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褚艳芳:四川弃水电量快速增加 呼吁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2017/3/15 15:53:24    新闻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称,要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业界认为这将进一步为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腾出空间。

同时,在本次全国两会上,四川弃水电量逐年增高的问题,受到了在川全国人大代表的广泛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褚艳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四川水电项目不停投产发电的同时,水电却无法外送,如果问题不解决,四川省弃水电量将从2016年的142亿千瓦时,提高到500亿千瓦时。

能源调整具备条件

《21世纪》:如何评价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的提法?

褚艳芳:政府在这个方面设立了刚性目标,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意味着将更加重视清洁能源的使用。

2016年全国煤炭、油品消费占比分别为63%、23.7%,非化石能源占比仅为13.3%。中国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同时水力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地热加热等都居世界第一。因此,中国具备了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基础和客观条件。

《21世纪》:在清洁能源的使用方面,还面临哪些问题?

褚艳芳:在"以电代煤"方面,环保要求及执法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达到淘汰标准的燃煤设备仍在一定范围使用。部分地区政府虽然对燃煤锅炉改造等领域有不同程度的补贴,但类似四川等西部省份财政经费有限,补贴额度难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而改造后的运行成本较高,让诸多企业望而却步。

在"以电代油"方面,公交车、出租车、市政用车、私人用车等各车辆使用相关方均没有足够的经济杠杆驱动自发运营或使用电动汽车,全国多个城市还未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纳入城市规划,部分地区还未出台充电服务费指导价。

同时,在沿海、沿江、沿河等港口码头靠港船舶和货物装卸设备使用岸电空间还很大,大中型城市基建、运输设备设施,以及空港陆电、应用桥载设备机场运行车辆和装备仍亟需"油改电"。

就四川省而言,今年大家都很关注的是水电弃电的问题,因此截至2016年年底,四川省水电装机达到7245.5万千瓦。但由于水电装机快速增加和用电需求持续下行,四川省的弃水电量逐渐增高。2012至2015年,这个数字分别是76、26、97、102亿千瓦时,2016年四川弃水电量达到142亿千瓦时。

水电缺乏外送通道

《21世纪》:2016弃水电量较上年增长4成,再创近5年新高达142亿千瓦时,为什么四川省弃水电量逐渐增高?

褚艳芳:第一是在新建水电项目不停投产的同时,四川水电缺乏外送通道。

"十三五"期间,四川将建成全国最大水电开发基地,同时还将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除水电新增约1600万千瓦外,还将新增106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四川本省消耗不了,将有大量富余电力需要外送。而四川目前最大外送能力只有2850万千瓦,长期存在严重的弃水问题。

随着多个在建的水电项目的陆续投产,预计到2020年,四川省清洁能源总装机将接近1亿千瓦,如果不新增外送通道,届时将有2000多万千瓦的富余电力无法送出,弃水电量将超过500亿千瓦时。

就用电方式而言,我国是就地平衡的原则,强调所发电量就地消化。我国大量的清洁能源都在西部,但需求方都在东中部,资源是逆向分布,需要跨省的输电。很多缺电的地区,宁愿新建煤电设备,也不要外来水电。这是因为如果建设燃煤机组的话,不仅可以发电,带动就业、提高GDP,还可以帮助上下游产业链发展。而如果单纯依靠外来清洁电,则上述作用全部都没有。

《21世纪》:在这方面,四川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

褚艳芳:在通道建设方面,第一是要尽快核准建设雅中特高压直流工程,解决雅砻江中游大型梯级水电站和攀枝花、甘孜、凉山地区1000万千瓦富余电力的送出;二是尽快启动白鹤滩特高压送出工程前期工作,解决白鹤滩水电站1600万千瓦,及攀西、甘南地区共约2000万千瓦富余电力的送出;三是尽快开展西南特高压交流电网研究,构建覆盖川渝、西藏负荷中心和水电基地的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化解目前"强直弱交"的巨大安全稳定风险和大面积停电风险。

同时,还需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立有利于打破省间壁垒、促进清洁能源跨区跨省消纳的电价机制和清洁能源配额制度。下达各省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硬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并通过全面推行碳排放交易等各项措施,为清洁能源跨区消纳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条件。

建议对于清洁能源占比完不成任务的省份,国家不再新核准其建设燃煤机组。同时加快形成大力消纳水电的政策导向,尽快把水电纳入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范围,并享受电价补助政策。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