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合理开发怒江流域水能资源
2009/3/13 17:24:42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www.hydropower.org.cn   日期:2008-04-05
 

www.cws.net.cn 2005年3月4日10:50

[摘 要] 怒江流域丰富的物种资源、自然景观资源、人文资源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并且最具开发优势。怒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积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移民安置等问题,保障怒江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电开发;生态保护;综合规划

一、流域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基本情况

怒江是我国西南地区五大国际河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流经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于云南省潞西县流出国境,出境后称萨尔温江。怒江—萨尔温江干流全长3240km,流域总面积32.5万m2,多年平均径流量2520亿m3,其中我国境内长2020km,流域面积13.6万km2,年径流量710亿m3。

怒江流域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呈南北狭长形。怒江流域受地形及大气环流影响,气候比较复杂,上游气候高寒,冰雪期长;中游山高谷深,垂直气候特征显著,变化复杂;下游地势较低,受西南海洋季风影响,炎热多雨。流域降雨量由北向南递增,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00mm,其中5~10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85%。

怒江流域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大理石储量大、品种多,铜、锡、盐等矿藏量也十分可观,已探明储量矿种31个。

怒江流域跨西藏自治区的2个地级行政区和云南省的9个地(市、自治州)的32个县(市、区),为多民族聚居地。主要民族有藏族、独龙族、怒族、佤族、傈僳族、彝族、傣族等。流域内人口稀少,总人口约333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2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及城镇人口分别占92%和11%。两岸山高坡陡,可耕地面积少,特别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约98%的面积为高山峡谷,约75%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怒江流域国内生产总值约83亿元,人均GDP为2500元,仅为全国人均的三分之一。

怒江干流落差达4840m,水能资源丰富,全流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4474万kW,技术可开发量3200万kW,其中干流约3000万kW,占94%,干流水能资源至今尚未开发。据统计,流域内已经和正在开发的水电站共57座,全部集中在支流,且装机容量仅占技术可开发量的1%。

怒江流域各类供水设施的供水能力11.6亿m3,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仅为1%。水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怒江流域内有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高黎贡山和南滚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怒江、小黑山和永德大雪山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怒江流域动植物种类众多,高等植物200余科、1200余属、6000种,均分布在海拔1100m以上。

陆生动物有兽类154种,鸟类419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56种,昆虫1690种,主要分布在5个自然保护区。鱼类7类48种。

怒江流域共划分18个一级水功能区和5个二级水功能区,总的区划河长为2908.5km。流域内河流水质状况良好,大多数满足地表水Ⅰ、Ⅱ类水质标准,仅在下游城镇局部河段水质较差。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造就了怒江大峡谷、怒江第一湾、石月亮等独特的自然景观。

2.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怒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较好,但陆地生态系统却十分脆弱,自然恢复机能很差,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难度大。在怒江中游峡谷段,人口环境容量极低。迫于生存,多年来生活在峡谷深处的人们又不得不以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等方式扩大耕地面积,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高程1500m以下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1500~2000m之间的植被也破坏严重,超过25度的陡坡上开荒比比皆是,有的坡度达70度,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经济发展明显滞后,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流域内工业发展缓慢,产业体系尚处于低层次的起步阶段,产业结构十分单一,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和云南平均水平,经济社会运行主要靠国家财政补助。地处中游峡谷区的怒江州四县财政自给率不到18%,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贫困面和贫困程度都居云南省之首。资源富集和贫困严重形成强烈反差。

(3)优势资源尚未开发,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由于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矿产资源的开发又可能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旅游资源受基础设施的制约难以发展。而怒江水能资源丰富,是怒江的优势资源,且具有径流量大、地质条件好、移民少、淹没少、开发成本低等显著优势。根据怒江中下游水电专业规划,每万千瓦的移民仅20多人,单位千瓦的投资仅3000~5000元,经济技术指标与开发条件十分优越。由于长期得不到开发,相关产业得不到发展,人民群众难以脱贫致富,至今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痕迹。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落后,群众生活闭塞,很难接融到现代先进的文化思想。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水能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怒江流域是我国三大生物物种聚集中心之一,位居我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首。该地区的高等植物和野生脊椎动物分别占我国20%、25%以上,拥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怒江的鱼类有2/3为特有,其中有4种为珍稀种,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怒江流域有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野生稻种群,这些野生稻是中国极其重要而珍贵的基因库,是我国杂交水稻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基础。这些珍贵资源的原始性、自然性和唯一性使其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和天然基因宝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美学价值,保护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由于其险峻的地貌和干热河谷气候,并地处强烈地震活动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有些野生物种数量少,分布区域狭小,遇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很容易陷入濒危境地,导致这些濒危物种灭绝。因此,为保护我国的物种资源,迫切需要加强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

2.水能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怒江人民的生活水平亟待提高,怒江的生态环境亟需改善,怒江的水能资源最具开发优势。从怒江流域几十年的生产实践看,怒江水能资源开发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更有效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水能开发除发电、供水(灌溉)等直接效益外,还可大大缓解当地群众衣食住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为实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创造必要的条件;为进行易地搬迁创造条件,从而逐步取消落后低效的耕作方式,从根本上消除对怒江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资金上的保证;通过水能开发,改善交通环境,可促进旅游、矿业等行业的发展。总之,合理的水能开发是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是保护怒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3.水能开发的可行性

