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南宇:山沟沟里锤炼的总工程师
2020/1/11 16:23:59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山沟沟里锤炼的总工程师

 

1959年,邱彬如,这个在上海生活了十七年的小伙子,被苏联电影中英姿飒爽的水电建设者所吸引,从此爱上了水电设计事业,在中国电建北京院承担项目设计工作的那些个山沟沟里钻研技术、大胆创新,锤炼了半个世纪,为我国水电科技事业发展建功立业。

选择水电建设事业,就是选择与高山峻岭为伴,艰苦的工作和生活就是常态。已是古稀之年的邱彬如回忆往事,为了民富国强,为了水电事业的发展,他们这一代水电人努力过,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北京院的鼓励下,像邱彬如这样喜欢钻研、敢于创新的科技工作者在技术问题上各抒己见、碰撞思想,尤其是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大胆创新,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邱彬如平时就喜欢琢磨一些技术问题,在电脑问世之前的一、二十年中,仅仅是抄资料就用掉了几十个笔记本,90年代初他就和同事们共同编著了四本技术专著,在当时的设计院中极为少见;参与的我国第一个沥青混凝土防渗的上水库创新了设计方法,在地质条件相当复杂的情况下做到了沥青混凝土衬砌“滴水不漏”; 参与设计的5个水利水电工程都获得了国家级优秀设计奖。

老一辈的水电科技工作者不仅要面对技术难题,同时还要面对大山、大沟里艰苦的生存问题。

第一次去西藏那曲地区查勘时,专区领导带着马队远出十里外欢迎以邱彬如为代表的技术队伍,并称他们是“光明使者”。面对这些热切盼望能点上电灯的藏族同胞,什么高原缺氧、什么饮食不习惯等问题就统统不在话下。当查龙水电站这颗“藏北高原明珠”灿烂发光时,藏民们载歌载舞,从来不喝酒的邱彬如,也情不自禁端起了酒杯。

20郎当岁的邱彬如在甘肃刘家峡工地,豆面窝窝头坚硬如石,摔在地上都不碎。几天吃上一碗米饭,就是最大的享受。30岁而立之年的邱彬如在石泉水电站工地,住在阴暗的小旅馆里,点着煤油灯,趴在床板上画图,有时连蔬菜都吃不上,只能吃咸菜下饭。

50岁时的邱彬如,在藏北海拔4800米的甲岗水电站,氧气不够,每天睡觉要坐起来好几次,喘半天气,再躺下接着睡;63岁时,在怒江上坐溜索渡江,就靠一根绳子兜着腰和腿,下面就是湍急的江水,头晕目眩。已经过了退休年龄的邱彬如依然挺身而上。

2010年,邱彬如68岁,在抚宁抽水蓄能电站,需要攀登400多米,约150层楼高的上库时,同志们都劝他,可他还是一步步慢慢地爬了上去。站在山顶上,邱彬如默默地在心里说:“再见了大山,这是我最后一次攀登,也是为这五十年的水电生涯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十年的水电科技工作生涯,邱彬如亲眼看到黄土高原上生活的老乡,住在黄河边每天只能用雨水积存的难闻的“地窖水”洗漱;看到在怒江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居室简陋,真正体会到“家徒四壁”的含义时,他更加迫切的希望为他们送去电力,送去一丝光明。

水电设计事业确实有跋山涉水辛苦艰难的一面,但也有令人自豪的一面。几十年来,邱彬如走遍了全国除台湾外所有的省区,也有幸去到那些人迹罕至的山岭之巅,领略到那些难以忘怀的绝美景色,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总有年轻人问他,有部委和总院的工作机会,为什么还坚持留在科技工作一线?他回答说:“我就愿意看着自己亲手设计的一座座水电站发电,感觉干了些实实在在有益的事,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作者:南雨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水环境工程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