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中国成为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国
2009/3/13 19:15:45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www.hydropower.org.cn   日期:2008-09-01
 

美国之音 记者: 袁野

华盛顿

2008年8月2日

全球环保机构“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星期五公布的报告说,中国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国。同时,低碳排放经济、绿色就业、以及高能效技术投资正在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的保障。

气候组织发表的题为“中国的清洁革命”的报告说,如果按照已安装发电能力来计算,中国凭借其世界第一的水力发电量和第五位的风力发电量,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目前已经居于世界首位。

这份报告说,中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方兴未艾。报告认为,中国政府的鼓励政策刺激了低碳技术的研发,为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注入上十亿美元的投资。

气候组织是在包括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内的20名国际政界和商界要人的倡导下,于2004年成立的一家全球性对抗气候变暖的环保机构。该组织成员包括多家大型跨国企业和欧洲、北美地区的地方政府。

*开发低碳经济*

气候组织的报告说,在中国,成本优势、政策指导、商业活力、以及减排空间等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显示出低碳领域的投资在创造绿色就业、增加社会福利、以及刺激经济增长方面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收益并不亚于发达国家。

气候组织首席执行官史迪夫.霍华德(Steve Howard)说,“在开发低碳经济方面,我们相信中国已经不再是跟在其他人身后亦步亦趋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相信中国已经成为领导者。”

报告说,尽管中国经济仍未摆脱对煤的依赖,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这种依赖的程度正在减轻。目前,中国75%的发电量依靠煤炭,16%的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但是到2020年前,中国有望把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提高到23%。

*设定雄心勃勃计划*

华盛顿智库地球政策研究所(Earth Policy Institute)的研究部主任珍尼特.拉森(Janet Larsen)说,中国近年来在提高可再生能源产能和利用率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

拉森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设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在某些领域,比如风能,他们已经提前完成了在2010年前安装五千兆瓦的计划。中国的太阳光伏能源产业后来居上,占据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份额。所有这些进展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气候组织的报告说,目前中国太阳光伏能源产业(solar photo-voltaic)的产量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太阳光伏能源行业最大的6家企业市值总计超过150亿美元。而在需求方面,从2004年开始,全球太阳光伏能源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炸性发展趋势。整个行业从源头产品的硅片,到太阳能电池板,再到终端产品组件,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中国的太阳光伏能源行业仍然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在风能方面,气候组织的报告指出,中国的风力发电量目前居世界第五位。在未来的一年内,预计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出口国。

此外,在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家用电器、以及蓄电池等低碳市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在逐渐加强。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大约为20亿美元,而且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电动自行车的市场规模约为60亿美元。

200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超过12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同时,中国能源领域的平均投资收益率超过50%。

*低碳经济保障能源安全*

地球政策研究所的研究部主任拉森认为,低碳经济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主要增长领域和重要能源安全保障。

拉森说:“很明显,整个世界现在都在向低排放的方向迈进。一方面,传统能源价格的上涨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使得碳排放的代价越来越昂贵。在这种背景下,任何在清洁能源领域处于领先的国家都会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处于有利位置。”

*绿色革命面临挑战*

不过,尽管气候组织的报告认为中国在绿色经济的很多领域正在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风能和太阳能技术开发方面甚至超过很多发达国家。但是,华府智库地球政策研究所的研究部主任拉森认为,中国的绿色革命还面临很多挑战。

拉森说:“中国希望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但同时,中国平均每星期修建一座新的煤炭火力发电厂,这跟减排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此外,拉森认为中国民间的节能和环保意识相对滞后,这也是中国绿色革命的阻力之一。

权威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民意调查项目今年3到4月在全球24个国家作出的民调显示,和其它国家相比,美国和中国的成年受访者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关注程度最低。而就在欧美消费者因大排量汽车耗油量太大而选择小型车的时候,2007年,多功能越野车的销量在中国市场却上升了大约4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