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王信茂:70年沧桑巨变 电力工业成就辉煌
2019/10/15 6:08:41    新闻来源:中国电力网

作者:王信茂


  新中国成立后的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大步前进,成为全球的电力强国,昂首跻身世界电力工业先进前列。

新中国 70 年电力工业跨越发展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电力工业的每一次变革和发展,都与国家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紧密交织,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1978 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全国大多数人口都用上了电,但缺电现象普遍。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全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只有 185 万千瓦和 43 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 21 位和第 25 位;全国电力线路只有 6474 千米,最高电压等级仅 220 千伏;全社会用电量仅 34.6 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只有 7.94 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把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工业和基础产业优先发展。老一辈电力职工以“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鞠躬尽瘁”的精神,开拓着中国的电力工业,感人的先进事迹层出不穷,是这一阶段的真实写照。到 1978 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5712 万千瓦,年发电量 2566 亿千瓦时,分别比 1949 年增长了 29.9 倍和 58.7 倍,分别居世界第8位和第七7位。电网初具规模,建成了 22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 2.3 万千米,变电设备容量 2528 万千伏安。在近 30 年的时间里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此时人均装机容量和人均发电量还不足 0.06 千瓦和 268 千瓦时,缺电、限电现象仍然非常普遍,形成了“重发轻供不管用”的倾向。电力严重短缺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第二个阶段(1978—2000 年),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 世纪末,从“集资办电”到“政企分开”,电力工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1978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开始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具有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时期。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焕发了青春,全国掀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全国电力职工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魄力,努力实践电力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勇于直面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悉心探索推进电力健康快速发展之路。当时,我们面对的是全国性严重缺电局面,要加快电力建设,首先必须解决建设资金长期不足的问题。电力工业以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先导,代之以电价机制的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制宜、因网制宜”的电力改革与发展方针。集资办电充分调动了中央、地方及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释放了社会资本的活力,拓宽了建设资金的渠道,发电规模迅速扩大,电力投资和建设的效率效益大幅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先后超越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经济大国,于1996 年底跃居世界第 2 位,到 2000 年,我国装机容量达到 3.19 亿千瓦,年发电量1.37 万亿千瓦时;30 万千瓦及以上大机组占比达到 35.5%。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安装的秦山一期核电站于 1991 年并网发电,从此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我国电网建设得到极大加强,基本形成以 500 千伏为骨干网架的六大区域电网。 我国电源、电网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污染物排放控制、生态保护等电力环境保护方面日益加强,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日渐接近。电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电力发展的规划管理、生产运行管理、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以及电力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优质服务水平等普遍得到提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电力严重短缺局面,得到基本扭转。1997 年成立国家电力公司,1998 年撤销电力工业部,电力工业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2000 年 7 月,国家电力公司首次入选美国《财富》世界 500 强。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又为工业生产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电力体制改革创新成为拉动经济高速列车的重要引擎。

  第三个阶段(2001—2012 年)进入新世纪到十八大召开前,我国电力工业实施“厂网分开、主辅分离”,全面进入了市场化改革的新时期,电力工业得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初步实现了小康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 年,我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引擎再次提速,带来了巨大的电力需求,促进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2002 年,国家启动了以 “厂网分开、主辅分离” 为主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国务院对国家电力公司资产进行重组,组建 了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和四个辅业公司,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履行电力监管职能。至此,电力行业破除了独家办电的体制约束,从根本上改变了指令性计划体制和政企不分、 厂网不分等问题,发电侧初步形成了电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我国电力建设持续快速推进, 2009 年,中国电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2011 年,中国发电量跃居世界第一。截至 2012 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 11.45 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 4.98 万亿千瓦时。由于国家支持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2004 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电网建设方面,500 千伏已成为区域电网和各省级电网主网架, 750 千伏成为西北电网主网架,基本建成了“ 西电东送” 北、中、南三大通道,特高压输电工程投入商业运营。尤其是三峡输变电工程的全部投产,促成了以三峡电力系统为核心的全国联网格局,实现了“ 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 。随着青藏±400 千伏联网工程的投运,除台湾外,实现了全国联网,初步建成全国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平台。同时,电网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电力工业在规模、 能力、装备水平上均已位居世界先进行列,基本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电力的充足供应,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强劲需求。

