是我希望各位记者在报道之前,如果其中有谈到我的发言和我的观点的话,请你们在发稿前务必给我确认一下,经我认可之后再发表我的观点。这就是我演讲之前给大家提的一个小小的请求,因为核电是一个重要而且敏感的话题,要避免任何歧义和误解。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提振经济和治理污染,靠核还是靠水?"这个题目写的比较简略,但是需要强调一点,这里面的"核"是指内陆核电,而"水"也不单是指水,而是以水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水能、太阳能、风能的组合模式。总而言之,我今天讲的内容是:提振经济和治理污染,我国是应该选择大力发展内陆核电还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内陆核电话题再度炙热,在上次会议之后,我的文章《内陆核电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能源报发表后,引发国内内陆核电再次争论,让我始料未及。很快关于内陆核电的讨论纷至沓来。针对一些错误的社会舆论,我做了几次回应,6月份我在南方周末做了《核电不是"必要的恶魔"》访谈,8月份我在《中国经济周刊》上又发表一篇文章《我为什么不赞成重启内陆核电》,以及随后凤凰财经的访谈《对于内陆核电舆论,我感到非常震惊》。我作为这场争论的靶子也好还是当事人也好,我把我对中国是否应该发展内陆核电的认识通过这些文章都清楚的表达出来,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去读这些文章,今天我想说说我对这半年这场争论的看法。

    虽然内陆核电的话题再度炙热,但实际上中央关于内陆核电的方针并没有发生改变。在前年十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十二五不建内陆核电"的规定之后,今年国家领导人两次谈到核电的问题,分别是李总理于四月份和习主席于六月份的两次会议上,在谈到核电的时候都说的非常清楚明确,即"启动东部沿海地区的核电项目建设",同时设定了两个前提,一个是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一个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请大家注意,国家领导人并没有谈到内陆核电。中央关于内陆核电的方针至今并没有改变,但是为什么内陆核电一下子这么敏感,成了热点话题呢?而且在这半年里,尤其最近几个月,从很多媒体上可以看到,这里我只列举两个杂志,在谈"核电的新使命"、"重启核电的理由"的一系列文章里,都大谈特谈内陆核电,其中推出很多专家院士不断宣扬内陆核电重启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我总结了他们所说的种种内陆核电重启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际上四百多个核电站,一半以上都在内陆,特别是美国、法国都有很多内陆核电站;二是核电没有火电污染排放,是温室气体减排、治理雾霾的根本出路;三是核电提振经济,一座百万千瓦机组投资约150亿人民币;四是我们内陆核电安全标准高,不会影响环境与公众健康。等等。

    看了这些理由,我一直在想,内陆核电这半年之所以炙热,又把一个问题抬到了桌面上,即"核电到底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是这场争论的本质和核心,因为核电在沿海地区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核电如果要大发展,必然要向内陆走,所以要不要发展内陆核电问题的背后是核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特别是我们当下要提振经济、治理污染的双重压力下,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内陆核电还是应该大力发展以水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这是一个重大能源战略走向问题,而我的回答当然是后者。我在文章中说"无论从安全性、经济性、清洁性哪一个角度来说,核电都不是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战略选择,更不应该冒巨大风险去发展根本不适于我国国情的内陆核电"。我觉得当前力主内陆核电大发展的人们,实际上是自动做了三个前提和假设,或者说"选择性忽视"一些重要事实之后,在当前大谈中国发展内陆核电的道理。

    他们自动做的第一个前提和假设,就是世界还停留在上世纪6070年代,也就是核电大发展的时代,并且发达国家几十年实践之后对核电的认识和决策至今没怎么变化。第二个前提和假设是,风能和太阳能等还停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展水平,因此中国除了核电就没有其他办法解决二氧化碳减排和雾霾污染问题。第三个前提和假设,核能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或者缺点很小而且可控,在他们眼中低碳就等于绿色。

