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我们应该依靠自然还是科学技术?
2021/1/11 7:10:09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很多反科学的文艺作品都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暴力论证:我们应该依靠什么?是依靠自然还是依靠科学技术?

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前者:我们可以完全依靠自然就能幸福地活着,不需要科学技术的帮助。为了对这一点进行暴力论证,作者往往美化自然,认为人类不需要改造自然;宣传自然不可抗拒,认为人类不能对抗自然;宣传自然的神圣性,认为人类不应当改变自然。最终的目的是阻止科学技术的发展,阻止人类改造自然。

先说美化自然。反科学的文艺作品往往夸大了自然环境与人友好、和谐的一面(田园牧歌),而忽视了自然环境与人不友好、不和谐的一面(各种自然灾害等),从而诱导大家得出不需要改造自然的结论。

以新海诚的《天气之子》为例,东京连下三年暴雨被洪水淹没,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竟然是顺应天气的意志让东京被洪水淹没而不去反抗。作者以为洪水和下雨天一样浪漫,笔下的东京被淹没三年竟然没有出现社会混乱也没看见有人因此而死亡,洪水反而成了男女主角浪漫爱情的背景板。

图片来源:baidu.com

作者不知道以下常识:洪水是灾难,会杀死人。如果东京被洪水淹没三年,势必会像黄泛区一样出现大规模的饥荒和瘟疫,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在新海诚的笔下只能看见天气巫女的祈祷,看不见水利工程师和官兵以及老百姓的努力。

中华民族擅长治水,水旱灾害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数创伤和惨痛的记忆,也锤炼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造就了大禹治水、都江堰、三峡大坝等无数奇迹。

都江堰工程原理 图片来源:baidu.com

实际上,第一自然对人类并不像田园牧歌那样友好,只要人类还过分依赖第一自然,就免不了受到第一自然的侵袭和制约。如热带雨林地区的人经常受到蚊虫疟疾的困扰,农民时常因为旱灾而挨饿,渔民出海时常要担心狂风巨浪。

环境承载力限制了人类聚落在第一自然中的规模。而经过科学技术改造过的第二自然对人类要远比第一自然友好,市民能够轻易地获得干净的饮水而无需担心寄生虫,在空调房里的人避免了因为气温过高而中暑。

科学技术能大幅提高环境承载力,现代中国仅仅用全球7%的耕地就养活了十四亿人;而太阳系内的资源可以养活的人口以亿亿计——前提是人类能够廉价、大规模地进入太空,通过空间太阳能电站或可控核聚变获取大量清洁能源,通过小行星采矿获取大量资源。

清洁能源 图片来源:baidu.com

科学技术能减少乃至消除自然中的不利因素,如三峡大坝大幅度缓解了长江流域的洪水,未来的人类可能通过空间太阳能电站来对热带气旋进行调节,利用地球工程控制地球气候的波动,在太空城市中居住可以规避地质灾害,恒星际旅行可以规避太阳的毁灭。

反科学的作品经常渲染自然的强大和不可抗拒与人类的渺小和脆弱,来论证人类不能对抗自然。《天气之子》中借老人之口说出了这一点。事实上尽管目前的人类文明算不上多么强大,但指数增长的威力会使人类文明迅速地变强。未来的人类可以把目前认为不可克服的自然灾害轻松解决,正如现代市民几乎不需要担心野兽的袭击。

按照卡尔达肖夫指数进行假设,当前人类文明为0.7型,若人类文明的功率能保持每年3%的增长率,约二百年后成为Ⅰ型(行星)文明,一千年后成为Ⅱ型(恒星)文明。)更不用说人类增强技术和可能发生的技术奇点对此过程的加速。

所以人定胜天不是狂妄的呓语,而是即将发生的现实。现在保护环境不是向自然屈服不去改变自然,而是克服不利于人类的因素让人类更好地改变自然。

反科学的文艺作品经常宣传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强调自然的神圣性与人类改造自然的罪恶性,认为人类不应该改变自然。以卡梅隆的《阿凡达》为例,潘多拉星球上的生物组成了超级意识“爱娃”,而人类采矿的行为伤害了“爱娃”,因此是罪恶的。

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源于强盖亚假说,认为地球是自我调节的有生命的有机体。与弱盖亚假说不同,强盖亚假说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地球系统经常失控(如西伯利亚暗色岩事件造成二叠纪末大灭绝)。真实的地球是岩石与金属构成的庞然大物,地球没有生命,没有意识也没有目的。

很多伪环保人士打着“自然权利”的旗号限制其他人的权利,充当自然的代言人招摇撞骗,与主张河伯娶媳妇的巫师何其相似。更有甚者把自然拔高到神的地位,同时把人类贬低到病毒、癌细胞的地位,毫不犹豫地反人类,类似《三体》中的伊文斯。

极端环保主义离恐怖主义只一步之遥。事实上,无论是强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弱人类中心主义都不应该反对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然我们不能说人类只用考虑自己的利益,也应当保护其他的生命,最好的方法也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空间技术,阻止全球变暖,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稳定,还可以将地球生物圈扩展到太空中,使源于地球的生命能够长存于宇宙。

自然是残酷的,不是田园牧歌,不是人类温暖的摇篮。人类需要、能够且应该改造自然。人类文明要想长久存在,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改造自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授权请联系

kpsbsh2017@163.com

征稿启事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