  第四个阶段(2012—现在)党的十 八大以来电力工业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求。

  2012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全面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建设“ 美丽 中国”的号召,激励着全体电力职工为之努力奋斗。2014 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能源发展战略。我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的新的发展阶段,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电力行业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大电力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快清洁能源发展,促进跨区跨省送电,推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推进终端能源电气化利用水平;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推动电力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断扩大“一带一路” 电力国际合作,持续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2015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开启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和电力企业积极配合,全面推进电力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电力工业展现出全新的发展面貌。

  2013 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19 亿千瓦,年发电量 7.11 万亿千瓦时,全国电力供需形势继续呈现总体平衡态势。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迅猛,2012 年风电装机突破 4000 万千瓦,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发电装机呈爆发式增长,2015 年光伏装机总量超过德国位居全球第一。 2016 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但是,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 成长的烦恼”,弃风、弃光、弃水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和全行业协同努力下,通过一系列举措已得到明显缓解。

  电力改革继续推进,电力市场加快建设。截至 2018年底,已成立北京、广 州两个区域性电力交易中心和 33 个省级电力交易中心,其中, 8 家省级交易中心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完成股份制改造,24 个省份完成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的组建,成立了全国电力交易机构联盟,形成了全国的完整组织体系;完成首个周期的输配电价核定,累计核减电网企业准许收入约 600 亿元,核减不相关、不合理费用约 1284 亿元,有力保障输配电价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超额完成一般工商业电价下降 10%的任务;不断完善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各项政策; 2018 年合计市场交易电量 2.07 万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社会用电量和电网企业销售电量的 30.2%和 37.1%;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稳妥推进。

  新中国电力工业 70 年发展的光辉历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她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几代电力职工奋发图强、艰苦奋 斗、英勇拼搏、开拓创新的战斗历程。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更是中国几代电力职工的光荣。

新中国 70 年电力工业跨越发展的辉煌成就

  电力建设规模飞速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电力建设大发展的序幕,截至 2018 年底, 我国装机 容量达到 19 亿千瓦,是 1949 年的 1028 倍;发电量 7.11 万亿千瓦时,是 1949 年的 1652.9 倍;人均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1.36 千瓦。全国电网 35 千伏及 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 189 万千米, 是 1949 年的 291 倍。其中,220 千伏及 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73 万千米。全国电网 35 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 70 亿千伏安,其中,220 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 43 亿千伏安。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主网架逐步加强 ,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全国跨区输电能力达到 1.36 亿千瓦,跨区输电能力大幅提升。电网电压达到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我国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强保障。

  电源结构持续优化

  我国电源结构持续改善,有力支撑了能源转型和电力工业的绿色和谐发展。2018 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 3.53 亿千瓦(其中含抽水蓄能 2999 万千瓦), 是 1949 年水电装机的 980.6 倍;并网风电装机 1.84 亿千瓦, 并网太阳能发 电装机 1.74 亿千瓦,核电装机 4466 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 1784 万千瓦。 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 7.76 亿千瓦,约占总装机容量的 40.8%。非化石能源年发电量 2.16 万亿千瓦时,约占年总发电量的 30.9%;全国火电装机 11.44 亿千瓦,其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比重由 1949 年的 91.2%下降至 2018 年的 60.2%。其中煤电 10.08 亿千瓦,在全国装机中占比下降到 53.1%。单机 100 万千瓦级火电机组达到 113 台,60 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容量占比达到44.7%。

  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火电清洁高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发电结构持续改善,有力支撑了能源转型和电 力工业的绿色和谐发展。

  电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我国煤电机组发电效率、资源利用水平、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水平,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国污染物减排、环境质量改善作出巨大贡献。

