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科技助力防汛减灾
2020/9/8 9:15:00    新闻来源:中国水利
今年,我国的雨情汛情多年罕见,防汛救灾形势一度十分严峻。进入主汛期以来,全国有75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长江、太湖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长江上游发生特大洪水,淮河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防汛抗洪战线长、变化多,不仅要防暴雨洪涝,还要防山洪、泥石流等各种次生灾害。哪里要堵?哪里要疏?哪里有危险?哪里要救援?哪里要转移?抢险救灾怎样才能更科学精准、快速及时?光靠人力显然远远不够。在这场抗洪战中,高科技、新装备大显身手。“人防”+“技防”形成强大合力,筑起最“铁”的防汛防洪之堤。


此次汛期,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开闸泄洪,对于整个淮河流域平稳度过汛期意义重大。王家坝的分洪河道蒙洼蓄洪区,居住着近20万人。王家坝要不要开闸?什么时候开闸?出库流量是多少?涉及面广、时效性强、考虑要素多、决策难度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仅仅依靠传统手段难以做到快速、科学决策。


此次开闸泄洪,正是基于全国水利一张图的大数据平台。

蔡阳 (水利部信息中心主任):


我们有地面同时也有空中的信息,这个空的信息指的是什么呢,包括我们无人机的信息,还有我们一些视频的信息、遥感信息,所以我们现在初步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的这种监测。我们可查询、可观看、可量测、可分析。


大数据平台,汇集了我国5万多条河流、9万多座水库、9万多座水闸、98处蓄滞洪区、13万处水文测站等各类水利对象,信息内容包括基础信息、管理信息、监测信息、视频信息、关联信息等各个方面,整合了水雨情、气象、水文预报、基础地形、卫星遥感、社会经济等多源头数据。作为重点监测区域,王家坝的信息也实时汇集到数据平台中。

胡健伟 (水利部信息中心处长):


这个就是(当时)王家坝的水位流量,这个黑色的就是水位线,红色的是流量线。


7月17日23时,王家坝水文站涨至警戒水位27.5米。7月18日15时,水位达到28.00米,超警戒水位0.5米。随后,水位继续上涨。7月19日,基于水利一张图中可以影响到淮河水位的2000多个雨量站、300多个水文站、600多个水利工程的相关信息和数据,通过智能计算模型进行大数据分析,同时启动与淮河相关部门的远程视频会商,水利部信息中心做出了如果不分洪,王家坝会超保证水位的预报。

蔡阳 (水利部信息中心主任):


估计会突破29.9米,相关的文件要求是当王家坝的水位超过29.3(米)的时候,要视雨情、水情、工情决定王家坝的蒙洼分洪区是否分洪,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进行决策到底启用不启用蒙洼(蓄洪区)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科学的预报和研判,从7月19日夜间到20日凌晨,王家坝蒙洼蓄洪区的群众连夜转移蓄洪区的生产物资。7月20日上午8点半左右,王家坝闸水位达29.75米,超过保证水位0.45米,根据国家防总命令,王家坝闸开闸泄洪。


不仅让预报更精准,科技还让调度更智慧。长江流域,是此次洪水的核心区域,该区域几十座具有防洪功能的大型水库遍布长江干支流水脉,此次洪水过程,该流域庞大的水库群参与联调联控、共同发力,成为抗洪的关键王牌。水库群调度,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水库的调度,必须要兼顾上下游、多方统筹科学决策。为科学研判、精准调度水库群,提供技术支撑的是覆盖了整个长江流域的防洪预报调度一体化平台。


在这个预报调度系统中,汇集了长江流域3万多个报汛站点信息,协同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各类气象信息和降水模式预报,以及31个干支流预报调度体系849个预报节点、近百个调度对象,基于大数据和智能计算等先进科学技术,3至5分钟就可以生成一套调度分析方案。

陈瑜彬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水文情报预报中心水情室主任):


有了这款“神器”,才能够高效地完成我们的各种计算,通过不断分析、计算,然后才能形成调度方案。


三峡水库是这次长江流域抗洪的核心之一。8月中旬,长江上游发生今年第4号和第5号复式洪水,8月20日8时,三峡水库出现入库洪峰流量75000立方米/秒,为建库以来最大洪水。在水利部指导下,长江水利委员会连发13道调度令,调度三峡水库下泄流量逐步增至49400立方米/秒,削峰率34.1%,有效减轻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有力保障了沿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陈桂亚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


8月份长江第4号和第5号洪水期间,整个上游水库群一共拦蓄了190亿立方米洪水,其中三峡拦蓄108亿立方米,占了一半以上。通过三峡水库的拦蓄,避免了荆江分洪区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大的防洪效益。


不仅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最近成功全球组网的北斗系统,在这次抗洪救灾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斗的短报文功能,是北斗的核心功能之一,为汛期暴雨洪水造成的恶劣自然和网络环境下的关键水文信息传输,提供了保障。


6月30日凌晨,浙江省新昌县普降大雨,部分区域3小时雨量达122毫米,突破历史最高值。平水庙水文站,距离县城约20公里,四面环山,山洪和滑坡导致基站损坏,移动网络中断。1000多条水文信息短报文,通过北斗卫星信号传输系统及时准确发回,根据信息,相关部门迅速转移山区人员。

裘洪斌 (浙江新昌县水利水电局水文站站长):

北斗卫星通信系统是通过卫星垂直系统发送的,不存在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干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6800多处水文站采用北斗卫星进行报汛。


目前,我国防汛救灾斗争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虽然受灾人次、经济损失、转移群众数量都有所上升,但大灾没有造成大难。这离不开上下同心、众志成城的坚定意志,也离不开科学高效的防汛手段。从全面监测、精确预测、科学决策到合理调度、高效救援,防汛抗洪的各个阶段,都有各种高科技和新装备的辅助。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让我们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还可以及时全面掌握信息,计算出最优方案以供决策,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出击,让防汛抗洪变得智慧、精准、有序。




来源:《焦点访谈》(内容有删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