    在讨论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时,我觉得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是出发点不能局限于核电企业的利益,而应该从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第二要充分关注到时代的变化和动向,切忌把人家已经得到教训,证明是弯路的路再重走一遍。我们国家的核电建设比发达国家要晚得多,我国现有核电站的"运行堆年"还不到美国的1/33、法国的1/15、日本的1/14、俄罗斯的1/11。在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等多重压力下,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发达国家的多年实践和最新认知,结合国情来权衡利弊、审慎抉择。

    发达国家经过五六十年的实践,得到了哪些经验教训呢?这四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是现阶段的核裂变技术水平还未能做到核电"已经安全可控",二是核废料的处理已经成为全世界无法摆脱的危险重负,三是核电站退役周期漫长且成本非常昂贵,四是发达国家内陆核电因为缺少冷却水已经出现了运行困难的情况,所以前景黯淡。这是发达国家基于多年实践之后的认知,也是我们在讨论中国核电该何去何从时,不能忽视的宝贵的前车之鉴!

    福岛事故之后,全世界都加强了对小概率高危险事件对核安全威胁的重视,"安全至上"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比如美国,在福岛事故之后,小概率事件已经成为核安全必须考虑的内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美国现在把对极端自然灾害事件的考虑,已经从福岛事故之前的"一百年一遇"转变为现在的"二十年一遇",这个希望大家特别注意,说明"安全"是核电发展要第一位考虑的因素,不能再忽视小概率事件。但是,在国际社会都对福岛事故进行反思、都在加强核安全的形势下,我感觉我们国内的情况与国际上还有一段距离。当前国内有两个比较严重的舆论误导,且广泛传播,今天在座来了一些媒体朋友,我希望你们能在澄清错误舆论、还事情本来面目方面做一些推动和努力。

第一个舆论误导是国内现在依然严重低估核事故的风险,高估我们驾驭控制核事故的能力。核电发展必需确保安全,习主席、李总理每次讲话中提到这一前提,但是从媒体报道看一些专家频频抛出的言论,我觉得他们在严重低估核事故的风险。第二个舆论误导是我们的媒体宣传将核电定位、宣传为"清洁能源"

先说国内部分专家学者严重低估核事故风险以及后果的问题。上周我参加一个关于核能政策的研讨会,清华大学一个副教授竟然斩钉截铁地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果根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国内是高估、夸大了福岛的后果"、"核电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公众科学认识不足"等等。清华大学的副教授竟然是这种认知水平!那么,福岛到底是我们夸大了核事故的后果还是我们的专家太草率、太低估了核事故的风险,我想推荐一本杂志,即今年5月份《科学世界》杂志,这期杂志专门做了一个专题《福岛核事故一千1000天》,几十页的资料图文并茂,所有的资料都来自于日本,而且相当多内容来自于日本东电公司,详细报道了日本福岛事故这三年里面日本发生了什么,日本东电公司做了哪些努力,他们有哪些无奈。用一句话概括,用日本东电公司的话讲,"日本福岛事故已经陷入一场终点遥远的马拉松"。尽管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做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但仍旧无法阻止核污水以每天四百吨的速度激增,到今年4月份时厂区和机房核污水量已高达52万吨,电站已经堆满了核污水储藏罐、已经堆满为患,不得不排向大海。日本东电公司给出的最乐观的预期是:处理核事故的核心工作至少要到2045年才可能完成,电站报废至少要等到2050年以后。东电公司不得不坦承"今后任重而道远,将是一场终点遥远的马拉松"。

