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三峡集团张如军:让中国智慧助力非洲国家绿色发展
2020/1/19 16:19:45    新闻来源:中国三峡集团

典型人物:张如军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中水电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几内亚分公司总经理

推 荐 词:以张如军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三峡人,为非洲国家贡献三峡方案、中国智慧,造福非洲国家和人民的典型案例。过去,张如军代表着中国水电人,深耕非洲十七年,让中国智慧助力非洲国家绿色发展。现在,他正带着团队,让中非友好的接力棒在青年一代手中不断相传,谱写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紧密合作的新篇章。

事迹简介:张如军同志参加工作19年,在非洲市场征战17年,面对埃博拉疫情威胁,始终以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为重,将生死置之度外,用行动诠释了责任担当,是三峡集团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坚定不移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先进典型。

详细事迹:

一、“逆行者”的勇气

  外企撤离,口岸关闭,航线停飞,往常北京飞往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航班只需要在迪拜转机一次,2014年埃博拉疫情爆发后,从迪拜飞往科纳克里的航班全部取消,张如军辗转几趟飞机才抵达几内亚。

  “那个时候去考虑自己的安危是没有价值的。我是凯乐塔水电站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现场情况最熟悉,那么多兄弟在那,第一反应就是要马上赶回去!”张如军说。

  出发前,张如军在国内紧急采购了200套专业防护服和药品物资先一步空运到项目一线。

  疟疾、霍乱等传染病在几内亚属于频发疾病,凯乐塔水电站项目团队会定期进行应急预警和消毒防护,具有一定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和能力。但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的初期,无论是在几内亚疫区还是中国国内,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都还是空白。

  “刚开始大家对埃博拉病毒的了解,都来自网络,只知道一旦碰上,命就没了。”三峡集团中水电公司办公室主任助理谭学韬说。

  死亡病例数量不断攀升,疫情爆发的地点无章可循,凯乐塔项目1000多名中方员工和2000多名当地雇员的安危像座大山一样压在张如军心头。

  自416日晚抵达项目驻地后,张如军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隔几天跑一趟中国驻几使馆,掌握最新疫情情况;统筹协调几内亚能源部、卫生部、宣传部以及所在地政府多条渠道,甚至不惜借用几内亚军队力量,快速增加项目沿线和周边疫情防控投入;积极联系我国援几医疗队和疾控专家,对疫情防控提供精确指导。

  然而,即使将防护措施做到极致,面对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病毒,谁都无法保证万无一失。

  可是,工程该停么?如果停工,工期保守估计将延后1年以上,不仅三峡集团中水电公司,项目上跟随而来的其他中资企业,无疑都将产生巨大的损失。而且雨季临近,停工撤员将无法正常地实施防洪度汛,一旦遭遇洪灾,项目之前2年来的付出将全部归零。更重要的是,凯乐塔水电站是几内亚头号民生工程、百年梦想,意义非凡。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资企业代表着国家形象。凯乐塔项目进展的好坏,是关乎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友谊的大事。

  是走还是留?面对生命与使命的抉择,到底该怎么做?

  “我一直在平衡这件事。如果咱们的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我难辞其咎;但撤离了,又觉得太可惜。所以我一直对自己说,对团队说,再撑一撑,再撑一撑。”张如军说。

  埃博拉疫情反反复复肆虐了一年时间,虽然心理有准备,但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心身极度疲惫。

  在做好科学防控前提下,张如军作为项目部的党支部书记定期召开党支部会议,及时根据外部环境讨论应对方案。例如多次请疾控专家到现场详细讲解疫情传播途径;对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制定出海、陆、空三套应急撤退方案等。

  然而,现场的每一位建设者都知道凯乐塔水电站对几内亚人民的意义有多大,对促进中几友谊有多么关键。在多次召开党支部会议后,在经历了“七嘴八舌”的讨论后,党支部一致同意,如果出现极端情况必须撤离,青年同志和女同志先行撤离,其他员工随后撤离,老同志、老党员和领导班子最后撤离。

  齐心合力便无所畏惧!党支部凝心聚力、全力以赴,项目负责人身先士卒、积极乐观的科学布控,大伙的心慢慢稳定下来。一年多的坚守里,凯乐塔项目的全体员工没有一个人在此期间提出离队。他们不仅战胜了世界上最可怕的病毒,还实现了电站提前实现全面投产,更是获得了几内亚人民的点赞!

