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促进“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战略抉择
2009/3/13 17:15:33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www.hydropower.org.cn   日期:2008-04-05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王嘉学:讲师   明庆忠:教授    李培英:讲师   彭秀芬:硕士研究生

  怒江州境内的怒江大峡谷,夹持在高黎贡山与怒山山脉之间,全长约 316千米,峡谷平均深度超过2500米。这是水能资源、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多重资源富集区,同时又是生态环境脆弱与贫困区。高黎贡山是怒江与伊洛瓦底江的分水岭,1992年被WWF(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定为具有世界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2000年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03年7月,随着三江并流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高黎贡山又成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的八大片区之一。申遗之初,考虑到怒江河谷区人地关系的矛盾十分突出,将该片区遗产核心区划定为海拔2500米以上区域,缓冲区界定为2000米以上。然而,由于当前缺乏资金支持,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研究不够深入,当地居民的生存问题又直接威胁到世界自然遗产的有效保护,致使很多保护措施难以落实到位,管理乏力。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有效地保护世界遗产,已成为当前极为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怒江峡谷贫困问题及其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威胁

  本文所指的怒江峡谷,主要包括怒江州贡山、福贡、泸水三县。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及若干历史原因,三县都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低,生存条件差,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

    当前,在40多万人怒江人口中,还有22万人处于贫困线下,占农业人口的50%以上,年人均收入在560元以下的极端贫困人口7万人,年人均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13万,其中绝大部分位于怒江峡谷三县。该区贫困面、贫困程度和返贫率高居全国之首。

  贫困影响并制约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了维持生存的,促使他们只能从自己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掠夺式的资源开发。生存的抗争与遗产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贫困已迫使三县人民“要么向山、要么向水”要饭吃的局面。贫困是影响世界遗产保护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破坏遗产地保护的主要驱动因子,贫困问题已成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最大威胁。

  1、 陡坡垦殖、狩猎与采集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世界自然遗产构成极大威胁

  怒江作为边疆省份的边疆高山峡谷地区,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但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方式落后的现实面前,生态恶化愈演愈烈。该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且仍处于传统生产模式并伴有原始农业生产方式的阶段,农业单产低,土地生产率低;加之人口迅速增长,贫困的人们为了生存,大量进行陡坡垦殖以获取有限的收成;为了获得生活生产资源,大量砍伐森林,使海拔2500米以下的地区,原生森林植被不复存在;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5.52%,土壤侵蚀面积超过25%,河流输沙量与日俱增,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人们陷入资源更加贫乏的境地,越穷越是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越是索取越是匮乏,人与自然的关系陷入可怕的恶性循环。至今该区经济发展依靠高度消耗自然资源、环境的状况仍旧持续着,部分生产生活活动甚至已直接涉及遗产核心区。这一切对世界遗产保护而言,无疑是硬伤。

  怒江峡谷三县没有一个坝子,98%以上的土地为高山峡谷,耕地大部分是挂在陡坡上的“大字报”地,粮食亩产量不足150公斤。近年来,在国家退耕还林、遗产保护等强制性政策规范下,部分陡坡地开始退耕还林。但并未有新的产业替代,其贫困这一根本问题尚未得以解决,矛盾仍将存在并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激化。

  2、 居民点分散,对世界自然遗产威胁面广

  怒江峡谷三县共有156个村委会,65186 户,652个居民点,主要散居在怒江峡谷和独龙江峡谷中。,大部分居民点户数不到20户,人数不到100人。其中分布在遗产地核心区的居民点有 51 个,总人口不多,主要散居在独龙江流域和片马一带。居民点分散,加之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必然导致对世界自然遗产的威胁面扩大,给遗产保护与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3、以材为主的燃料结构,不但破坏生态环境,产生的废气污染较大

  在禁伐之前林业一直是怒江的重要产业。境内群众多居于山区,村落分散,交通不便,煤源缺乏,办电困难,家家户户饮煮、取暖、照明均离不开柴火,建材工业的大部分能源也取之于木柴。薪材是三县森林消耗的主要因素,年消耗量占全部用材总量的65.94%,是造成该区森林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到1979年怒江境内海拔2600米以下地带的森林均就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原始植被已不复存在,人口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已被农田所替代。20世纪90年代,林业重心开始由森林砍伐和加工向森林保护转移,开始实行采伐限额,迹地更新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有所加强,但海拔2500米以下的峡谷生态环境恶化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观。

