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最严光伏政策 引发强烈反响
2018/7/11 6:23:57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徐丽萍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07月09日   第 09 版)
 
 

  说明:①舆论关注度由网媒、纸媒、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渠道传播量加权计算得出
  ②监测期:6月1日-6月30日

 

  2018年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中方与多方达成能源合作协议,引发舆论对于“能源俱乐部”效应的积极期待;三部门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因对光伏控制力度空前,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厉光伏政策”,引发强烈反响。三大核电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加强了舆论对于年内核电重启的良好预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立首个氢能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舆论关注氢能源发展前景;中国石化成立两个新部门,释放能源央企扩大开放、“管资本”转型两大信号;另外,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总经理霍利接受监察调查引发舆论关注,能源领域反腐再度引发聚焦。


  数读能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通过梳理6月能源行业十大话题、能源领域精彩言论、热门能源企业以及新近出台的能源行业新规新政,解读当前能源舆情热点。

  6月能源行业媒体报道高频词云显示,光伏、海上风电等新能源领域受到舆论聚焦;中俄签署迄今最大核能合作项目合同、上合组织能源合作、天然气需求增长等关注度也较高;此外,发改委要求做好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第七批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发布等政策类消息也引发关注。

  行业热点事件传播解析

  上合成员国达成多项能源合作 获得舆论盛赞

  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

  会议期间,中方与多方达成能源合作协议,激发舆论的积极期待。媒体认为,会上合作有三大亮点:区域能源合作更紧密;新能源合作、能源绿色化、低碳化已成大势所趋;构建能源合作新机制,利于全球能源治理机制优化和地区经济发展。上述观点也得到了专家们的支持。

  随后发布的《上海合作组织黄皮书: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8)》指出,上合组织能源合作在深化油气供需双方合作、深化油气贸易及资源采购领域合作、深化清洁能源技术和装备等领域合作方面大有可为。该报告还对中俄签署核能大单抱持高度期待,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徐斌直言“上合未来的能源合作主要靠中俄”。

  另外,对于参与到合作中的企业来说,发挥优势力量推动能源合作有序展开,不仅助力企业发展、行业进步、技术升级,更是在国家战略框架下积极践行企业责任的体现。着眼宏观,随着能源合作的推进,其可能带来国际话语权、经贸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或将成为重要衍生舆情。                      (赵丽媛)

  “最严光伏政策”引发热议

  6月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引发舆论的热议。业内普遍认为,除了消纳难,新政出台一个重要原因是补贴压力过大,且短期内难以解决,多项因素迫使相关部门出手干预。

  因新政对光伏控制力度空前,业内称之为“史上最严厉光伏政策”,反应强烈。6月2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副主任王斯成致函光伏专委会,称光伏新政将使光伏制造业崩溃,损失超万亿,250万人就业受影响。《北京商报》也刊文称,新政将令国内光伏制造业承受巨大压力,新一轮行业洗牌在所难免。针对质疑与建议,国家能源局召开行业座谈会及记者会表示,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支持毫不动摇。此次政策调控并不是“急刹车”、“一刀切”,旨在引导市场和行业根据新形势调整发展思路,将光伏发展重点从扩大规模转到提质增效上来。

  纵观目前舆论,虽然有感慨“一夜入冬”的悲观声音,但也存在一些积极观点,认为“提质增效”已成为光伏发电的发展重点,《通知》的下发将有益于后期光伏行业发展。光伏行业应为长期健康发展多做考虑的舆论共识度提升。(崔丽荣)

  核能领域利好不断 提升行业发展积极预期

  6月,核能领域利好不断。中俄签署最大核能合作项目,台山核电、三门核电、海阳核电三大核电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等消息大幅提升了舆论对于我国核电行业发展的积极预期。

  其中,澎湃新闻网、界面新闻网等媒体关注到三门核电1号机组项目延期问题,由于建设过程一再推迟,还引发了对AP1000技术的争议。有业内观点表示,AP1000机组迟迟未投产,是核电审批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财经》杂志指出,三门、台山核电项目超期将影响电价,后续核电项目经济性的考量将更加凸显。

  另外,王亦楠、吴辉等反核人士的质疑,引发了网民小范围“恐核”心态。但核电从业人士及时进行了回应,形成了有效的舆论对冲,有效缓和了“恐核”情绪,同时也有助于引导社会公众理性、客观看待核电发展。对于业外存在对台山核电项目的质疑声音,国家核安全局在官网发布答记者问,做了正面回应,营造出公开透明的舆论氛围。当然,在建核电项目的顺利进展以及在运核电项目的安全运营,是对有关质疑最好的回应方式。此外,公众沟通工作也十分重要和必要。在核电项目重大节点前后,加强核科普工作,主动公开有关信息,营造公开透明的舆论氛围,将有助于压缩质疑及谣言滋生的空间,逐渐消解社会公众对核电站的误解和恐惧心理。