二、做中国水电“走出去”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时间回到20017月,在熟悉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对一些项目有了初步了解后,根据公司安排,张如军前往加纳特马水厂项目。

  “在总部见习的那一年,看着身边领导同事都在海外打拼,为公司发展作贡献,还挺嫉妒的,全身的细胞都跃跃欲试想出去闯闯。”张如军觉得自己并没什么资本可以挑三拣四,组织派他去哪,他就去哪。

  从克服文化、语言、工作环境的差异,到缓解思念家乡亲人的痛苦,张如军慢慢地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放到工作中,工作时间常常从早上八点半到晚上十点。两年的努力奋斗,奠定了他扎实的海外水电生涯之基。

  按照当时公司的规定,新员工初次去海外项目工作,周期为24个月,即到20037月,张如军可回国休整一段时间。“那会儿真是盼星星盼月亮啊,终于熬到头了,想父母,想家,也想女朋友。”张如军说。

  眼看着回国的日子越来越近,一通电话却让张如军原本回国的机票改签去了非洲另一个国度——苏丹。

  200378日,公司非洲单项金额最大的承包项目苏丹麦洛维大坝开工,急需骨干人才力量。经过讨论,公司领导认为,张如军在加纳工作期间展现出的优秀工作作风能够顶得住项目开工早期的巨大困难和压力,希望他能够挑起这个责任。

  就像多年后张如军常对年轻同志说的那句话:不能辜负公司的期望,不能辜负自己选择的职业,大家做好了,小家就要舍弃一些。200386日,张如军从加纳直接飞往了苏丹。

  两年前,张如军将一腔热血挥洒在加纳的土地上,那时的他认为自己也算是“征战”过非洲一线的奋斗者了,然而,当他来到北苏丹后,才真正的体会到艰苦环境到底有多苦。

  北苏丹是热带沙漠气候,34月份白天地表温度就能达到四五十度。项目开发早期,没有房屋和电,张如军和几位同事就在附近安置了几个大集装箱,吃住都在里面。

  “白天里面就是'蒸桑拿',晚上沙尘暴卷的石子打在铁皮上,乒乒乓乓,带着耳塞也没法睡。”曾去现场考察过的钱富运说,“可是整宿整宿睡不着也不是办法,他们有时就抱着被子去外面打地铺,不过被子不是用来保暖的,是用来隔苍蝇的。苍蝇多的都影响呼吸!”

  另外,由于物资贫乏,项目驻地远离城市,最基本的伙食有时都难以保障,吃的食物(饼干、方便面等)运过来在海上漂得过久,大多都过期了。

  “我至今还很怀念那种包装袋里只有一包盐粒的方便面。那时候能吃到这种方便面是非常奢侈的事情,要是再能加个鸡蛋就太幸福了!”张如军说。

  正是经历过这些苦难,才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张如军怀揣着远大的理想抱负,肩负着组织的信任,在苏丹耕耘了八年,一步一个脚印,踏石留痕。

  8年的时间,张如军就像一名“拓荒者”,先后经历了苏丹麦洛维大坝项目、新阿姆瑞农业灌溉项目、穆卡巴拉巴农业灌溉项目、罗塞雷斯大坝加高工程、吉利增压泵站、石油焦输送项目和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工程。

  201043日,三峡集团成功签署苏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承包合同总额达8.38亿美元。然而,苏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工程刚开工建设不到一年半,张如军再次接到组织通知,让他“转战”几内亚。

