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三峡集团:坚持开拓创新 勇攀科技新高峰
2022/8/1 20:19:35    新闻来源:三峡集团
三峡集团荣获中央企业2019-2021年任期 “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称号

  本网讯(雷海超)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三峡集团作出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其中对科技创新的关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峡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的殷切期望。三峡集团牢记领袖嘱托,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围绕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加强技术研发攻关,努力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取得诸多突破性成果,荣获中央企业2019-2021年任期“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称号。

  2019-2021年,三峡集团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省部级和行业科技奖励74项;获得国际专利16项、国内有效专利1857项,其中发明专利216项;参与编制且正式发布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共计155项、国际标准共计7项,发布三峡集团企业技术标准190项。

    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 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指出,如果我们每一座城市、每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每一家科技企业、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三峡集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目的,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为纽带,以资金等要素投入为保障,为首台首套提供应用场景,形成以资源开发带动产业链创新,以产业链创新推动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不断推动重大装备和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

  ——引领水电行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由三峡集团作为第一主要完成单位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荣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向家坝重力坝于2022年荣获第三届高混凝土坝国际里程碑工程奖,三峡升船机、溪洛渡水电站分别荣获“菲迪克工程项目杰出奖”。三峡集团依托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等大型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凝聚产业链研发、设计、制造、施工单位等科技力量,组织攻克300米级高拱坝、大型垂直升船机、深窄河谷大泄量、世界最大地下厂房洞室群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从32万千瓦到70万千瓦、再到80万千瓦、最终达到100万千瓦的“三级跳”,推动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制造业成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智能大坝”“百万千瓦机组”“智慧电站”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让三峡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以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国水电“走出去”,在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开发建设、巴西朱比亚水电站技改等项目成功应用了三峡标准。

  
▲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地下电站主厂房全景 摄影:赵健

  ——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我国新能源产业“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三峡集团充分发挥在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升级中的引领责任,正加快开展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漂浮式海上风电、海上风电复合筒型基础、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等研究和示范,围绕新型太阳能电池、氢能、储能、多源互补等方面的前瞻性研究工作全面布局。三峡集团牵头成功研制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海上漂浮式风机“三峡引领号”、世界最大、亚洲首台海上风电柔性直流换流站、亚太地区单机最大10兆瓦海上风机,推动海上风电重大装备国产化、高端化。在三峡乌兰察布“源网荷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功率路由器示范工程打造了国内容量最大的功率路由器设备;大规模新能源及储能综合仿真与实验平台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类型最丰富的储能系统动态模拟平台;兆瓦时级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实现了储能型固态锂离子电池在全球的首次示范应用。

  
▲我国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搭载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组成“三峡引领号”,在广东阳江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三峡能源供图)

  ——发挥骨干作用,实现生态保护产业链协同发展。三峡集团在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逐步形成了珍稀动植物保护、梯级水库生态调度修复河流生态能力、江河湖库复杂水域水源地综合保护能力、体系完整的清洁能源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成套技术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并掌握了相关关键技术。如针对三峡地区特有珍稀植物如珙桐、荷叶铁线蕨等,研究掌握了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引种驯化和移栽技术,数项繁殖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突破了中华鲟淡水全人工繁殖技术难关,实现了中华鲟子二代幼鱼规模化培育;联合外部优势资源,打造开放式科技创新网络,加快组织开展智慧水务、管网探测、污泥处理处置、河湖水环境承载力、智慧管网建设等专项研究,形成一批核心技术成果。

  
▲ 中华鲟幼苗 摄影:毛翔春

    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指出,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党中央十分关心科技人才成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让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

  三峡集团锚定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目标定位不动摇,做好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健全激励奖励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热情,打造开放协同科技创新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三峡特色的科技自主创新之路。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三峡集团构建了“一系两维三级四步”的科技创新管控模式,制定科研项目、技术标准、创新成果管理等13项科技管理制度,形成了以需求为牵引和以问题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驱动机制,强化创新考核激励导向作用,加大科技奖励激励力度,探索建立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和科技攻关重点专项项目实施机制,加大承担国家项目科研人员的自主权,科技创新活力全面激发。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现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新突破。通过加快建设好三峡集团所属研发机构,支撑并推动水电、生态环保和新能源三大业务高质量发展;与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多个实验室,所属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水质与水生态研究中心就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全面合作,不断增加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依托国际业务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并努力将中葡(葡中)新能源研究中心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 2020年6月10日,长江电力“智慧长江与水电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在三峡坝区揭牌成立。图为实验室成员合影。摄影:程功

  ——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保障。三峡集团多管齐下加大科技投入,在科技研发投入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在年度综合计划及年度预算安排中根据科技业务部门需求,予以优先和充足的安排。同时根据所承担的重点专项任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三峡集团先后成立了三峡环境基金、金沙江水电基金、海上风电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还与国家水利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了“长江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与国家生态环境部联合设立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资金”、与长江水利委员会联合设立了“三峡水库科学调度项目研究专项资金”,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激励奖励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热情。三峡集团建立了多维度的科技创新奖励激励机制和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对员工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取得专利论文创新成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进行专项奖励。对在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过程中出现偏差失误但勤勉尽责、未谋私利的,不做负面评价,免除相关责任;对已勤勉尽责、但因技术路线选择失误或其它不可预见原因导致未实现预期目标的责任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予以免责。加大“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科研项目组织实施力度,将科研立项、招标计划、招标立项、招标文件评审等合并为项目指南评审;对项目预算明确的科研项目,取消科研项目报价评审,主要评价揭榜团队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方案。

    坚持新发展理念 勇攀科技新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坚持新发展理念,勇攀科技新高峰。

  
▲乌东德水电站 摄影:许健

  三峡集团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勇攀科技新高峰,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进一步加强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组织机构,狠抓规划和计划工作的落实,从科技体系、科技平台、科技攻关、科技投入和创新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集团创新合力。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为重中之重,聚焦大水电、新能源、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全力推进流域梯级联合优化调度、高水头大容量水轮发电机组研发、海上风电大容量风机和深远海开发、水风光资源精准评估及高效利用、源网荷储多能互补、流域生态影响与修复、数字化转型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努力突破掌握更多具有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的自主创新成果,将创新主导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推动创新链整体效能提升,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把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全集团一盘棋,加快构建层级清晰、分工明确、协同互补的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自主性,坚持以自主科技创新机构为主体、联合科技创新中心为补充、外部科研单位为协同,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层级和影响力,集聚更多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推动各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把握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两个关键,围绕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抓改革,建立健全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制度,全面落实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激励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科研人员薪酬制度,将科技创新全面纳入绩效考核,进一步压实创新责任,扎实做好“放、管、服”工作,给予科研单位和人员更多自主权,全面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科研项目实施方式,进一步激活蛰伏的创新潜能,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组建创新联合体。充分利用三峡集团在大水电、海上风电、生态环保等领域的集成创新、应用场景等优势,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争当产业链“链长”;充分发挥产业链协同创新作用,搭建并做实做好更多联合创新平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运行好武汉科技创新园、内蒙古乌兰察布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福建福清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等科技产业基地,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充分发挥资本纽带作用,支持开展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发;依托国际业务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构建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

  

  ——加强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工作,推动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科技创新平台,给各类创新人才交任务、出题目、压担子,让科技人才在一线长见识、增才干、壮筋骨;坚持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并重,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入推进“双创”工作,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团队、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更好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热情。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三峡集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对三峡集团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三峡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坚决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决当好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更多三峡力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