    核电强国日本在一次核事故之后为什么这么糟糕?日本是世界闻名的高科技国家,而且是机器人最发达的国家,但为什么情况会这么糟糕,至今无法阻止核污水每天爆增的趋势?这里我列了一些日本东电公司提供的资料和图表,福岛核电厂房已经全部被污水占据,而且东电公司说,到2020年也就是福岛事故九年之后,才有可能有办法接近反应堆,搞清楚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目前无法接近放射性污染机房,无法取出熔毁脱落的堆芯,除了不断注水冷却反应堆,别无它法。因为现有的机器人技术无一能胜任这种在核事故现场高温高湿高辐射下的废墟瓦砾上的操作,只能等待科技研发攻关。其中的种种科技难题,日本已向全世界进行求助、征集解决方案,但至今无解,未来何时能有,也不得而知。所以,东电公司只能预期是2020年以后才可能搞清里面发生什么,到时是不是能如愿,一切都是未知数。所以说,在目前的核裂变技术水平下,人类的核安全还是建立在核电站本身不出事的基础上,一旦天灾人祸导致核电站出了万一,最先进的核国家也没有好办法,连控制污染扩散都很难,更别提彻底消除核污染了。

    看完福岛核事故1000天后,我想接下来给大家一个鲜明的对比,在全世界都在重新审视核风险、高度重视核事故复杂性的时候,看看我们国内什么样子。先看日本共同社523号发布的一个报道——日本法院判"禁止重启核电",以"抗震结构存在缺陷"为由勒令目前正接受定期检查的关西电力公司2个核电机组不许重启。这是福岛核事故后首个判定核电机组不得重启的判决。审判长樋口英明批评大阪核电站的安全技术和设备"没有确切证据,仅凭乐观的预想构成,十分脆弱"。他表示,"既然存在危险性,当然应该停止运转"。而国内在媒体上频频露面的部分院士专家又是怎么看待我国内陆核电站的安全问题的呢?从很多报纸、杂志、网络上,不难看到一些院士专家频频抛出这样的高论:"我国核电厂的安全性有了更好的保证,可以实现"在任何情况下(甚至在事故后)都不影响居民、不危害环境"的目标""即使发生极不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也可以使放射性污水"可贮存、可封堵、可处理",等等。请注意,我们的专家说的是"任何情况下,我国核电厂都不会影响居民和环境",这话是百分之百的自信。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今天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所束手无策的核污水问题,如果发生我国,绝不是问题!甚至在载有《福岛核事故1000天》那起杂志的卷首语上

这些专家高论不是我杜撰出来的,在今天我PPT里呈现的杂志即今年6月的《能源评论》、5月的《科学世界》里都很容易找到是谁说的。看看当今日本这个无奈的情形,再看看我们"自信满满"的专家,我真不知道是该为我们核电技术的"强大"而雀跃呢,还是为某些院士专家的"无知"而悲哀呢?这样瞪着眼睛说瞎话的院士专家高论在社会上泛滥传播,不是故意误导政府、蒙蔽百姓吗?!

    第二个舆论误导问题,也是一个特别需要澄清的问题:核电是不是清洁能源?这里我也给大家推荐一个材料,我国核电界资深专家、原核工业部副部长李玉仑博士/研究员,在2013年国际清洁能源论坛上,他有一个特别报告叫《中国核电发展及其安全风险对策研究》。在这篇报告里,李部长对种种错误观点和舆论也进行了驳斥,特别强调国际上对核电的科学定位是"低碳能源",而绝非"清洁能源"。所以,低碳绝不等于清洁。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谈到核电的时候,从来都说的是"低碳能源",从来不用"清洁能源"这个词。我跟核电界很多老专家在交流中,他们告诉我,说我们搞了一辈子核电,我们知道放射性的风险、放射性的后果,核裂变产物可以说是最脏、最难对付的污染源,怎么现在一说到核电竟成了"清洁能源"了呢?我们搞核电的要尽一切努力避免放射性污染外泄,但绝不能不承认放射性污染的存在!这是完全违背科学的。等等。李玉仑副部长在这个特别报告里面亲手制作了两张图——核能裂变开发利用示意图和核电闭式燃料循环主要环节的风险示意图,非常全面、准确而且直观。左边是核武器,右边是和平利用核电,大家有兴趣可以好好研究这两张图。从这两张图大家可以看到,核电站即使反应堆不发生重大核事故,乏燃料后处理、反应堆退役和高放废物的处置也是有很大安全风险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

