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记三峡集团上海院新能源设计研究院秦东平
2020/12/30 7:04:38    新闻来源:中国电力报

御风起舞 与海共存

——追记三峡集团上海院新能源设计研究院秦东平

本报记者 冯义军

  东海月明人有泪,平生江海志气豪。

  “东平总,知道您记挂着江苏大丰H8-2海上风电场,这个咱们公司史无前例的总承包项目现在已经进入攻坚期了,您安息吧!”2020年12月末,在目前我国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场,三峡集团上海院新能源设计研究院的员工们,正在抓紧利用有利天气进行本年度最后的工程冲刺。

  在这重要的工程节点,他们想起了已经去世的该院原总工程师秦东平。

  他们知道,秦东平一直记挂着海上风电项目,这些项目也同样记挂着秦东平。

  东平总,亚洲第一座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记得您,是您毅然决然在设计上放弃了“欧洲方案”,选择了后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中国方案”,让我国的海上风电自此扬帆远航。

  东平总,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福建漳浦海上风电场记得您,是您的创新技术路线,解决了海域分散带来的系列难题,为践行国家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战略实现技术引领。

  东平总,国内首个北方严寒地区规模最大海上风电场——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记得您,是您的设计优化,成就了国内同一时段已建海上风电场同等规模升压站整体体量最小、重量最轻、安全性最高的项目。

  放眼万里海疆,一台台矗立于万顷波涛之上的风机,正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祖国长达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上留下了秦东平的音容笑貌。

  “他是我国新能源尤其是海上风电发展的功臣!”面对秦东平的离去,众多业内人士无不伤心悲痛。

  奋斗不懈:“没有技术,学!没有经验,干!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攻克。”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担任三峡集团上海院新能源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的秦东平还在为解决海上风电难题而绞尽脑汁。

  6月25日13时23分,在开完江苏大丰H8-2海上风电场勘察设计方案讨论会后不到两个小时,秦东平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他无限热爱、无限眷恋的清洁能源事业。

  49载春秋,是秦东平人生标尺的全部。攻坚克难是秦东平人生的底色。“没有技术,学!没有经验,干!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攻克。”这是秦东平掷地有声的话语。

  20世纪90年代,三峡集团上海院敏锐地捕捉到了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前景,开始筹划从传统的水利水电向新能源勘测设计转型。此时的上海院亟须一批技术骨干牵头攻关。

  “放着好好的水电不做,为什么要做新能源?”面对各种质疑,秦东平没有丝毫犹豫,他主动请缨,离开已经熟悉且小有成就的水电设计行业,带着六七个人的队伍,一头扎进了陆上风电勘测设计中。秦东平带领团队共完成近20个陆上风电项目的勘测设计,足迹遍布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

  正当秦东平在陆上风电领域干出了一番成绩时,一个新的抉择又摆到了他的面前。

  为了体现“绿色世博”的办会理念,向世界展示中国节能减排的决心,2006年,中国第一座大型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风电场启动建设。彼时,国内海上风电电气设备尚属空白,向海洋要风能,还只是停留在国人脑海中的一个概念。面对深不可测的大海,秦东平和三峡集团上海院新能源设计团队响应号召,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和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这只“螃蟹”并不好吃,不仅施工环境更为复杂严峻,技术难度也是数量级提升。秦东平没有畏惧,而是从零开始学习,跑遍了上海大小书店,甚至多次往返北京专业书店“求医问药”,不断从学习中汲取能量。

  “有一次秦总带领我们去考察调研,路上秦总一直专心致志看一本书,我一直以为是《故事会》之类的消遣读物。等到了中途服务站去卫生间的间隙,我才发现那是一本电力专业书籍。”电气工程师李远向记者回忆道。

  在对项目做足详勘详测后,他和设计团队三个月内就编著完成了国内第一本海上风电标书。他开拓性地提出“以环进环出、截面逐级增加的场内集电线路型式”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成果,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甚至成为行业规范。

  秦东平多年来潜心研究海上风电相关的各领域知识,一张张复杂设计结构图、一串串建造参数早已深深地烙在他的脑中。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沉淀,使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的眼睛和X光一样。”

  在新能源院的同事印象中,设计图纸交给秦东平,不管涉及什么专业,他总能一眼找出和工程质量安全相关的关键点,让人心服口服。上海院甚至流传下这样一个说法:秦东平审查完的图纸几乎就是免检水平。

  我国的海岸线绵长而曲折,北有浮冰、东有坚岩、南有台风,区域海况千差万别,每接手一个项目都意味着一次全新的开始。秦东平啃着最硬的“骨头”,挑着最重的担子,通过一次次技术攻关,攻克了多个复杂海域下的升压站设计难题。他会反复对他们强调:做工程设计,不能有半点马虎,要始终秉持认真细致的态度;遇到困难不能往后退,要“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攻克”。

