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张元刚:筚路蓝缕勘探梦(中国科协征文一等奖)
2020/1/10 23:06:47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筚路蓝缕勘探梦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而又神秘的文化传播古道——“茶马古道”。在这条古道上,故事的主人公却在频频拉开筑梦水电事业的序幕,也在演绎别样的风雨人生。

雨打芭蕉 深山夜语

2015年41日,与主人公孔存平在林芝相遇,那时他负责西藏某流域水电规划前期勘探施工任务。接应上我们到管理站后,他便去安排次日进入勘探作业点的准备事宜。

傍晚,当地老乡陆续来到管理站,称重、登记、捆扎、讨价还价,好不热闹。晚上,我们围在炉火前,孔经理和我们聊起了他的过往。19708月出生于甘肃永靖的他,从1991年参加工作至今主要负责水电勘探项目施工,足迹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西南边陲。

1995年至1998年,孔存平担任机长,负责宝珠寺水电站主廊道深孔帷幕灌浆、超细水泥灌浆和深孔监测工作,为及时了解钻进偏斜情况,以便做出相应措施,他和机组成员集思广益,利用汽车内胎、铁桶、鱼线等自制浮漂式测斜仪,采用套管偏心纠斜法施工工艺,不仅使钻进方向和斜度控制在有效范围,而且保证了施工质量和进度,降低了成本,机组奖励5万元,得到宝珠寺电管局的肯定。1996-1997连续两年被评为院先进生产工作者,并荣获1997年度“工人明星”。

2008年正在阿坝州金川水电站紧张施工时,发生5·12汶川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一方面组织生产自救,另一方面为了完成水上钻孔,配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旁压实验顺利进行,还要给现场每一位施工人员做工作,最终完成水上陆地勘探2535米。6月中旬,他又带队进入茂县柳坪水电站,恢复引水隧洞的回填固结灌浆正常施工。次年3月带队进入玉门瓜州进行风电勘察,先后完成北大桥风电场、玉门镇桥湾风电场勘探施工29000余米。2010年,负责金川二级水电站前期勘探施工任务,最早引进植物胶钻进取芯技术,完成水上陆地勘探1800米。期间接受为期三天的安全大检查,得到了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国电大渡河投资公司的一致好评。同年,7月进入西藏同卡水电站,组织人员机械设备进场施工。

2011年310日起,连续几天降雪,唯一一条通往同卡工地的简易公路被一米多厚的积雪掩埋,对外交通全部中断,工地职工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新增人员和设备被迫停滞昌都。为了解决工地职工生产、生活困难,他带队几次探路,但由于积雪太厚,里程太长(十多公里),几经努力都无功而返。对此,他一边及时向公司报告受灾情况,一边求助当地政府及八宿县交通局等各部门援助,当地政府接到灾情后,立刻派出机械设备与救援人员经过三天三夜连续奋战,终于打通了这条通往同卡工地的生命线,不仅使工地职工生活得到保障,也使第二批新增人员顺利到达工地,确保了职工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2013年4月设计部门要了解同卡水电站下坝址两岸及河床的地质资料,为了配合地质专业解决因火工材料而影响工程进度问题,孔存平带领机组开展斜孔造孔工艺研究,代替前期过河平硐作业而进行两岸对穿孔施工。当时工地仅有垂直向下钻进的设备,没有打斜孔的钻机,工期紧,采购、搬运根本来不及,他和机组用方木把钻机支起来扳斜钻进,一个月完成220.5米、210.2米的两个钻孔,不仅满足了地质要求,节约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设计、地质部门的称赞,于12月圆满完成同卡水电站预可研阶段勘探任务,平硐8246米、水上陆地钻孔12460米。

不知何时,山雨袭来,伴着风声,听着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如泣如诉,我失眠了……

勘探之路 步履维艰

次日,当晨曦的静谧被一连串急促的敲门声打破,孔经理已经陆续送走了三四波脚夫,这是最后一波捆扎、搬运岩芯箱等勘探物资的当地老乡。

早上7点,孔经理早已打理好行装,让我们带上必备的物品,轻装上阵,匆匆吃过早点,我们各自带上随身携带的装备、干粮等物品向勘探作业点进发。

刚开始体力充沛,我们走得很是轻松,路上遇见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总是问这问那,他不时给我们答疑解惑,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沿路收集采摘可食用的野菜。

山路十八弯,我们沿着不到1米见方的“骡马大道”迂回前行,连续过两座吊桥,都有些疲惫,刚想坐下来休息,就被孔经理一把拦下:这一带是有名的蚂蝗山,到处都是嗜血如命的蚂蟥,很多人因包裹不严,皮肤裸露,都在这里遭过罪。说着他便将手探进路边的草丛,还没等我回过神,手上便吸附着三个细长的软体虫子,黑乎乎的蠕动着,异常渗人。他说不用怕,这就是蚂蝗,喜欢植被茂密,阴暗潮湿的环境,身体滑溜溜,两头都有吸盘,有人畜经过就会搭上来吸血,很难甩掉,吃饱了会膨胀好几倍。一旦被蚂蝗吸附最好不要生拉硬拽,蚂蝗害怕的是火和盐,一般烫一下,或者撒点盐就会蜷缩身体掉下来。我说那还不赶紧把它弄下来,他笑了笑,皮厚着呢,得它嘬一阵子的,不慌不忙地从侧兜里拿出了点盐巴洒在手上,我这才留意到他哪双粗大厚实而又布满老茧的手。他鼓励我们坚持一会儿,在前面向阳干燥的地方休息。

