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三峡移民外迁十年:在思乡情绪中扎根当地
2010/8/12 8:27:01    新闻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合肥8月11日电 (记者詹婷婷)2000年8月,重庆市巫山县的625名村民,在三峡首批大规模移民进程中,来到了安徽省长丰县水湖镇丰峡村。长丰的“丰”,三峡的“峡”,这个因三峡移民的到来而新设立的村庄诞生了。

  “到今年8月底,就整整10年了!”移民前后担任了20多年村干部的陈官海说。今年66岁的陈官海原是巫山县龙头村人,十年前和儿子、儿媳迁到了丰峡村,现在家里多了两个小孙子,一个在上小学,一个在上幼儿园。
  陈官海的儿子陈清虎在离村里几公里外的县城里做室内装潢,早出晚归,现在一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儿媳在家里地里种点粮食蔬菜,农闲时也去县城里打工。2009年,他们家在原来的三间平房上又加盖了二层小楼,现在楼上楼下,住得宽敞了,生活条件也好多了。
  说起现在的生活与家乡比,还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陈官海说,总体上挺好的。“这里的交通环境,其实比老家生活的地方好多了。那边出门就是山,离市区集镇都远,生活不太方便。倒是来了这边,出门就是路,走几步路就是街,吃的用的买起来也方便多了。”陈官海说,“就是冬天比老家冷,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现在好多了。” 安徽省长丰县移民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少明告诉记者,刚迁到安徽的时候,有一部分村民因为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加上思乡心切,就自己回家那边了,但随着丰峡村这些年的发展,这些人中又有不少想着过来发展。
  走在丰峡村中,卫生室、图书阅览室、篮球场、健身场地等公共设施齐全。图书阅览室是暑假里孩子们最爱呆的地方。村里的十多个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手里的图书。9岁的黄雪晴在看《安徒生童话》,她是在家里迁居到安徽后出生的。黄雪晴告诉记者,自己刚刚回过一次老家,看到了之前没见过的“三峡”。
  “这十年来,我都没有回过家乡,对小时候的记忆也比较模糊了。”图书室里的义务辅导员,去年考上大学的李永英说,“在这边住的时间这么久了,可能反而会不适应老家的环境了。”
  记者发现,这里的许多孩子们在家说四川话,在学校说普通话,有的孩子还能说长丰话,可以熟练地进行“双语”甚至“三语”的交换。
  过去到处打工、做小生意的向天辉、乔玉兰夫妇,如今按照“公司+农户”的方式规模化养殖,养了5000多头猪,每年的毛利有十多万。“之前村子周围的路修得太及时了,给我们养殖户的运输提供很大的便利。”向天辉说。 水湖镇党委委员秦吉梅告诉记者,为增加丰峡村群众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水湖镇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帮扶村里修建各类基础设施,2009年丰峡村人均收入达到6180元,高于长丰县人均收入近两成。
  目前,丰峡村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7个,猪圈76栋,养殖面积14369平方米,年出栏生猪4.5万头。村里从2008年起就引导农户发展草莓,2009年草莓种植面积达100多亩。
  40岁的丰峡村村民匡永见以前家住重庆市巫山县大溪乡,靠开船跑客货运输维生。如今,他承包了26亩地,培养起草莓,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发展起特色农业。“要是丰收,一亩地纯收入就能达到八千元。”匡永见乐呵呵地说。
  但是,匡永见的父母和家中许多亲戚仍然在老家,这让他十分惦念。“之前的生活都是在那边,怎么会不想呢?”匡永见告诉记者,现在自己生活条件好些了,曾经很想将父母接过来,但是父母亲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六七十年的土地。
  “我们虽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但是村里人都很自豪为国家做出了贡献。”陈官海说,“我相信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为我们感到骄傲,我也相信我们今后会过得更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