  从上海东海大桥的国内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到福建漳浦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从破解北方低温坚冰难题到克服南海频发台风影响、从风平浪静的东部海滨到向神秘莫测的深海挺进……短短几年时间,秦东平和团队攻坚克难,不懈奋斗,为我国海上风电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老是让我从网上给他买'柔直'的书,都买了有二十几本。”聊起爱人秦东平,妻子施永娣首先说到的是秦东平的拼命学习,就连“柔直”这样专业的术语都烂熟于心了。这里说的“柔直”是指“柔性直流”。

  2019年,秦东平又一次走在了攻坚克难的技术前沿。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在三峡集团上海院主持开展了柔性直流输电在远海海上风电的电力传输应用研究、大型海上柔性直流换流平台设计研究和紧凑型海上升压站方案研究,为下一步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平价上网的储备关键核心技术,确保始终站在行业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

  创新不止:“上个项目这么做,这个项目还这么做,如何实现技术引领?”

  “上个项目这么做,这个项目还这么做,如何实现技术引领?”秦东平的考问让同事们记忆深刻。在同事们眼中,秦东平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几近痴迷。回顾秦东平的一生,创新精神始终贯穿于他的奋斗历程。

  完成河北乐亭升压站设计后,尽管在国内海上风电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秦东平却没有因循守旧,相反他将设计理念转向了“更轻、更小、更优”,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小小的升压站,他常常坚持设计几套方案,不断推翻自我,在比对中进行调整优化。

  他经常独自对着图纸一看就是半天,琢磨设计方案中的每个细节,如何做到空间最优。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即使是半夜想到什么问题,他也会立马翻身起床,投入工作。他平时走路时永远低着头、锁着眉,“好像一刻不停地在思考”。有时候饭吃到一半,突然想到新的解决思路,他就直接撂下筷子,跑回电脑前,一刻都等不得。

  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个不肯“放过”自己的人。他经手的任何设计,哪怕还有一分一毫的优化可能,他也一定会“锱铢必较”。

  在大连庄河Ⅲ项目升压站建设过程中,三峡集团上海院结构工程师廖君还记得这样一件事:设计的结构图纸被秦东平打了回来。“升压站主立柱设计过于保守,还有优化空间。”面对秦东平给出的理由,廖君有点不服气:大家都是这么干的,为什么咱们就不行?秦东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载荷重复计算问题,让他茅塞顿开,最终将立柱的直径从1.7米缩减到1.5米。

  这区区的0.2米,是秦东平精益求精的真实写照。在他的带领下,经过无数次的设计优化,大连庄河Ⅲ项目升压站最终重量控制在3100吨,实现同等容量下“体积最小、重量最轻、布局最优、可维护性最强”,得到了业主的一致称赞。

  传统的海上风电场建设,除了海上升压站,往往还需要进行陆上设施建设,其带来的征地成本问题成了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在三峡新能源福建兴化湾二期项目勘测设计过程中,秦东平开创性地提出将陆上装置搬移到海上升压站,进行集成设计。

  这个创新的想法,最初受到专家们的反对和质疑。作为技术总工,秦东平没有退缩,他大胆拍板:“行不行要让数据说话,方案我来签字。对了,成绩归大家;错了,我负责。”在他看来,哪怕只有几分把握,也必须拼尽全力去搏一搏。

  他带领团队跑遍了国内设备制造商,不断商讨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探寻电气设备的优化路径。他茶饭不思,没日没夜地坐在电脑前,查看论文、翻阅资料,寻找一切技术突破的可能。凭借锐意创新的劲头,秦东平成功完成了国内首座全功能集成化海上升压站设计,大幅节省投资成本,为解决东南沿海土地资源紧张地区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开辟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伴随我国海上风电规模由小变大、由近海走向远海,电气优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18年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落户福建漳浦,秦东平再次大胆创新,提出建立“分布式”升压站的技术路线,解决了由于海域分散带来的成本激增、电力稳定性不强等问题,为三峡集团践行国家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战略,实现技术引领奠定基础。

  在大连庄河Ⅱ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秦东平在国内首次创新性地提出大截面交流输电海缆,节约工程造价8000余万元,为海上风电降本增效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项目落地实施阶段被建设方采纳。

  在秦东平不长的人生旅途中,还和国内首个北方海冰区域海上风电场——河北菩提岛海上风电场、国内首个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场——上海深远海漂浮海上风电项目、全球首个国际化大容量海上风电样机试验场——福清兴化湾样机试验风场、国内首个前期总承包海上风电场——广东汕头南澳洋东海上风电场等等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和奇迹紧密相连。