未来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要求有足够的能源供应,水电是一种清洁的、低成本的能源,是国家总体能源战略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已明确2004~2020年的电力建设方针为“优化火电结构,积极发展水电,适当发展核电”,今后一段时间的能源发展战略是“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西部开发”。国家西部开发总体规划要求调整电源布局,大力发展水电,加强电网建设,推进全国联网,这为实现西南地区水电向经济发达地区送电提供了良好机遇。怒江水能资源丰富,是尚待开发的大型水电基地之一,水库移民及淹没损失小,是我国开发条件较好的水电基地和南方电网能源平衡的基地,也是“西电东送”的后续基地。在满足我国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对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边疆也具有重大意义。

三、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的关系

1.必须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怒江流域丰富的物种资源、自然景观资源、人文资源在我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怒江流域生态环境需保护的面积广、保护的等级高、保护的种类多、保护的难度也大。加之怒江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修复十分困难。当前关于怒江开发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其中核心是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移民安置问题。因此,怒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应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积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及移民安置等问题,保障怒江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2.保护应纳入开发目标,开发应考虑综合利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维护河流健康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

针对怒江流域自然保护区面积所占比重大、等级高、物种多、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开发目标十分必要,且应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中认真落实,切实保护好怒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怒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水能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还必须考虑怒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如:潞江坝子的灌溉,那曲、贡山、福贡、泸水、六库等多个城镇的供水及防洪,长约316km国际界河的国土资源保护,流域的生态环境需水,水土保持,城镇江段的水资源保护等多目标和地区的协调等。因此,怒江水资源开发必须考虑综合利用的需要,使流域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开发利用程度应限制在敏感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

以发电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制定怒江水电开发方案,虽充分考虑了水能的最大利用,但往往会对移民、生态环境、景观等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水电专业规划所拟定的“两库十三级”方案,注重梯级衔接,从而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河流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现水电专业规划中的两个龙头水库均为高坝大库,水库水温将长年分层,低温水下泄将对下游河道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应研究采取必要的对策措施。个别电站采用引水式开发方案,会导致10多km河段脱水,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应进一步研究其他可能的开发方式,或采取必要的补偿措施,以保证该河段必要的生态基流,避免因河道脱流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个别电站淹没量较大,并且影响到部分自然景观,应进一步研究降低水位方案;中游梯级开发会影响怒江特有喜急流性鱼类的生境和“东方大峡谷”的壮观,在河流开发中,应考虑结合喜急流性鱼类的保护,选择怒江大峡谷中一段最具代表性的河段,暂缓开发或不开发,保留这些鱼类的必要生境及自然、雄浑、险峻的峡谷景观;在有洄游鱼类分布的河段,枢纽建设应设置鱼道,为这些鱼类留有洄游通道。个别梯级将影响小黑山自然保护区,淹没部分野生稻分布区域,可考虑暂缓开发或不开发。

另一方面,水电枢纽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边坡开挖可能对植被与景观产生影响;开挖的弃渣和混凝土废料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水库蓄水造成淹没及库区滑坡等生态环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水电开发中应予充分考虑,应留有足够资金,采取有效措施。

4.创新机制,切实解决移民难题

怒江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特殊的民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增加了流域开发中移民安置工作的难度。因此,怒江流域开发移民安置应当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创新机制,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避免产生民族矛盾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切实解决移民难题。

水电开发涉及的主要社会问题就是移民问题。目前的水电开发方案需安置人口约5万人,淹没耕地面积约4000hm2,其中80%是在环境容量非常缺乏的怒江州。在深入研究减少移民的开发方案的同时,如何做到既保证移民“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还要保留、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需要深入研究移民安置方案。针对移民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单一的特点,一要科学制定前期安置特别是异地安置方案。积极研究水电开发移民和生态移民的异地安置方案及补偿方式、补偿标准、补偿手段。二要深入研究后期扶持方案。建立移民拥有生产能力、生产资料的可持续发展的移民补偿制度。三要积极探索长期收益模式。研究开发式移民的新思路,一部分淹没补偿资金投资入股,最大限度地让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长期获益,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长期获益,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健康发展。

5.做好流域综合规划,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怒江流域的现状,应抓紧编制多目标的怒江流域综合规划。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合理开发水能资源的关系,合理地进行干流工程布局。调整规划思想,通过多方案的比选,做到水能利用和生态保护双赢。在流域综合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编制或修订区域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等。在流域综合规划批复前,为满足怒江州当地的用电需要,为怒江水电开发的移民安置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累经验,在采取必要的措施处理好生态环境影响和移民搬迁安置的基础上,建议尽快推进移民少、淹没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的六库电站建设,并完善前期工作,使工程能尽快开工建设。

来源:中国水利杂志 2005年第四期  作者:长江水利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