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警惕:媒体记者造谣污蔑水电又出新招
2009/3/13 16:29:20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www.hydropower.org.cn   日期:2008-02-24   供稿:张博庭
 

文/水博

通过撰写吹捧某个人的文章,用这个人的嘴达到造谣宣传的目的;借口采访某个所谓“有着正宗‘血统’的水利人”就明目张胆的诬蔑中国的水电开发,是《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一个发明。

请看《第一财经日报》在“水电开发泛滥化反思:如何让流域内居民受益”一文中的这一段报道:

《第一财经日报》:你刚从西南地区考察回来。你能否介绍一下,我国目前水电开发的总体情况?

  刘树坤:“首先是在开发中没有采取足够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所谓“梯级开发”、“滚动式开发”;大部分水电站是采用引水式水电站,大坝之下是河床裸露、干涸的脱水区,有些干脆把河床卵石作为建筑材料加以开采。将来即使有了水,没有了卵石等多空隙的河床质,水中昆虫的幼虫无法生存,鱼类没有饵料也将无法存在。有些水电站的建设将两岸山体破坏了,这样的开发缺少环境和生态意识。”

众所周知,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对水电开发的基本要求就是“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地开发水电”,而且目前我国开工建设的所有水电工程,必须都经过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但是,我们这位“有着正宗‘血统’的水利人”考察的我国“水电开发的总体情况”结论却是“首先是在开发中没有采取足够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那么我不知道,是我们的退休多年的“有着正宗‘血统’的水利人”的老眼昏花了呢,还是我们水利水电建设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监管部门都严重失职了呢?

不过,下面这位“有着正宗‘血统’的水利人”自己的解释,好像又回答了这一问题。原来所谓“梯级开发”、“滚动式开发”就是这位“有着正宗‘血统’的水利人”用来说明“首先在开发中没有采取足够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的具体证据。一个退休多年的老人为什么偏要对梯级开发和滚动式开发如此反感呢?如果结合前不久第一财经日报的高级记者章轲造谣污蔑水电开发的文章“水电开发该降温了”一文,对水电开发的污蔑。笔者曾经列举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贵州乌江索凤营水电工程时所作的“流域、梯级、滚动、综合,这种形式很好。索风营电站建设公司的绿色环保搞得非常好,从工程开始就把建设与环保很好地结合起来,今后的电厂都要这样做。”的指示加以比较。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原来是该报的高级记者章轲自己造谣之后,不敢继续公开的对抗胡总书记的指示,所以,就找出来一个退休多年的水利工作者,借着吹捧“有着正宗‘血统’的水利人”的机会,用这个所谓专家的嘴,来反驳或者说是对抗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

要不然咱们《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为什么放着那么多了解全国情况的在职人员都不去采访,而非要找一个退休8年之久的老人,先带他去参加旨在污蔑水电开的“江河十年行”,和反坝精英们一起专门寻找水电开发的各种纰漏之后,再让他根据西南地区个别的电站“考察”到的结果来介绍中国全国的水电开发的总体情况呢?

《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自以为是非常高明的欺骗宣传手段,其实是低估了公众和读者的智商。胡总书记肯定水电梯级开发的指示正确与否,既不是因为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专业毕业的经历,也不是取决于胡锦涛总书记的职位,而是符合科学的理念和全世界水电开发的现实。同样,被《第一财经日报》吹捧为“有着正宗‘血统’的水利人”,也不可能靠自己的某种资历,和参加几天西南地区的反坝“考察”,就断言我国的政府监管部门全部失职,就说明胡总书记的指示是错误的。更不能说我国目前“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地开发水电”,并且都已经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的水电工程的“总体情况”是“没有采取足够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总之,我觉得这更像是采访记者本人,利用吹捧某个退休多年的老人作诱饵,借被采访者的嘴,进行造谣宣传的一种手段。即便专家个人有表达自己言论和看法的权利,但是,如果不符合事实,《第一财经日报》还是应该对你们公开发表的污蔑我国“水电开发总体情况”的造谣言论负责。

那么,我们再看这位“有着正宗‘血统’的水利人”刘专家所说的话符合事实吗?具体的可以看看刘专家所说“大部分水电站是采用引水式水电站,大坝之下是河床裸露、干涸的脱水区,有些干脆把河床卵石作为建筑材料加以开采。将来即使有了水,没有了卵石等多空隙的河床质,水中昆虫的幼虫无法生存,鱼类没有饵料也将无法存在。”的真实性如何?