    福岛事故不仅再次证明了小概率事件导致灾难性后果是能发生的,而且对那些忽视放射性外泄的高风险,将核电无条件归为清洁能源的发展理念和安全设计理念敲响了警钟。但在国内媒体报导上,"核电是清洁能源"的论调几乎随处可见,所以我希望媒体朋友能在这一问题上帮助进行澄清。谈核电的安全性、经济性、清洁性,绝不能抛开核废料问题,不能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核电不仅不清洁,反而是目前最难对付的污染源。核废料泄露事故更是时有发生,今年2月美国还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核废料泄露事故。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核废料的安全处置,而天价处理费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负担。美国和日本的高放废物处置计划分别耗资575亿美元和3万亿日元。而遗憾的是,由于全世界尚没有一个永久处置库建成,人们至今也不知道在目前天价投资基础上还要再投入多少才能封顶,而美国尤卡山地下永久处置库工程在2010年累计烧钱高达400亿美元后正式中止!

    因此,在探讨核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时,我们应该特别牢记习近平主席在今年3月份海牙峰会上说的几句话,"要使核电事业发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灭,就必须牢牢坚持安全第一原则"、"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以习主席、李总理"确保安全"的要求为前提审视中国的核电产业,我们目前存在四大安全隐患,一是核废料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准备,这个问题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二是我们核电安全监管能力严重滞后;三是我们核电人才培养速度跟不上核电规模增长速度;四是如果核电大发展的话,会让我们的铀资源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使我们能源安全在石油基础上更加受制于人。所以我在文章中说,我们核电发展必须严格控制规模,绝不能搞大跃进。

    而我国发展内陆核电存在三大先天缺陷,第一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第二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第三是我国内陆核电厂址的选址条件与美国差异很大。所以不能因为国外有很多内陆核电站,所以我们就可以有,不能笼统的进行这种推理,应该详细的比较中国和国外内陆核电厂址的一些重要环评指标参数是不是一样,比如我们的人口密度、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跟国外已建核电厂址是不是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比如,仅按照美国现在内陆核电厂的气象条件选址标准,我们目前很多内陆核电厂包括桃花江和咸宁那两个核电站,就不符合美国的选址标准。所以,绝不能笼统的拿国外有内陆核电站作为我国应该发展内陆核电的理由。

    回到今天的核心话题,提振经济和治理污染,是靠"核"还是靠"水"。针对我前面谈到的核安全问题以及我国核电发展的一些安全短板,我想答案已经清晰。正如总书记在海牙峰会上讲到的那样"一个木桶的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核电产业发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以什么速度发展,应该发展到什么规模,不能取决于第几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性如何如何,而应该取决于核电产业链各个环节能否协同发展。只有稳中求进,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核事故风险,才能使我们核能事业发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灭。提振经济、治理污染、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以水电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请注意,发达国家都是在水能资源吃干榨尽后、又没有别的选择才转向核电,所以我在一开始谈到,力主内陆核电大发展的人,他们以为世界还停留在上世纪6070年代,他们既看不到今天风能太阳能的进步早已今非昔比,也没有强调发达国家大力开发核电都是在水能资源吃干榨尽之后。看看我国现在的水能资源、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开发程度,我们今天完全可以有更稳妥、更经济、更切合国情的选择。

    接下来我要呼吁加快水电发展,我认为中国水电发展不容耽搁,可以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因为水资源问题是生存问题,必须建设大水库,提高我国蓄水能力、水资源调控能力,电力的问题是发展问题,必须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和能源结构转型。加快水电发展是缘于四个方面的迫切需要,第一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的迫切需要;第二是能源结构转型,从根本上治理雾霾迫切需要;第三是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让落后地区脱贫的迫切需要;第三是解决我国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外送瓶颈的迫切需要。