  热门企业聚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立首个氢能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利好氢能发展

  6月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组建成立我国首个氢能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推动航天氢能技术发展。据介绍,该中心将依托中国在航天氢氧火箭发动机和氢的生产、储运和供应等技术领域的积累,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产业发展,还有助于依靠军民用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200吨级液氢液氧重型火箭发动机研制。

  氢能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成立引发多家中央媒体、财经媒体及行业媒体等关注。

  从能源领域的角度来看,氢能因来源广泛、燃烧热值高、清洁无污染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被视作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随着氢能利用技术的发展,以及环境压力的持续加大,氢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的氢能源发展战略也已经上升至国家能源战略的位置,国家在战略层面大力推进和鼓励各大企业参与和投入氢能的研发和应用。因此,此次氢能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成立,对于助推氢能产业化发展、促进绿色清洁氢能综合开发利用的积极意义引发舆论的积极期待。有观点认为,随着氢能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成立,氢能产业链将受益。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目前氢能利用在民用领域技术最成熟的领域,受到看好;另外,在储能应用方向,氢能利用技术也被认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总经理霍利接受监察调查 能源领域反腐再引关注

  6月2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转发黑龙江省纪委监委网站消息称,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委员,中国华电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院长霍利涉嫌严重职务违法,目前正接受监察调查。

  相关消息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环球网、中国经济网等中央新闻网站,新京报网、南方报业网等地方媒体,新浪网、腾讯网等主要门户网站,北极星电力网等部分行业媒体,以及八阙网、美国中文网等境外媒体均对此进行了报道,媒体以转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内容为主。

  对此事的解读性文章主要源于自媒体渠道。中央第十巡视组在5月下旬刚刚结束对中国华电集团的巡视,《北京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以及微信公众号“华夏能源网”等发文称“中巡组前脚刚走,中国华电科工总经理应声落马”,将中国华电科工总经理落马一事与中央巡视组巡视中国华电集团进行关联。“长安街知事”还提及,2014年,时任中国华电集团工程管理部副主任的霍利曾因年薪位居“能源央企高管薪酬排行榜”第十位,引发广泛关注。

  6月20日,国家审计署发布了35户央企2016年度财务收支等情况审计结果公告,中国华电总部及所属华电科工等3家二级单位受到重点审计。根据审计署对中国华电集团的审计报告,涉及华电科工的问题有4项。有个别自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智能光伏”等,发文将中国华电科工总经理落马与近期中国华电科工被审计出多项问题进行关联解读。

  贪腐违纪等负面舆情容易给企业形象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连续陷入企业高管落马、被审计署点名等舆论漩涡中的中国华电集团通过启动警示教育活动、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活动、编印案例警示录等系列举措,展现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对于修复企业形象有所助益。

  当前能源领域反腐舆情依然严峻复杂,十八大以来,能源领域的反腐调查从未间断,中央多轮巡视工作覆盖能源企业,多名官员、企业高管落马,反腐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也要求企业在反腐败工作中标本兼治,筑牢反腐的思想防线,强化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石化成立两个新部门 拓展海外市场、向“管资本”转型

  6月28日,中国石化挂牌成立两个新部门:国际合作部、资本和金融事业部。中国石化总经理戴厚良表示,两个新部门的成立,对于理顺管理关系、推进转型发展、打造世界一流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石化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迈出坚实的新步伐。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中国石化两个新部门的成立释放出两大信号,一是拓展海外业务将成为中国石化的重大战略,二是中国石化将向管资本型的公司转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国企改革由“管企业”转为“管资本”为主,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在国企改革“管资本”的要求下,央企持续推进资本投资运营,多家央企纷纷涉足金融领域,开展金融业务。向“管资本”转变也是国企真正实现市场化,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中国石化此次组建资本和金融事业,顺应了“管资本”的国企改革大方向,将为企业转型发展培育出新动能。 

  另外,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既是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国内石油企业也逐步把业务发展重心瞄向了国外市场。中国石化提到,成立国际合作部要“着力优化全球产业布局”、成立资本和金融事业部要“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业界认为这反映出,拓展海外业务将成为中国石化未来的发展重心。如何以更宽的视野看待全球市场,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也将是包括能源央企在内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大挑战。中国石化此次从内部体制机制入手,进行管理体制变革,提升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协同,提升企业运行效率,或将为此提供有益借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