我国水电开发中确有一些引水式发电站,但是,客观地说除了个别的可能会有“大坝之下是河床裸露、干涸的脱水区”的现象,几乎很少见到类似的情况。如果《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不服气,就请你们把有这种情况存在的水电站的名字统统报出来,和咱们国家的水电站总数比较一下,看看到底是不是刘专家所说的“大部分水电站是采用引水式水电站,大坝之下是河床裸露、干涸的脱水区”。

此外,即便是对于个别存在这种现象的引水式水电站,也主要是运行管理方式上的问题。引水式水电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发电形式,本身并不会对河流生态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世界上水电开发最成功的挪威,很多电站都是以采用隧洞引水发电而著称的。他们为什么不会造成对河流生态的破坏呢?因为当地的河流监管部门要求每个水电站的运行者,必须保障下泄一定的生态流量。在这个前提下,如采用引水式发电的效率更高,也没有什么不好。例如,我国著名的锦屏二级水电站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建设的特大型水电站。所以,不管是多么“有着正宗‘血统’的水利人”,断言“大部分水电站是采用引水式水电站,大坝之下是河床裸露、干涸的脱水区”,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尤其是把个别管理不善出现的引水式电站下游断流的现象,作为我国水电开发的总体情况来介绍,更是一种恶意的造谣、诬蔑。

再看所谓“将来即使有了水,没有了卵石等多空隙的河床质,水中昆虫的幼虫无法生存,鱼类没有饵料也将无法存在。”的说法也存在着巨大的逻辑漏洞。众所周知,我国河流大都泥沙含量很高,很多河流的底层都是看不到鹅卵石的泥沙。即便人工开采鹅卵石的现象再严重,也不可能会把一段河流里所有的大小鹅卵石都采光吧?人工开采后留下的“多空隙的河床质”肯定会比的泥沙自然淤积的河道里的多得多吧?如果按照“有着正宗‘血统’的水利人”污蔑水电站的逻辑,开采鹅卵石之后,鱼类就不能生存了,那些泥沙自然淤积的河流里还能再有昆虫和鱼类存在吗?

“把河床卵石作为建筑材料加以开采”以后“昆虫和鱼类就没法生存”是真是假,看看黄河里面没有鱼就知道了。每一个稍有点常识的人,谁能相信这种离奇的炒作?很遗憾,对于退休老人的这种明显的糊涂逻辑,我们《第一财经日报》的高级记者不仅自己相信了,而且还作为专家意见在报纸上进行公开的宣传。不知道是我们《第一财经日报》的这位记者的智商不够,还是诬蔑中国水电开发的心情过于迫切,已经失去了对事物的基本判断力?

总之,记者和报纸的新闻报道起码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就去挖空心思的吹捧能表达自己想说的话的所谓“专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因为谎言毕竟是谎言,不管是披上什么样的外衣,由多么“有着正宗‘血统’的水利人”嘴里说出来,也不可能变成了事实。

鉴于时间和文章篇幅的关系,我这里仅就《第一财经日报》在“水电开发泛滥化反思:如何让流域内居民受益”文章中的这一小段内容做出一些点评(如果认为不妥,欢迎批评、辩论)。尽管该报文章的其它部分也同样都存在类似的造谣、诬蔑水电开发误导公众的问题,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就请大家提高警惕,不要被个别媒体记者所吹捧的“有着正宗‘血统’”的伪环保谣言所欺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