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谋求能源变革共识 点亮美好生活愿景
2018/10/23 7:14:27    新闻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2018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分论坛成果纵览

  中国电力新闻网 记者 王怡 朱怡 刘泊静

  以问题为导向,靠互通来聚力。10月19日,“2018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举行的四大并行分论坛议题──“城市和区域能源转型”“电力系统转型”“绿色金融推动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产业国际合作”,精准反映了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向更深更实处走,方能行稳致远。“世界能源人”在这里交流各国能源发展趋势和国际能源转型经验,探讨未来全球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享清洁能源和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优异实践,构建合作共赢新模式、新机制,为全球特别是中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振信心、讲实措,聚共识、绘蓝图,推动全球能源变革进程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第一分论坛:能源体系转型是新型城镇化关键,综合能源服务市场规模巨大

  在以“城市和区域能源转型”为议题的第一分论坛中,来自国内外政府、机构、企业、高校和智库的20多位专家,就城市能源可持续发展,清洁功能和城市低碳技术在城市当中的应用等专题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城市能源体系转型已是全球未来城市新布局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课题,国际社会都在行动。丹麦、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中充分考虑低碳、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多种具有经济性、可推动使用的解决方案。德国提出了100%可再生城市能源计划,有太阳能生态小镇;丹麦有高比例低碳技术应用智能社区和岛屿,在清洁供暖领域有非常成熟的经验。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城市是社会能源消费综合体,而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世界城市化率大约51%,占世界人口的一半,消费了大约三分之二的一次能源,贡献了70%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

  国际能源署中国项目经理AlanSearl表示,我们需要新型的城镇化,这代表一种新愿景,中国在这方面的领先做法应该在全球得到呼应。不仅中国面临着城镇化引发的挑战,很多新兴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预计到2050年前,有三分之二新增的能源消费需求,都是来自城市,因此我们需要新型的城市建设、新型的能源系统。

  谈到我国综合能源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话题时,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总结了5个要点:第一,综合能源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工业园区和公共服务是发展重点;第二,能源一体化供应是发展方向,能够显著提升能效并节约资源;第三,以电为中心是重要形态,是适合我国国情和能源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第四,应区分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分别采用轻资产一体化和重资产一体化两种模式。存量市场主要基于现有的能源供应系统,重在运营管理一体化,增量市场主要打破行业壁垒,重在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全环节一体化;第五,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营造综合能源服务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分论坛:电力系统转型是能源转型的前沿,清洁低碳是基本方向

  在“电力系统转型分论坛”上,来自国内外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及能源电力企业的嘉宾围绕能源转型和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构建,展开了4个方面的对话,包括电力清洁发展挑战与对策、电能替代政策与技术、电力市场机制建设和未来电网发展趋势。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和电气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使得电力行业处在能源转型的前沿地带,高比例新能源发电带来的强随机波动性对电力系统的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行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电力系统转型在能源变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清洁低碳是电力系统转型的基本方向。电力系统转型需要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应用、机制创新、市场化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关于电能替代政策与技术的交流中,与会嘉宾探讨了中国的能源战略和电能替代政策激励,德国Agora智库机构主席分享了德国能源战略转型、电力市场、可再生能源消纳技术和政策保障方面的经验和启示,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分别介绍了在电能替代中的实践创新与成效。

  在电力市场机制建设的对话中,嘉宾们从电力价格信号、系统运行和安全、清洁能源大范围消纳、投资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新一代能源技术和电力系统转型为电力市场的结构和机制设计带来的挑战,并着重介绍了浙江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和我国西南大型水电基地参与市场的经验。来自丹麦、美国的专家分享了电力市场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与消纳的政策和实践经验。

  在未来电网发展趋势的讨论中,与会嘉宾指出,中国电力系统面临着同时保障系统安全性和灵活性的挑战,电力系统日益呈现电子化的趋势。法国未来配电网的发展以及低碳社会的构建、德国电网的数字化战略等都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未来新能源和电网发展趋势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第三分论坛:绿色金融助力构建高质量能源资产、降低融资成本

  在“绿色金融推动能源转型分论坛”上,来自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利用金融机制来推动能源转型。来自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世界银行的代表阐述了绿色金融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介绍了贷款支持、股权融资、融资租赁、债券发行、专项基金等各类融资模式和金融工具。与会嘉宾普遍表示,绿色金融应持续加强对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机制、工具和融资模式,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利用多级市场增强资产流动性,推动低成本资本向清洁能源产业流动。

  广义的绿色金融,既包括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等,也包括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的低碳环保。聚焦于清洁能源投融资的特点方面,清洁能源投资的初始规模普遍较大,投资风险高,回收期长,融资需求迫切。预计到今年年底,我国风电和光伏存量资产规模达3万亿元,在能源转型成为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的背景下,绿色金融机遇与挑战并存。

  绿色金融应推动构建高质量绿色能源资产,以满足金融机构的需求,并推动降低融资成本。对此,与会嘉宾提出一系列建议。当前,可再生能源正由政策支持走向市场选择,能源项目质量检测和认证,项目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都影响着金融部门对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融资的判断。以数据监测保障新能源项目质量,以质量检测和认证降低融资成本都为可再生能源融资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另有嘉宾提出,构建一二级资本市场联动机制,通过对现有资产进行交易或通过金融产品变现获得资金的方式实现再融资,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此外,与会嘉宾提出,能源价格和供需的可预测性以及稳定性对降低融资成本至关重要。

  第四分论坛: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会呈下降趋势,开发建设模式将不断完善

  在“可再生能源产业国际合作分论坛”上,来自中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国能源主管部门领导、企业代表,以及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等国际组织专家,围绕全球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国际产业合作以及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等关键问题开展交流,为国际可再生能源合作开辟新的思路。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易跃春在总结分论坛成果时表示,与会各方越来越多地形成共识,能源转型要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把化石能源的比例逐步降低。很多国家都在通过实践来探索能源转型的可行路径,无论从资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成本降低方面,各国都取得了很好经验,能源转型已经走在路上。

  在有关可再生能源国际产业合作的方向与突破点进行探讨时,与会嘉宾表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正在面临转型,转型的方向一定是摆脱补贴、低成本发展,这也是目前中国新能源面临的重要门槛。可再生能源的属性是技术,而不是资源。一方面通过技术发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开拓市场新空间,改变目前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向政策、改革“要市场”,电力体制改革可能决定着新能源未来发展的命运。第三,向海外市场要空间,现在很多能源发展中国家的前景和市场空间是很大的。第四个空间来自行业外参与者的合作,通过对业务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推动平价上网。

  在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空间与路径对话中,与会嘉宾对可再生能源实现平价上网提出了几方面路径建议。项目成本包括设备成本、建安成本、运营维护成本,可通过新材料的选用、技术创新进行成本的降低;建安成本则要注重项目优化或定制化设计,不同的条件因素下选用不同的设计方案和标准;运维成本则需要依靠大数据。另外,除了系统造价降低、发电量提升外,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的空间还可以包括金融成本的降低、非技术成本的降低以及将应用用电向发电场景进行延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