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黄竹岗:一个水库移民“上访村”的幸福变迁
2010/4/19 9:11:13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在广西桂林市恭城县的县域地图上,黄竹岗,只不过是一个小得连恭城县十万分之一都不到水库移民自然村。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曾经因为人地矛盾而远近闻名的“上访村”、“贫困村”,却在10年后的今天奇迹般的创造了八个全县第一,摇身一变成为了恭城山区的首富村,广西水库移民的模范村。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黄竹岗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遵循“长抓杉木毛竹,中抓月柿种植,短抓生姜生产”的致富路子,发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精神,硬是闯出了一条黄竹岗式的水库移民新村发展之路。2008年11月,广西在黄竹岗村建立水库移民培训基地,使黄竹岗成为广西乃至全国2000多万大中型水库移民学习的鲜活教材。
  
  从“穷则思访”到“穷则思变”

  “亩产不过百公斤,收入不足一百元,一日三餐杂粮饭,一年四季旧衣裳,黑夜松光来照明,白日劳作鸟兽伴”这是当年黄竹岗人生产生活的情景再现。

  1967年,因修建兰洞水库,桥头村20余户村民举家搬迁到了既不通电,又不通路的黄竹岗。“刚搬迁时因为地少粮缺,村里的家家户户吃的都是杂粮饭,住的是茅草房,到最近的镇里领粮食都要走上3个多小时山路。”黄竹岗64岁村民黄翠兰说。1967年,黄竹岗全村仅有水田60亩,人均耕地面积由搬迁前的1.6亩减少到0.2亩,由于缺乏耕地和经济作物,在有限的政府安置补助下,黄竹岗人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屋漏偏逢连夜雨。1970年4月初的一天,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突然袭击了兰洞库区,由于山高岭陡,山洪排山倒海般的涌向了黄竹岗。“那一次洪水把家里的庄稼都被冲没了,一年四季饿肚子不说,连家里的房屋也垮啦。”回忆起当年严重的灾情,黄翠兰还心有余悸。

  耕地少,条件差,灾害多……黄竹岗一度成了全县响当当的“贫困村”。走头无门的黄竹岗人一度想通过上访来改变自身命运。经过10多年的马拉松式上访,黄竹岗人清醒的认识到:上访不但不能改变命运,而且会耽误农活,荒废生产,最终只能使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贫困。

  八十年代中期,黄竹岗人终于做出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不再向政府“等、靠、要”,把上访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中。

  黄竹岗人开始觉悟了,黄竹岗人不再折腾了!
  
  从贫困“尾巴兵”到致富“领头雁”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夫花不开。”一心想过上富裕日子的黄竹岗人铁了心肠要搞生产。经过反复研究,勤劳智慧的黄竹岗人得出了结论:还是靠山“吃”山,但这个“吃”不是去毁林开荒,而是造林种果、发展经济。

  在时任村支书唐文芳的带领下,黄竹岗村民开始在旱地甚至水田里种植“非粮”作物,他们先后种植过生姜、山楂、板栗、油桃等,但是,他们所种的经济作物绝大部分不是因为水土不服而“夭折”,就是因为打不开市场销路而成了“肥地草”……失败并没有让黄竹岗人畏手畏脚,反而更焕发了黄竹岗人的斗志。“从来没有什么困难能打倒我们黄竹岗人!”黄竹岗党支部书记李强碧颇有感触的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断“探路”的黄竹岗人偶然发现,山上的野柿子长势很好,又没有病虫,适应性很强,于是,村里的骨干就试着种了十几亩月柿,没想到这一试却试出了名堂。由于思路对头,管理有方,黄竹岗集体果场的月柿从第三年(2003年)就开始挂果,第四年株产就达到了40斤,如今,果树已经进入了丰产期,每亩年产量8000斤以上,收入6000元以上,每年果场收入达到20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也突破了万元大关。截至2009年,黄竹岗月柿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500多亩,人均7.5亩。

  如今的黄竹岗人富足了,黄竹岗村红火了,但干劲十足的黄竹岗人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们还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用勤劳智慧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03年,在县里的号召和帮扶下,黄竹岗开始大力发展毛竹产业,目前毛竹种植面积达到1200多亩。

  眼下的黄竹岗已经是全县闻名的富裕村。“家家有楼房,户户有车辆”,“楼上装电话,楼下停小车,出门远行车代步,洗衣做饭有现成”,“一日三餐讲营养,一年四季巧打扮,方寸匣子晓天下,掌中宝贝通五洲”。这就是现代黄竹岗人现在生活的真实写照。

  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唐云舒给记者列举了黄竹岗的在全县创造的八个第一:人均农业收入全县第一;集体收入全县第一;人均水果面积和产量全县第一;人均钢混住房面积全县第一;人均拥有交通工具全县第一;人均拥有通讯工具全县第一;户均拥有高档家电全县第一;公共设施配置全县第一。
  
  从小康“模范村”到移民“导师村”

  2008年6月,一个喜讯传到了黄竹岗:自治区政府决定将黄竹岗建成全区移民新村建设示范点和移民培训基地。2008年11月,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可容纳50人食宿、培训的现代化培训基地在黄竹岗拔地而起。2009年4月21日,第一期广西水库移民培训班在黄竹岗开班。

  据了解,广西现有水库4450多座,水库移民涉及人口551.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1%。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广西大部分水库移民处于老、少、边、山、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迟缓,人心不稳,矛盾聚集,习惯性地等靠要,是进而引发维稳事件的根本原因。我们再三分析论证,决定以开展移民培训为切入点,以转变移民思想观念为突破口,用典型引领移民、用事迹教育移民、用成果激励移民、靠移民带动移民,创新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水库移民培训。”长期负责库区移民工作的广西政府副秘书长蒋家柏向记者介绍说。

  “黄竹岗人经过20多年的打拼,将一个贫穷落后的穷山村建成了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安居乐业的移民新村。如今的黄竹岗是恭城山区的首富村,也是广西水库移民的富裕村,更是建国60年来水库移民新村建设的榜样。黄竹岗的典型事例是一本鲜活的教材,极具说服力、影响力,黄竹岗的经验完全可以被很多库区移民村所借鉴。”广西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培训处负责人谌肇春说。记者了解到,黄竹岗培训基地主要培训三类人:移民村村组干部、种养大户、长期在移民上访中的“挑头者”。为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培训班针对不同库区的移民“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的移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回访,及时了解参训移民创业情况,帮助解决种植、养殖难题。截至目前,培训班已举办37期,聘请农业专家、种养大户和教授讲课118次,培训了来自14个市56个县(区)水库移民重点对象、村组干部、移民骨干和移民中心户2300名,培训合格率达98.8%。

  柳州市柳江县落满镇凤阳移民村党支部书记蓝树海参加了第十期移民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参观,与当地移民交谈,黄竹岗移民“穷则思变”的现代愚公精神深深震撼了他。回到家后,蓝树海组织全村广大党员、村干、村民群众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了千亩韭黄生产基地。“我们同样都是移民,黄竹岗这样偏僻的地方都能发展得如此之好,我们凭什么还在等靠要呢?”蓝树海说。

  如今,“不安现状”的黄竹岗人又有了新的盼头:将黄竹岗建成全区最著名的库区休闲度假胜地;用两年时间建成规模特种养殖场;建立水果专业合作社和水果出口基地,让村里的优质水果漂洋过海……黄竹岗人信心满怀!(人民网广西频道南宁4月16日电)记者 连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