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院士专家共商 红旗河 西部调水工程
2018/1/19 12:08:05    新闻来源:参考消息

抓住历史契机,勇于担当,做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2018年1月,S4679课题组"红旗河"西部调水课题第二次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德胜登禹小院举行,与会专家对"红旗河"方案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针对荒漠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重大问题,党中央做出了一列重要指示,强调"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荒漠化为代表的生态治理问题,关键在于水,而"治水的问题要从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央提出要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必须树立历史眼光、增强大局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和防范风险挑战的意识。

近两年来,S4679"红旗河"西部调水课题组从宏观角度研究了我国西北干旱缺水的问题和限制我国西北发展的制约因素,充分研究了调水线路在水源区、地质复杂区、生态脆弱区、受水区的工程问题、生态问题和经济问题,全面考虑了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实施可行性、运营稳定性、综合效益和长远意义等。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红旗河"西部调水方案的中低海拔设计、对西北地区生态的改善以及未来对中华水塔的涵养,都将充分体现其在西北生态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

参加会议的五位院士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水文与水资源学家、流域规划专家王浩认为,"红旗河"方案设计巧妙,是一个全新思路,是切实可行的方案,没有太大的技术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有信心、有能力完成这样的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工结构抗震专家陈厚群认为,"红旗河"方案的设计非常好,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实施是没有问题的,意义重大。线路经过的一二级阶地过渡带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对一些具体线路的隧洞或大坝工程进行创新设计,多做预案,能够从单体工程和系统工程两方面降低"断裂"带来的风险。希望以科学、严谨、周密的作风为"红旗河"方案的研究多做工作,为新时代的水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专家滕吉文认为,"红旗河"方案意义重大,线路设计非常巧妙,边界条件非常好。沿线复杂的地质和构造问题确实是工程的难点,但总的来说都有应对方法。我们不能畏首畏尾、彷徨懈怠,要扎实研究、勇于创新、突破难点,积极推进"红旗河"方案,为我国的生态建设、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认为,地球科学工作就是要帮助工程设计趋利避害,在地震带上进行工程建设是有大量的理论和经验积累的。我们应该积极去研究、解决其中涉及的具体问题,不能一想到困难就束手无策。希望能积极推进"红旗河"西部调水方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河流动力学与江河治理专家胡春宏分析了调水对主要河流泥沙输移、河势变化、河床演变的影响,讨论了"红旗河"与西北内陆河流相互作用和治理问题,对"红旗河"在相关方面的设计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以科学的态度、拼搏的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创造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新业绩。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总公司、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就工程地质、地震、施工能力、工程设计、生态环境、水资源配置、经济效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工程的关键在于地质。通过对活动断裂、地质构造等问题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工程的重点区段,评估了处理方法和对策。总体认为,"红旗河"西部调水方案意义重大,且没有不可逾越的难点,值得不断推进和深化。本次会议对"红旗河"西部调水后期的具体设计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机遇期。我们要拼搏、奋斗,以奋进者的姿态积极推进"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福祉,铸就千秋伟业!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不忘初心、再铸辉煌!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