  4、遗产保护资金缺乏,管理乏力

  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如同(甚至有过而无不及)保护自然保护区一样必须投入足够资金和技术。一方面怒江生态环境脆弱,对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滑坡、泥石流防治、退耕还林都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遗产管理技术要求提高,也增大了资金的需求。

  而一直以来,我国在保护区建设上和遗产管理上采取的是“以地方为主、国家为辅”的投入政策,保护区(即使是国家级保护区)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人员事业经费长期没有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基本是靠地方投入。尽管云南省近10年来已在三江并流区投入6500万的生态环境专项资金,但对于面积较大的三江并流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真正用于怒江流域生态治理的资金就更少。“以地方为主、国家为辅”的投入政策,使得该区保护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据怒江州有关统计数据,2002年,整个怒江州GDP仅为13.0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财政自给率仅14.7%。州环保局每年只有两万元的工作经费,真正能用于环保的钱只有几千元;至2003年虽增长较快,全州财政收入也仅为1.2亿元,财政自给率为17%;面对世界自然遗产和面积庞大的自然保护区,地方财力极为有限,提高管理能力、健全管理队伍、加强监测与监控等常规工作基本上难以运行。

  5、遗产保护意识不高,保护行动动力不足

  遗产保护的主体是人,遗产破坏的主体也主要是人。人的整体素质的高与低和环境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决定了遗产保护的好与坏。由于贫困,怒江教育落后,全州只基本完成“普六”义务教育,掌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力低。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人们一方面适应社会能力低,竞争力弱,另一方面不能将遗产保护意识转变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更不可能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利益进行取舍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对环境造成直接破坏。

  更为重要的是,遗产要保护,人类要生存,该区生存与遗产保护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在难以解决生存问题的前提下,是无法提高遗产保护意识甚至仅是理解遗产价值的。当地居民传统农业兼具刀耕火种的特征,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靠山吃山”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海拔2000米以下资源开采殆尽,2000米以上又划入保护区或遗产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来源被“切断”,难免会产生不情愿甚至仇视心理。地方政府也会暗地里抱怨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严格,限制了地方经济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难免存在畏难和消极抵触情绪。

  6、生态移民资金来源极为困难

  环境恶化导致4万多居民失去生存条件,近10万居民生存条件急剧下降,为了生存,伐木取火、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的现象还会继增,甚至直接深入世界遗产和保护区的核心区,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直接威胁到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保护遗产,有计划的生态移民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工作。而要实施移民工程,不但需要解决移民数额不菲的安家费问题,而且要为移民寻找新的“活路”。而在贫困制约下,地方政府仅在解决安家费问题上就心有余而力不足,若按现状发展,生态移民问题只能一拖再拖。

  二、 水能资源开发是促进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战略抉择

  在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怒江峡谷,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关键是解决其所在地区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如何利用其现有优势资源,在不对世界遗产造成损害的前提下,在可接受的开发限度内,发展地方经济,并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奠定社会经济基础,是当前亟待考虑的问题。在对其若干发展方向的选择中,我们认为,依托该区丰富的水能资源,适度开发,加强管理与控制,并带动遗产旅游等其他破坏较小的产业发展,既是当前缓解遗产保护与当地居民脱贫矛盾的权宜之计,也是协调怒江峡谷人地关系的唯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怒江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较好,是“钻石级”水能资源

  怒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南麓,经西藏于贡山县青拉桶进入怒江州,后经保山、德宏出境,经缅甸出海。在怒江州贡山县、福贡县、泸水三县境内流程达316千米,流域面积7906平方千米,平均流量达1664立方米/秒,落差达640米,平均每公里落差2.03米,江面宽度一般仅在100-130米间,可开发的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具有水能资源富集、产水量大、地质条件好、移民人口少、淹没土地少、开发成本低等显著优势,是国内难得的“钻石级”水能资源。若按《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的十三级方案进行水能资源开发,可直接创造约360亿元的产值,带动效益越3500-4000亿元,直接贡献的财政收入约80亿元,为怒江州内财政增收超过10亿元。开发怒江水能资源,可为流域地区加快发展奠定强大的经济基础,对建立和促进该区与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水能资源开发是近期内解决怒江贫困问题最为有效的可持续途径

  受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制约,怒江贡山、福贡、泸水三县产业发展选择较为困难,直到目前,仍没有培育出农业之外其他支柱产业。三江并流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以来,在服从遗产保护这一大局下,水能资源开发几乎成为近年内解决其贫困问题并促进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唯一选择。

