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静观两会|煤电发展空间几何
2017/3/10 7:28:14    新闻来源:中国电力报

中国电力报 中电新闻网 记者 刘泊静

  继钢铁、煤炭去产能之后,防范化解煤电过剩产能风险被列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国政府明确提出2017年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

  从增量上看,煤电发展节奏受到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严控。从存量上看,2016年的煤电走向了全行业亏损的险境──电力装机增速高于电力需求增速,电力供需整体宽松形势将阶段性持续,煤炭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

  2017年的煤电行业依然困难重重。煤电产业日薄西山了吗?未来是否还有生存发展空间?

  两会上,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们感叹,煤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无可挽回地落幕了。但是,煤电一方面要为清洁能源发展腾挪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清洁能源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同时,不可否定煤电在支撑低电价方面发挥的主力作用。

  也有代表委员表示,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将淘汰落后低效产能,稳定行业发展节奏,从长远来看,将推动改善煤电行业经营状况。

  5000万千瓦退出任务已分解安排,有利于行业经营形势扭转

  2016年,国家能源局已着手进行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工作。据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介绍,按照取消一批、缓核一批、缓建一批的思路,已淘汰落后产能煤电机组500万千瓦,取消了1240万千瓦不具备建设条件的煤电项目,暂缓核准了部分省区除民生热电外的自用煤电项目。2016年实际投产煤电装机4300万千瓦,比2015年减少了1600万千瓦。

  据记者了解,针对2017年化解5000万千瓦产能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及国家能源局已进行了目标分解,将淘汰落后产能500万千瓦,停建违规项目3800万千瓦,缓建700万千瓦以上。

  我们乐见,严控煤电装机规模与节奏已成为我国政府主管部门与业界的共识。根据"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到2020年煤电装机规模将力争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

  全国政协委员、华电集团原总经理云公民认为,能源电力低碳清洁发展是方向,未来煤电装机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大。据他介绍,目前几大发电集团均提出严控常规煤电投资,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积极发展水电、天然气发电和多能互补项目的投资方向。但是,目前控制的是新增煤电的增量,存量煤电机组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后仍然是我国目前的主力机组。

  在政策执行到位的情况下,我国煤电利用小时数下降趋势有望得到缓解。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后,发电小时数将向大容量、高效率机组转移,有利于提高煤电行业整体效率,实现行业有序发展,扭转亏损局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王计表示,一方面,煤电要为清洁能源腾挪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清洁能源也需要煤电参与调峰以促进消纳,提高电力系统整体运行效率。煤电对整个电力系统的作用是基础性的,随着电力结构的调整,这一作用会更为重要,不可替代。

  煤电装机仍将呈低速增长态势,是支撑低电价水平的主力

  "煤电行业尽管不是朝阳产业,但远没有日薄西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表示,煤电作为传统能源还远没有结束生命周期,我国资源禀赋结构以煤炭为主,决定了煤炭在能源构成中的主体地位仍将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一方面,电力需求是刚性需求,煤电装机仍将呈低速增长态势。我国目前人均用电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未来我国发电装机和用电量增长仍有潜力。考虑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短期内难以改变,而发电又是煤炭最清洁、最高效的利用和转化途径,为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电量增长的需求,还需适度规划建设一些煤电项目。因此,现在的电力过剩只是阶段性的,不是永久性的过剩。

  另一方面,风电、光伏、季节性水电等发电方式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核电从安全性考虑主要发基荷电量,调节能力有限,煤电仍是现阶段我国经济、便捷的调峰电源。煤电功能定位正在发生变化,在调峰等辅助服务方面承担起更多责任。

  云公民委员认为,煤电成本优势明显,较长时期内仍将支撑低电价的水平。经测算,在标煤单价500元/吨左右时,实施超低排放后的煤电综合成本价格与水电基本相当,略低于核电,但与风电、气电、光伏等相比,有明显优势。从各地已开展的电力市场交易来看,煤电也是目前降低用电成本、加快能源替代的主力电源。此外,完善的市场机制将为煤电创造生存空间。"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逐步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从交易规则到交易品种,尤其是辅助服务市场、现货交易市场,煤电仍有相当的生存空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