他见随行记者年事已高,满头大汗,步履蹒跚,便一路背着他的行李继续行进,峡谷中许多地段的山崖仿若刀劈斧砍一般直立陡峭,隔江对峙,兀然耸立。随处可见大面积的塌方体以及被冲垮的简易吊桥,有的地方压根就已经没有了路,行至险要处就得小心翼翼,手脚并用。沿途穿过5座吊桥,难以计数的塌方路段,30多公里的山路我们徒步走了整整一天,到达勘探作业点已经是下午6点,一路上我们领略了峡谷的雄秀险峻,也领教了勘探之路的步履维艰。

工作状况 撼人心魄

由于旁边是湍急的江水,周围又没有开阔地段,营地就建在鹰嘴崖下方,利用3000米水管引山缝间的泉水至营地水桶中,解决日常生活用水,吃住只能挤在一起,除了部分补给外,大部分都要自力更生。晚上,大家挤在一顶5×6米的帐篷里,一个大通铺旁边码放了这次补给的食物和物资,三个人围在孔经理捎给周师傅的小米手机前,帮他裁卡装上手机,很庆幸这里还有微弱的信号,不过要想与外界联系,还得出去找高一点的地方才能打出电话,尽管通话质量不高,而这已经让他们感到欣慰。

伴着滔滔江水与机器的轰鸣声,一个班组继续围着180钻机忙碌着,将取出的岩芯标记码放在岩芯箱里。孔经理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联系搬运物资和办理相关手续事宜后,与袁仲华到营地左岸查看地形,琢磨左岸任务完成后,怎样将这些勘探物资运至右岸,攀爬至右岸崖壁看能否架设吊运线,结果令人失望。王洪江趁着有太阳劈些柴火,以备烧水做饭。峡谷午后的阳光弥足珍贵,成群的蜥蜴爬在崖壁晒太阳,小狗“灰灰”见大伙吃饭就凑过来,吃饱了慵懒地趴在水桶上,让人给它冲澡。深夜22:00,大家仍在忙碌,钻机一下去,就必须将一回次进尺的岩芯钻出来。这里人迹罕至,危机四伏,要争取早点结束任务,保障人员、物资安全。

连日的相处使我们对勘探项目有了真切的感知,这种风餐露宿、苦行僧般的生活确实少见。面对原始莽林,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开山修路、架设吊运线、安营扎寨、购买生产生活物资,组织机械设备进场,负重二三十公斤的物资徒步数十公里,没有正常的饭点和休息时间,有时回到住处已是凌晨两三点;在途中不时遭遇暴风、冰雹、雨雪等恶劣天气,塌方、泥石流,交通中断、陷车、生活物资匮乏、野生动物袭击、伤病等各种困难,生活单调枯燥,同行的记者不禁问孔经理这么多年到底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笑了笑:“苦中作乐”呗,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对生活抱有希望,想想孩子和家人。但当谈及孩子和家人,这个铁汉和所有我遇到过的勘探人一样都陷入了沉默,这似乎是他们心底共通的隐痛,不愿过多提及。

当我问他这么多急难险重的勘探任务都是怎样完成的?几乎每年都受到公司表彰,有什么秘诀?他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一路上你们也看到赶牲口,负重比我们还多的马帮,我们得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勇于冒险,勤勉亲和,讲信用,守信誉,锲而不舍的精神,几乎每一个水电站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他们才是这一条条骡马古道的高原勇士。我是党员,党员就应该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虽然现在勘探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专业设备已有所改善,但在这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的峡谷中,再好的设备都难以到达作业点,还得发扬马帮脚踏实地,敢于吃苦,艰苦奋斗的作风。西藏项目语言不通,交流困难,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危险源多,环境恶劣,多待一天,便多了一分成本和不确定因素,工期是取得效益的关键,必须要精打细算,控制好成本,充分利用好时间,统筹兼顾,减少误工,想方设法,保质保量,确保工期。

当然,他所负责的勘探项目之所以干得有声有色,多次得到公司领导的认可和嘉奖,并一次次委以重任,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施工一线的项目经理,他经验丰富、沉着冷静、坚韧不拔,是个多面手,身上透着川人吃苦耐劳的本色。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他也深知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和工友吃住在一起,苦活累活,他抢先干,劈柴、烧水、看家护院、跑腿、攀岩……他样样在行,每一个人都看在眼里,也都愿意跟着他干,打心眼里敬佩他。

如今,随着勘探业务的急剧萎缩,扁平化后,原来跟他一起共事的老职工,他都惦记着,不时打电话问他们的去向,一旦听说有待岗的,他的心里便不是滋味,主动给公司反映情况,协调让其尽快工作;他不时安抚、劝导、鼓励待岗的职工,多方努力争取,让公司安排他擅长的工作。聊天中,他告诉我,可以这样说!没有完美的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是他们这些难兄难弟成就了我,若不是他们的鼎力支持,又岂会有今日的孔存平!看着他们待岗家中,他于心不忍,又岂能坐视不理!公司合并后,他也劝勉工友和自己,千万不要懈怠,只有干好项目,做好工作才有出路,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

整日穿梭于深山峡谷的水电勘探人,是行走在生命边缘的苦行僧,他们身处绝地险境,常人难以想象;他们长年累月坚守野外作业,常人无法体会。孔存平和所有勘探队员的坚守,源于每一个水电勘探项目的艰苦历练和多年来对水电行业的不灭情怀,更源于西北水电人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他们是水电行业的前哨,是坚守在深山峡谷的高原勇士,是多年来西北水电公司发展的一个缩影。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勘探者艰苦卓绝的努力所迸发的胆识和刚毅,则是西北水电公司在水电行业摸爬滚打的不竭动力与精神财富,是西北水电人共同的财富与记忆。

  

作者姓名:张元刚

出生年月:1981.03.08

单位:中国电建西北院西北水电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