  (1) 传统农业发展空间极为有限

  从传统的农业发展条件来看,其水热资源条件一般.在南部95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可以种植双季稻和某些热带作物;海拔950~1800米的河谷半山区适宜种植稻谷、玉米、小麦、油菜、蚕豆、麻类、果木;海拔1800~2200米的半山区多种植玉米、小麦、蚕豆、薯类、杂粮和药材;海拔2200~2800米的高山属中温带,粮食作物主要是马铃薯、苦荞、大麦、燕麦,少数地区也种玉米;而海拔2500米以上农业发展条件已极端不利,并且涉及到世界遗产或保护区核心区范围。

  对农业发展造成限制最大的限制条件是耕地少,质量差。三县人均耕地贡山县最多,为 1.426亩,福贡县为1.12亩,泸水县为1.16亩,大多为梯地、牛犁地、手挖地、轮歇地和火烧地。而且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耕层浅,保水保肥性差,土壤粘重板结田、冷浸积水锈水田、跑水跑肥沙漏耕地等劣质耕地面积占近1/3。土壤养分含量不协调,大部分耕地缺有效磷有效硼有效锰,旱地缺锌,少量耕地缺铜。粮食平均单产低,仅为149公斤。加之发展农业的社会经济基础差,劳动者素质低,人口增长较快,目前粮食仍不能自给,每年返销粮食超过8000吨。由此可知,依靠农业发展经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状态,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要实现农业商品化并能在“入世”以后激烈的农产品竞争中获益,在近年内是不可能做到的。

  (2) 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工矿产业对遗产威胁较大

  贡山、福贡、泸水三县矿产资源丰富,铅、锌、铜、锡、钨是的主要金属矿藏。大理石蕴藏量极为丰富,仅怒江两岸近320公里的公路边,就有矿点40处,现有小规模开采。但该区远离消费市场,工业基础又极为薄弱,科技、人才及设备落后,交通运输条件极为有限,甚至连一块足球场大的平地都找不到,缺乏发展工业的一般条件。

  而且,工业生产污染大,特别是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发展工业,无疑将使怒江峡谷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显然,在世界自然遗产地,通过开发矿产发展工业脱贫致富,对彻底解决三县贫困问题和世界遗产保护而言显然是不现实的。

  (3)在世界自然遗产及自然保护区面积高达 58.3%的地区,不可能通过发展林业脱贫

  三县森林覆盖率为44.1%,现有森林主要分布在高黎贡山、怒山山脊两侧及澜沧江云岭山地的中山上部,深山峡谷之中,林木种类丰富,森林类型多样,大多属于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和自然保护区范围。森林对于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该区林业发展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林副产品加工转移到退耕还林还草、森林保护等方面,而且保护区及遗产核心区之外可资利用的土地有限,在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不可能依靠发展林业脱贫。

  (4)畜牧业发展潜力有限

  怒江州可利用的草山草面不多,连片草场主要分布在贡山和泸水两县高山、亚高山一带,但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季节性极强,交通不便而利用程度有限。其中,一等草场、二等草场仅占草场总面积的13%左右,三等草场约占50%,四等五等草场约占37%。一、二等牧草以禾本科、豆科居多,三等以下牧草以菊科、蓼科和蕨类植物居多,草场质量和产量以中低等所占比重大,居全省中下等水平。加之超载放牧,草场退化明显,需改进放牧方式和提高牧草质量才能使畜牧业有所发展。从长远看,由于种植业发展有限,所产生的饲草饲料数量不足,杂食动物摄取食物就成了问题;而草食性动物牛羊的饲养,因草地草场的质量不高,改良或建人工草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土地,而且要局限在草场承载力内,并非一劳永逸。因此大规模发展畜牧业,不但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不足,而且对世界自然遗产和保护区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将带来严重威胁。

  (5)发展生物产业将使世界自然遗产面临难以预料的威胁

  生物产业曾被称为云南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然而,在三县,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海拔2000米以下生态系统已遭受严重破坏,生物资源已几乎损失殆尽,当前可真正开发的生物资源已极少。在人均耕地极少、自然条件恶劣的三县,发展生物产业,要么引进外来物种,要么只有取之于世界自然遗产丰富的生物物种,在经济利益的驱逐下,这两种方式都将对世界自然遗产产生难以预料的威胁,风险极大。

  (6)商业发展受到区位条件等制约,发展潜力不大

  三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总人口不到30万人,居住分散,人口极端贫困,受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的限制,区内商品市场拓展极为困难。此外,三县虽与缅甸克钦邦毗邻,但克钦邦也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为落后的地区,受区位、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近年内也难以脱贫。加之目前两地主要通过片马口岸联系,发展外贸经济的空间在近年内难以拓展。