  “那天我也记得非常清楚。2011121日,公司领导在电话里和我说希望我能够去几内亚,并且告诉我这是一个法语国家,希望我能够克服困难,把凯乐塔项目做好,把队伍带好。”张如军说。

  接到这个电话前,张如军同时兼任三个职务:苏丹经理部总经理、石油焦输送项目经理,以及上阿特巴拉项目常务副总经理。面对八年奋斗打出的成绩和下一个未知国度的各种不确定,张如军再次义无反顾地迎接了这个挑战。张如军用三天时间完成工作交接和凯乐塔水电站项目实施的初步方案,随后不久便开始了几内亚的水电生活。

  “说实话,那会儿上阿项目整个团队都非常震惊。在苏丹吃了那么多苦,好不容易条件好点了,又要去另外一个地方从头再来。”公司国际投资部副总经理钱富运说。

  为什么要接受一个薪酬低很多的岗位?

  为什么要去一个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的地方?

  为什么要放弃多年积攒下来的市场资源?

  “他可以找出很多不去几内亚的理由,可是他没有。他是发自内心的服从组织安排,就像他从加纳来到苏丹一样,面对任何困难,他都非常坦然地去接受和克服。”钱富运说。

  凯乐塔项目是几内亚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水电工程,基本上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从最初建路修桥盖房子,到施工器械、建筑材料等物资的采购,张如军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不仅克服气候、疾病、语言等众多困难,更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海外项目经营模式发展和转型,成功将传统的EPC模式逐步转向EPC+F(工程总承包+融资)模式再到目前几内亚苏阿皮蒂项目的PPP模式,为三峡集团探索海外业务发展贡献珍贵的实战经验。

三、甘做一颗闪亮的“铺路石”

  “今天摆了没?”在几内亚的三峡水电人都非常熟悉这句亲切的问候语。它源自几内亚发病率极高的一种传染病“疟疾”,俗称“打摆子”。

  相比非洲的大多数国家,几内亚可能不是最贫穷的国家,但卫生环境排名是比较靠后的,这也直接导致该国传染疾病频发。然而,在三峡集团中水电公司却有个奇怪的现象:年轻同志都更愿意去几内亚锻炼,并且有些已经从几内亚回国的同志,再次派往海外时,他们也还是愿意去几内亚。

  “他在培养年轻人方面有一套自己的理念。他会观察每个人的特长,引导他们制定职业规划,尽量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当然最吸引年轻人跟着他的原因,还是他自身的人格魅力。”公司非洲业务一部副总经理田军说。

  谭学韬是去几内亚工作后才与张如军熟悉,但在那之前张如军有一个习惯令他印象深刻。

  “当时刚大学毕业来公司实习,平时会做一些公文和行政工作,而且多数是同时要给很多领导和同事群发邮件。这项工作没做多久就发现,张如军好像总是第一个回复邮件的人。久而久之,我便对这位素未谋面的领导肃然起敬了。”他说。

  熟悉张如军工作的同事都知道,他去哪里都会带个本子,里面像是菜单一样,按照日期列出当日要完成的事。当日事当日毕,张如军做事的韧性不仅被团队的伙伴熟知和认可,慢慢地也形成了一种做事风格:工作落在谁头上,谁就要负责到底。

  “年轻同志来我们这边锻炼,如果没有成长,他是接受不了的。他会很严厉地批评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带队伍,为什么不帮助他们。” 几内亚分公司副总经理兼苏阿皮蒂水利枢纽项目副总经理张俊说。

  三峡集团中水电公司定期会开展新员工培训会或海外经验分享会,张如军有机会都会参加。他和年轻同志交流时常说:“职业生涯的前五年,你的积累和沉淀可能将直接影响到你此生职业生涯的高度。这个观点可能不太成熟,但的确是我个人的一点感触。”

