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新中国水电发展历程
2018/6/11 15:42:39    新闻来源:鹄说水电
 

新中国水电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艰苦奋斗创基业(1949年~1979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俱兴。对于水电,1950年召开的电力工作会议评价为:起步迟、规模小、数量少、技术水平低,但经过长期的努力,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当时水电不仅家底薄,还面临国内生产资料奇缺、国际经济封锁等重重困难。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水电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启了水电创业新征程。

我国对日伪侵略中国时留下的丰满水电站进行的加固、补强和改扩建工作;开展了龙溪河、古田溪、永定河、以礼河等中小河流的开发规划;设计建设了狮子滩、古田一级、黄坛口、上犹江、流溪河、官厅、大伙房、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等一批中型水电站以及新疆乌拉泊、西藏拉萨和海南东方等小水电站。这些中小型水电站以工期短、投资少的优越性满足了地方发展的需要。

19574月开工的新安江水电站,是中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我国第一座百米高的混凝土重力坝。19589月,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在黄河上游开工建设,同时,下游的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也相继开工兴建。1975年,总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的刘家峡水电站建成,成为中国水电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后中国又陆续建成了一批百万千瓦级的水电站。

云雨霏霏新安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意盎然千岛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坝工理论也相继提出,坝基抽排减压、混凝土温度控制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和成功应用,极大地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坝工技术的差距。地质勘探和测量、水能规划、水文泥沙、施工、机电与金属结构等专业理论与技术也取得不小成果。这一阶段所提出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后来成为制定水电行业规范的基础。

截至1979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11kW(其中抽水蓄能3.3kW),年发电量547亿kWh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谋发展(1980年~199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经济体制、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水电也开展了建设体制改革的探索。水电建设经历了工程概算总承包责任制、项目业主责任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三个阶段。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对外开放注入了新活力。二者相互促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水电建设实行工程概算总承包制,相继开工了红石、白山和太平湾水电站。工程概算总承包首次在水电施工领域打破大锅饭体制,为后来水电改革打下了一定基础。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开放水电建设市场利用外资建设水电。鲁布革是1982年在全国建筑市场率先引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水电项目。工程建设按照国际惯例实行招标投标制,首次在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长期以来的自营建设体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虽然只是生产关系中生产方式的变化,但其对生产力的解放是惊人的。


鲁布革的成功实践激发了人们对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强烈愿望,中国水电人开始认真了解和学习国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的项目管理的机制、规则、程序和方法。从此以后,随着国家拨改贷政策的实行,我国水电建筑业迅速由计划向市场转变。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虽然只是生产关系中生产方式的变化,但其对生产力的解放是惊人的。被誉为“五朵金花”的水口、岩滩、五强溪、隔河岩和漫湾等水电站就是业主负责制的代表。

1991年,二滩水电站作为世界银行在单个项目贷款最多的项目正式开工。全面实行国际招标,项目管理全面与国际接轨,引进了国际管理经验和技术,促进我国水电建设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跨上了新台阶。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意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以及199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国电力建设领域的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对水电建设来讲,就是对老项目实施公司化改制,对新项目按照《公司法》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规范化运作,特征为项目法人责任制。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业主责任制有着本质的区别。项目业主是出资方组成的董事会,是真正意义上的业主责任制。在这一阶段,二滩、清江、五凌、桂冠等公司率先进行公司化改制,新的机制保证了公司的健康发展。

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国务院授权其经营中央电力资产,也从生产关系上形成了一个中央水电投资主体, 国家电力公司在成立后先后在中西部布局和开展了“五大一小”水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卓有成效地推动了龙滩、小湾、公伯峡、洪家渡、三板溪等水电站和岷江杂谷脑流域的前期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西部大开发为水电高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1992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三峡水利枢纽。1993年~1999年,水电投产连续7年超过300万。1998年和1999年分别达到了534kW633kW。截止1999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7297kW(其中抽水蓄能547.5kW),年发电量2219亿kWh。分别居世界第2位和第4位。

第二阶段,自主创新大发展(2000年至现在)

