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上善若水——水文水资源专家王浩
2021/8/4 5:34:16    新闻来源:中国科协

王浩院士的一生都在和水打交道,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硕士毕业后就进入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一干就是26年,为南水北调工程他足足贡献了16个春夏秋冬,他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河流湖泊,对每一个水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战略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其中,中线工程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东岸引水,走中原、穿黄河、过燕赵,自流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全长1400多公里。可以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个省市的20多个城市供水,将大大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局面。
1958年8月发出的《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地,即将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 这是“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见之于中央正式文献。1992年10月,南水北调被列入中国跨世纪的骨干工程之一,从此拉开了南水北调这一宏伟工程的序幕。消息传出,全国沸腾,世界瞩目。由于南水北调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壮举,所以也引发了一场社会上的大讨论。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节水,少调一点水?王浩解释说,随着节水深度的加入,节水水平的提高,每节一方水的代价也越来越大,甚至远大于跨领域调水。因此从科学上、经济上说调水是合适的。
2000年6月5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序展开,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其中调水规模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自从参与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研究,在王浩的概念里,永远只有日期而没有星期,永远只有几月几日要做什么事情,而没有周末和休假。由于承担大量的科学研究任务,他常年处于超负荷状态,他每天最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有时甚至一夜不眠。
王浩说:“我参加工作的前十年里,我的家离办公室也就是400米远,500米远,我都舍不得走这点路,我在办公室支个床,一年有半年住在办公室里头,晚上几盆凉水一下来,洗个凉水澡,就在办公室里住着。400米就回家了,这个时间不能浪费。
一年中有半年住在办公室,另外的半年时间,王浩则是跟随团队前往全国各地进行水资源研究。王浩坚信做学问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亲往实地进行测算和测量。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长江水正式进京。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
华夏五千年宏愿,请长龙向北;书生几十载风霜,看千里烟波。为了完成南水北调这一宏伟工程,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为之努力奋斗。王浩院士作为其中的一员,把自己的一生投身于中国水利建设中,终于换来了大江北上,为干渴的北方大地带来了甘霖。

来源:科普中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