  电力能效水平持续提高。受技术进步,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占比提升和煤电改造升级等多因素影响,供电标准煤耗持续下降。截至 2018 年底,全国 6000 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 307.6 克 / 千瓦时,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全国 6000 千瓦及以上电厂厂用电率 4.69%,电网线损率 6.27%。

  电力环境保护基础建设与改造全覆盖。电力行业严格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各项法规政策要求,火电脱硫、脱硝、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截至 2018 年底,全国燃煤电厂 100%实现脱硫后排放,已投运火电厂机组 92.3%实现了烟气脱硝。全国电力烟尘排放量约 21 万吨(1978 年为600 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 99 万吨(2006 年峰值为 1350 万吨);氮氧化物 排放量约为 96 万吨(2011 年峰值为 1000 万吨左右)。在全国火电装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污染物总排放量显著下降,而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稳步提高。

  电力排放绩效显著优化。2018 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烟尘排放量、二 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0.04、 0.20 和 0.19 克 / 千瓦时,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 8.1 亿千瓦,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的 80%。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以 2005 年为基准年,2006~2018年,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降低供电煤耗和线损率等措施,电力行业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7 亿吨,有效减缓了电力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长。 电力行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电力科技自主创新不断超越

  我国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电力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升。高效 、清洁、低碳火电技术不断创新,相关技术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火电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作出了贡献。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开发,百万千瓦空冷发电机组、二次再热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世界领先,大型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大型褐煤锅炉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我国水电在规划、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项新、老坝型世界纪录被中国打破,80 万、100 万千瓦水轮机组制造技术中国独有;我国“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四代核电技术、模块化小型堆、海洋核动力平台、 先进核燃料与循环技术取得突破,可控核聚变技术得到持续发展;我国风电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大容量风电机组设计、制造体系,单机容量 5兆瓦风电 机组已批量投产, 6、7 兆瓦机组已投入试运行;规模化光伏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已全面掌握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大电网控制等技术,并取得显著进步,电网的总体装备和运维水平处于国际引领地位;以互联网融合关键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电力生产走向智能化。我国已开展新能源 微电网、 “互联网 +”智慧能源、新型储能电站等示范项目建设,正在推动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兴起。

  国际合作全面深化

  电力行业国际合作从最初的“引进来”发展到今天的“走出去”,从开始的国内发展到在以“共商共建共享” 为特点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彰显风采,参与国际能源电力事务的能力、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国家电网公司成功投资运营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等国家骨干电网。以 EPC 总承包为重点,中国电力企业建立了资金、技术、标准、管理全方位“走出去”的国际产能合作模式,实现了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装备制造 、运营管理的全产业链“走出去”。 中国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主要电力企业在“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实际完成投资 3000 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0 多个,累计实际完成投资 80 亿美元;签订电力工程承包合同 494 个, 总金额912 亿美元,大力推动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及“ 一 带 一路”沿线国家电网互联和全球能源互联网进程。电力国际合作无论从规模上、深度上还是理念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和质的飞跃,在增强我国电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使我国电力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电力企业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改革和资产重组、企业再造,推进管理创新,电力企业在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逐步建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 平不断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效益持续提升。2018年底,全国规模以上 电力企业资产总额达到 14 万亿元。

  电力企业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认真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 “一带一 路”建设、服务“三农” 、抢险救灾等工作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发挥了重要作 用。电力企业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壮大综合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通过全面解决无电地区人口用电问题、大力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加大电力扶贫工作力度,电力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网改造升级显著提升了农村供电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光伏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2018 年全国人均用电量达 4589 千瓦时,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约是 1949 年的 578 倍。在 2018 年《财 富》世界 500 强榜单中,我国 21 家电力企业上榜。我国电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我国电力工业走过了70 年极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成就终将载入史册。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电力工业的改革问题、绿色发展问题等更加艰巨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实践和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思想解放永无止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要在“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促进电力高质量发展,加强电力国际产能合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转型升级和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原电力工业部规划计划司司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