  人心都是肉长的,背井离乡的痛苦和面对异乡文化的困难是每一位海外三峡人需要经历和克服的,张如军也不例外。

  “我在苏丹那几年因为家庭的事,曾经也很苦恼。不怕你笑话,我还哭过好几回。所以现在我想尽可能地在生活方面、工作方面帮助这些孩子,帮他们纠正身上的毛病,引导他们提升。在海外,兄弟们能做到带头和担当,就会是一支好队伍。”张如军说。

  一名工程师长期在海外打拼,不仅对本身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对综合素质要求也极其严格,最关键的是能不能吃得苦中苦。

  “凯乐塔项目部95%以上的员工都罹患过不同程度的疟疾,尤其在雨季,有的甚至一个月连续发病23次。”谭学韬说。

  然而,就是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张如军对年轻同志的要求更加苛刻。

  “他总是和我们说,在海外不能只盯着一个项目,要站在国家层面去考虑项目的意义,要观察宏观经济去研究市场,要为公司未来谋发展,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学会创新,要坚持奋斗。”张俊说。

四、做一名有家国情怀的人

  在张如军的十七年非洲生涯里,有一段经历让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2007年,张如军在苏丹中部考察北科尔多凡省供水项目,同行的还有来自中国国内的水电专家和设计专家,该项目主要目的是在白尼罗河上建水泵站,将水送往一千多公里以外的北科尔多凡省,解决这个沙漠地区的供水问题。

  考察期间路过一个村庄时,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听说有中国专家正在考察,不久的将来可能就有水了,当晚便准备了非常“丰盛”的晚餐来招待他们。因为没有像样的遮天蔽日的房屋,晚宴就设在小学操场的一棵大树下,全村男女老少拿出他们所有的家当。

  “你无法想象,当我看见桌子上出现冰镇可乐时的心情,那是一个方圆二三百公里都是沙漠,需要骑马才能出得去的地方啊!他们是怎么弄到这个的!他们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去背这些冰镇可乐的!”张如军说。

  “那天晚上团队所有人都没有吃下去,大家把桌子上的食物和水都让给了当地的孩子们。因为我们能感觉到,这些食物是他们很长时间都吃不着的。”

  这个故事张如军也对他的孩子说过:“你们现在不管是回家,去学校,或者是去任何一个公共场所,打开水龙头就有水,按下开关就有电,肚子也至少没挨过饿。可是,世界上有些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用不上电、吃不饱饭。你爸爸现在做的事,就是希望能稍微改善他们的生活。”

  修一条路,建一座桥,拉一条输电线路,建一座水电站。张如军一直用他的行动践行一名在海外打拼的共产党员的初心:要做一名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人。也正因为他的这颗初心,才能在面对埃博拉疫情时,毫不犹豫地担当得起党和国家交给他的使命。

  2011年,几内亚财政收入不到10亿美元,建设几内亚凯乐塔项目的资金有25%由该国自筹,大约占几内亚年度财政收入的10%以上,可谓举全国之力建设这项工程,由此可以看出几内亚人民对该项目抱有多大的期盼。

  埃博拉疫情爆发期间,几内亚犹如一座孤岛。其他国家的外资、外企几乎全部撤回,航班航船均不在该国停留。作为一个六十多年老朋友,第一个同我国建交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如果就因为发生重大疫情,打碎了几内亚人民的百年期盼,是不负责任的。

  “我们出门在外,代表的是中国企业,肩上扛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有些事情该坚守还得坚守。”张如军说。

  不抛弃、不放弃,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三峡集团赢得了几内亚政府和民众的赞赏,凯乐塔项目的成功发电,更加坚定了中几两国人民的友谊。凯乐塔项目连续两次荣登几内亚央行发行的面值2万几郎的纸币,几内亚总统孔戴也多次在不同的外交场合“点赞”凯乐塔项目上的中国人,并对项目给予很高的评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