  (7)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脱贫,还需尚待时日

  与其它产业形式相比,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无疑是一项绝佳的选择。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不可能在近年内通过旅游业来解决怒江贫困问题。

  首先,发展生态旅游,必须拥有配套环境条件的景点“硬件”建设,和相对齐备的基础设施作支撑,其次需要有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和素质较高的服务与管理人员,还要有社区成员良好的环境意识和旅游服务意识。这些旅游环境的基本建设没有巨额的资金支持和相当长的时间培育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怒江劳动者总体素质偏低,约一半左右人口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社会环境意识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资金支持,旅游发展缺乏经验积累,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是近年内能够迅速达到要求的。

  其次,尽管怒江旅游资源丰富,有一定知名度,但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重要景区景点绝大多数可达性极差,再次,怒江远离客源市场,其旅游发展面对国际、国内、省内旅游产品竞争没有什么优势;最后,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大规模发展大众旅游显然是不适宜的,有可能对世界自然遗产造成更大的伤害。

  总体来看,以求通过发展农业、工业、林业、畜牧业、生物产业、商业、旅游业等解决怒江脱贫问题和有效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在近年内是不现实的。相比之下,水能资源是一种绿色资源,只要科学规划,严格监控,水能开发确实不失为一种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方式,通过水能资源开发解决三县贫困问题,是目前对世界自然遗产影响最小、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

3、适度的水能资源开发不会对世界自然遗产产生不可接受的影响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是青藏高原的东南延伸部分,横断山脉的主体,是反映特提斯演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横断山巨型陆内造山带形成、青藏高原隆升等地球演化历史重要阶段和重要事件的关键地域,是多种高山地貌类型和演化过程的杰出代表地区,构成了世界一流的地质、地貌自然遗迹区;同时,它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自然景观丰富独特,具有无与伦比的综合价值。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主要体现为其生物多样性、地质地貌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三个方面,在怒江峡谷遗产范围之外的适度的水能资源开发,不会对遗产保护构成直接威胁。

  (1)对世界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大

  南北纵列的高山深谷,山高坡陡等地貌特征,客观上造成了三江地区生态系统的带幅较窄,垂直分带明显,生境破碎[3]。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高黎贡山片区,南北方向是生物物种迁徙的最主要廊道,而东西方向由于地形地貌引起的剧烈的垂直分异,以及怒江急流和公路、沿江人类活动密集带等所形成的阻隔作用,使得怒江两岸(高黎贡山和怒山)生物物种交流与联系甚少。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之高黎贡山片区核心区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上,缓冲区在2000米以上。按照有关规划,怒江水能资源开发中最高水位控制在1570米以下,因而,适度的水能资源开发对邻近的高黎贡山片区世界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很小的。

  (2)对地质遗迹及地质地貌多样性的影响甚微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质地貌多样性及其价值主要表现在:(1)世界独一无二的三江并流奇观;(2)反映地质演化历史和演化过程的若干地质遗迹。涉及本区的典型地质遗迹有:独龙江、高黎贡山变质岩带,贡山至独龙江大路沿线大片出露的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露头,利沙底至石门登一带的变形花岗岩露头,高黎贡山带内以糜棱岩发育为特征的平移韧性剪切带(贡山以西至独龙江公路上、泸水至片马公路上、马吉和福贡附近),怒江、独龙江糜棱岩带等(3)独特、绝妙且类型众多的地貌[4]。涉及本区的有福贡-贡山发育着的大面积花岗岩侵蚀峰丛地貌,贡山丙中洛的高山喀斯特峰丛地貌,高黎贡山高山冰蚀湖群区,怒江石月亮,以及怒江、独龙江及其各支流分布较广的峡谷地貌等。这些重要的地质遗迹多分布于海拔2500米以上,严格监控下的、控制在1570米高程的水能资源开发及其相关效应,不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3)对世界自然遗产景观多样性的影响不大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景观类型丰富,景观质量极高。集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珍稀动植物、丹霞泉华等为一体,雄、险、奇、秀、幽、奥等各类景观齐备。本区除怒江峡谷外,其他独特景观都在海拔2500米以上。怒江干流及其一二级支流共同组成了庞大的峡谷群,当前高差多超过3000米,最高水位控制在海拔1570米以下,不会对峡谷景观产生较大影响。水能资源开发如不加控制,其影响将可能主要体现在视觉景观影响方面。