  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勘测设计一等奖,亚洲第一、全国第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第一紧密相连,正是“秦东平们”的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了中国海上风电勘测设计的不断向前发展。

  精神不息:“传承'最美三峡人'精神,培养'秦东平式'技术领军人才。”

  8月13日,三峡集团党组发出通知,决定追授秦东平同志“最美三峡人”称号,在全集团开展向秦东平同志学习活动。

  “培养一批'秦东平式'的技术领军人才。”三峡上海院党委撰文表示:“要以秦东平同志为榜样,把培养干部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我国海上风电起步虽晚却发展迅速,如何在工程实践中打造一支专业化队伍,为海上风电人才引领储备资源,秦东平将其视为肩头之责。“他是我们的榜样,更是我们心中仰望的灯塔。”在三峡集团上海院新能源院,秦东平用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带动和影响着一批批年轻的三峡风电人。

  作为海上风电电气领域顶级专家,工作中的秦东平并没有架子,大到整个电气方案的设计,小到一个电气设备的选型,他都能俯下身子,“手把手”进行教导。无论是谁,他都一视同仁、有问必答。

  秦东平技术工作繁重,“5+2”“白+黑”是他工作的常态,有时候忙起来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但他却从未因为科研压力而减少对年轻后辈的关心指导。在新能源院,几乎每个人都曾接过秦东平的“午夜电话”——白天挤不出时间,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为大家答疑解惑。“凡是不懂的问题,哪怕超出自己的专业,他都要刨根问底替我们弄清楚,这种钻研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工程师赵钢超回忆说。

  “这么多年,几乎没有见过秦总休假。”在同事印象中,推开秦东平的办公室,他不是在和图纸“死磕”,就是拿着厚厚的专业书目不转睛,抑或是浏览国内外技术网站学习最新技术论文。不论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找到秦东平,一切总会迎刃而解。久而久之,他变成了大家心中的“顶梁柱”“主心骨”。而他勤勉敬业、好学善钻的精神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埋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为了加快人才成长,秦东平大胆鼓励年轻人在工作中勇挑大梁。回忆起秦东平,年轻工程师常德龙有说不完的感激。在大连庄河Ⅲ项目建设中,秦东平将施工图设计交给了第一次参与海上升压站设计工作的常德龙,第一版图纸设计成型后,秦东平带着他一张一张修改,一点一滴完善。“他教我应该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把握技术的关键点,他恨不得把自己所学全都传授给我。”在秦东平悉心教导下,常德龙很快成长为海上风电领域独当一面的工程师。

  “他是良师益友,更是兄长家人,对同事非常照顾。”电气工程师李远因为今年年初的一场手术,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秦东平主动承接下他手头的工作,让他安心养病。“就在他去世的前两天,还不忘叮嘱我,你身体还弱,不要太拼了,有什么做不完的工作就交给我。他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追忆秦东平,李远数度哽咽。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在海上风电新增项目开发明显降速的形势下,三峡上海院新能源院经济指标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总承包项目和指标取得历史性突破,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秦总奋斗精神的示范效应在全院得到了很好的彰显。”三峡集团上海院新能源院党支部书记富庆范向记者表示。

  江苏大丰项目克服疫情影响,3个月高质量完成EPC总承包前期及投标工作,成功承接三峡集团上海院历史上最大的海上风电EPC总承包项目,总承包实施过程中勘察设计工作推进有力。全球规模最大的乌兰察布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通过精心组织、挂图作战,短时间高质量完成项目核准。福清兴化湾海上电样机试验风场项目获2020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东平啊,你挂念的福建兴化湾二期海上风电工程已于6月20日并网发电,这个工程安装了我国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目前,这台世界第二大的风电机组已安全运行5个月,累计发电达1300万千瓦时。

  东平啊,你挂念的大丰海上风电工程已于9月19日开工建设,该工程配套建设了全亚洲首座用于无功补偿的海上高抗站,目前,这个项目各项工作均有序推进中。

  东平啊,你挂念的广东阳江三五期海上风电工程海上升压站已完成建造并吊装,这个海上升压站是目前为止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升压站。

  今天,以秦东平为标杆,三峡集团上海院海上风电队伍快速成长,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专业高效的优秀技术团队在业内赢得好评,成员成长为各个项目上的核心骨干,是国内唯一一支在8个沿海省份承担项目的高质量专业队伍,整体能力在国内同行处于领先水平。

  秦东平最后奋战的黄海之滨,滩涂连绵,鹤舞鹿鸣,更多的风机正在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秦东平的英魂正御风起舞,与海共存!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