2000年以来,水电投资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投资主体多元化,梯级开发流域化,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加快了水电开发建设的步伐。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电东送,为西部水电开发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金沙江、乌江等水能富矿基地按照流域规划有序开发,龙滩、小湾、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二级、瀑布沟、拉西瓦等一批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实施之后开工并相继投产,我国水电在装机容量与发电量、设计与施工、设备制造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全面发展,突飞猛进。

2004926日,黄河公伯峡水电站首台30kW机组投产,中国水电装机总容量突破1亿kW,居世界第一。从1979年改革开放算起,装机突破1亿kW用了25年时间。2010825日,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第4台机组投产,中国水电装机总容量突破2亿kW,不到6年时间又新增1亿kW装机。2017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34119万千瓦,其中常规水电31250万千瓦,抽水蓄能2869万千瓦。2017年全年水力发电量总计11945亿千瓦时。梯级水库群渐成规模。红河干流、乌江干流,南盘江、红水河干流,黄河中下游,大渡河中下游、雅砻江中下游、澜沧江中下游、金沙江干流中下游梯级群开发已渐成规模。流域梯级“群”的综合效益逐渐显现。


(图表来源,周建平:流域控制性梯级溃坝风险决策机制)

减排效益持续显著。

2017年水力发电量替代标准煤3.55亿吨标准煤。以超低排放0.297kg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538亿吨(比IHA采用了保守的计算方法)。中国水电对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占全世界近1/2。按照20181月国内各碳交易市场价格,水力发电年减排效益在81~492亿元之间,平均价格242亿元。如果没有弃水,水力发电的减排效益更加显著。水电正常发挥功能在百年以上,能源产出与能源消耗比(EP/ETP)可以达到300,是燃油发电的10倍。在所有低碳能源品种中,水电可持续减排能力最强。


(根据全国碳交易市场月平均价格绘制)

防洪效益尤为显著。

以三峡水利枢纽为主的长江和金沙江干支流形成的梯级水库群30多座,总防洪库容530亿m3(数据来源,长江水利网)。截至2017年底,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44次,总蓄洪量1322亿m3,干流堤防没有发生一处重大险情,确保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减轻了下游干支流地区的防洪压力,降低了防汛减灾成本。成功应对2010年、2012年两次洪峰超70000m3/s的洪水过程;在2016年长江发生“98大洪水”时,通过联合调度,成功避免了长江上游“1号洪峰”与中下游“2号洪峰”叠加遭遇,有效控制下游沙市站水位未超过警戒水位,城陵矶站水位未超过保证水位。根据中国工程院作为第三方独立评估的初步估算,三峡工程每年平均产生的防洪经济效益达76.11亿元(2007年价格水平,中国工程院三峡阶段性评估与竣工独立评估报告)。

水库改善局部气候,形成的青山绿水也逐渐显现。一些以水库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正在形成。


 

 



 

 

以水电基地为依托,打造风、光、水多能互补的示范性工程正在开展。水电成为促进清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的平台。

新中国水电发展成就,是老一辈水电人在艰难困苦条件下开创了基业,改革开放缩短了差距,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工程规模与技术难度不断刷新行业纪录。2010以来,世界规模最大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世界最高的黄登碾压混凝土重力坝(203米),总水推力最大的小湾混凝土双曲拱坝(1900万吨),泄洪功率最大的溪洛渡水电工程(98710MW),地震设防烈度最高的大岗山水电工程(0.557g),规模最大的深埋长大洞室群锦屏二级水电站已成功建设并投入运行。正在建设的乌东德、白鹤滩、两河口、双江口水电站等也极具挑战。这些世界级巨型工程成功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也带动了基础科学的发展和各学科的交叉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水电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水电行业发展从“重开发建设”向“建设与运行并重”转变。行业基础研究相继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果。“设计、施工信息化”、“智能温控”等技术已经得到工程实践。“流域梯级水库群风险孕育机理与防控”、“梯级水库群风险等级确定与风险设计”、“流域水电综合监测”等行业前瞻性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