    水电到底是不是破坏生态?目前国内"水电妖魔化"问题也非常严重。这个图是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把水电、核能、煤炭、石油几种能源在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包括从土地使用到水质影响和空气排放等等,非常全面。结论是水电对环境的影响加权累计是13,而核能是44,煤电是50,石油是40。水电发展国际上几经反复和曲折后,国际社会已经回归到"水电是清洁能源"这样一个共识。我们国内水电妖魔化的舆论影响甚坏急需澄清,包括对三峡工程种种的诋毁,我看了一些报道之后,感觉非常悲哀。水电发展对社会是综合效益,并不是为了发那点儿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水电工程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这一问题。能源短缺危机与水资源短缺危机,前者远比后者容易解决,没有便宜能源我可以用贵能源,而水资源是没有任何其他资源可以替代的。所以水电发展关系着中国的生存问题。我觉得目前特别需要社会各行业,包括我们媒体朋友一起努力,来澄清水电的妖魔化舆论。

    谈到水电,我在一些会议上也经常听到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国家水电潜力已经不大了,甚至包括一些水电专家也这样讲。水电潜力是不是真的不大了呢?我想从这张图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来自国家能源局提供的一个资料,这张图可以看出来,我们现在水电开发的程度,即已建水电规模和规划的水电总规模之比只有26%。我们规划总规模是3.7亿多千瓦,目前只有三分之一才得到了开发,至少还有两个多亿千瓦的水电空间。如果这两个多亿的千瓦装机要核电来填补是什么概念呢?那就是新建二百多个机组,平均到每个省至少要有七到八个核电机组才行。所以,我们是把各个省都布满核电机组,还是发展至少还有两个多亿的水电呢?那个选择更安全、更经济,不言自明。由于水电开发程度低,导致我们大量的水能资源在白白浪费,中国水能资源世界第一,可是水电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只有17%,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四个百分点,而中国煤炭资源量位居世界第三,煤电比重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0多个百分点。这些数字意味着,我国技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相当于13亿吨原煤,目前每年只利用了4亿吨原煤,其余相当于9亿吨原煤的水能资源白白付之东流。

    发展水电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的迫切需要。洪涝灾害频发主要是蓄水能力不足所致,从这张图可以看到我们和发达国家人均蓄水能力的显著差距。只有加强水电发展,修建更多水库大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华民族水资源短缺这样一个现实。

    发展水电是解决我国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外送瓶颈的迫切需要。风能、太阳能的致命性缺点就是间歇性,而水电与其正好是绝配,弥补其间歇性问题。我们应该建立风能+太阳能+水能+抽水蓄能这样一个综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体系,在近期可以作为调峰电力来满足需求,未来则有望取代火电和核电。

    发展水电还是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让西部落后地区脱贫的迫切需要。未开发的水电大部分位于西南,而且都是经济比较贫困的地区,如果把剩余的水电开发出来,项目总投资是1.2万亿元,送出工程投资是三千亿元,供需投资总计1.5万亿,可以拉动投资3万亿。我看到媒体上不断宣传核电拉动投资的积极作用,比如"4800亿内陆核电蓄势待发"等,如果水电发展起来,直接投资是1.5万亿、带动投资3万亿,水电发展对拉动投资的贡献远远大于核电,水电是投资风险和环境风险相对最小、社会效益最大的选择。

    到底是靠"核"还是靠"水"的问题,必需放到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在6月份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特别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去年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之后,今年5月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了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2014年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其中第二个重大安全议题就是能源安全问题即《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与展望》,由我撰写,我把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认识和出路都写在这本书里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我想总结的是,尽管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我们总体上并没有恶化到完全受制于人的最危险境地。如果能源战略布局合理,科技创新方向明确,政策支持及时给力,中国完全可能开创出一条新道路,即建立起独立自主、经济的、清洁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来支撑工业化建设的巨大能源需求。而以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是责无旁贷的,而且现阶段我们具备了这样的技术可能性,这也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能源大转型的趋势。我就介绍到这里,对于我刚才所谈到的国内舆论误导,希望媒体朋友能站在国家大局立场上、本着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对错误舆论做一些澄清。当然,不管你们赞同我,还是反对我,请在谈到我的看法观点时一定事先得到我的确认。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