  4、水能资源开发有助于减少人类活动对世界自然遗产的干扰。

  怒江居民点分散,很多居民点分布在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区。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下,陡坡垦殖、柴火获取、乱砍滥伐、狩猎采集等将使得其对世界自然遗产威胁面扩大,也为遗产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改善当地居民的生存条件,有计划的进行生态移民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大事。然而,怒江三县财政极为困难,当前又难以找到解决移民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途径,遗产保护生态移民问题一直因资金限制迟迟不能付诸实施。而怒江水能资源开发可以提供大量移民资金,如果能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地方政府加强引导,不但能为水能资源开发和遗产保护生态移民提供了资金保障,还将能真正解决移民人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问题。

  5、水能资源开发可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良性转变,并为退耕还林还草和遗产保护提供基础

  水能资源开发带来的财政收入、基础设施改善等将有力的促进怒江三县产业结构的良性转变,逐步形成以水电、旅游、商业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在政府加强产业引导、强化产业教育与培训等前提下,将使大多数居民从传统农业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为退耕还林还草和遗产保护提供经济基础,逐步实现与全国同步富裕的目标。

  三、怒江水能资源开发促进世界遗产保护的途径

  前已述及,水能资源开发已成为怒江当前解决贫困问题、促进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唯一可持续途径。但仍值得注意的是,水能资源开发也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负面效应。因而,不但要在水能资源开发的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运营等过程中予以严格论证和监控,而且要在政策制定、机制构建、产业引导等方面予以必要的保障,才能确保水能资源开发在促进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1、深入调查研究,确定怒江水能资源开发的规模

    我们认为,整个怒江流域属于生态环境敏感区,又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为开发活动越少越好。在协调区开展的怒江水能资源的开发规模应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1)怒江峡谷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2)世界自然遗产管理与保护的直接资金需求;(3)国家能源需要和电力市场投入产出分析。因而,必须继续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各种社会需要和资金需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兼顾其社会经济发展和有利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资金需求的前提下,确定其水能资源开发的规模和等级。

  2、妥善解决利益分配问题,确保水能资源开发的扶贫功能的发挥

  怒江流域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所有的开发活动都应以遗产保护为前提。在我国和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遗产保护资金支持不足的条件下,适度开发怒江水能资源的最主要目的,应该是改善当地居民生存条件,尽快脱贫,从而促进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应杜绝脱离这一目标或以扶贫为借口,为部分利益集团谋利的开发方式。

农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土地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资本。水能开发后,将会淹没一定数量的耕地、旱地、森林等,失去土地后,当地居民的生存将面临极大的挑战,生存空间的缩小也会进一步地威胁到遗产地的保护。而且,怒江流域位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国防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为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的稳定,协调水能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分配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水能资源开发之前,应始终坚持科学研究、广泛讨论、公众参与的原则,充分考虑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需要和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构建一套真正能使老百姓受益、并促进良性产业结构形成的利益分配运作机制。

  3、科学规划与建设,防止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对遗产的破坏

  现有的怒江水能开发的梯级方案虽然相对来说对自然环境影响小、淹没损失小和移民少,但水能资源开发一般工程量较大、周期长,如果缺乏控制,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将对环境不可避免地造成极大的影响。开发建成后,水坝及配套的生活设施、厂房等形成一系列的人工建筑群,这些人工壁垒将影响到视觉景观,甚至威胁到“三江并流”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因而,在开发规划中,应尽可能避开环境敏感区,加强研究,优选方案,对工程建设与运营实施严格监控与管理,防止对遗产及协调区环境的破坏。

  此外,为了不对世界自然遗产构成直接威胁,,适当减少梯级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减少梯级后将一定程度上减轻人工建筑痕迹对自然遗产地的影响。建议适当地调整原先的十三级方案,组织专家对方案修改,取消丙中洛等一些对自然遗产潜在影响相对较大的梯级。

  4、建立专门的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是大事,是水能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在水能资源开发的收益中,政府应专门建立遗产保护与遗产研究基金,用于世界自然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并为今后发展生态旅游奠定基础。

  5、带动并促进遗产旅游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遗产展示与保护奠定基础

  该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计划项目、自然保护区和国家风景名胜区多种品牌,“东方大峡谷”的美誉享誉全球,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旅游方式,它以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小和对扶贫的积极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众多的怒江峡谷三县,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和其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然而,在其旅游扶贫战略的实施中交通和资金一直是困扰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两大难题。怒江水能的开发,将极大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从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交通的“瓶颈”问题,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为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物质基础。因而,地方政府应抓住水能资源开发的机遇,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为区域经济发展、遗产展示与保护拓展新的可持续之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