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金沙江畔山乡巨变绘就新画卷
2022/10/8 16:52:04    新闻来源:三峡集团

  本网讯(吴豪强)水电开发,富民为本。水电建设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圆满完成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后,三峡集团挥师西进,在金沙江下游相继开发建设了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4座水电站。

  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建设收官之际,恰逢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三峡集团始终坚持水电工程造福人民的理念,帮助各族人民群众大踏步走上了乡村振兴路。

  远近闻名的“新农人”

  从风高浪急的金沙江畔,外迁到数百公里外的安宁河谷;从靠天靠地靠政府的“泥腿子”,到远近闻名、生活安稳的“葡萄园主”……溪洛渡水电站移民李财武的人生,就像一本精彩的故事书,情节跌宕起伏,至今还在续写。

  今年54岁的李财武,2004年从溪洛渡施工区外迁到四川省德昌县沙坝村5社安家落户,他是当地第一个把种植葡萄作为产业发展的人。他自信地说,他的葡萄园在当地不是最大的,但他种的葡萄一定是当地最好的。

  
溪洛渡水电站移民李财武

  李财武说,刚搬迁到德昌县沙坝村时,虽然政府为他们配置了土地,但他不知该种什么。最初学当地人种植蒜苔。由于不懂种植技术,第一年他投入7000多元,收入却只有6000多元。入不敷出,一度让他很苦恼。

  种植蒜苔失败了,可否种植其他作物?骨子里从不服输的李财武参加了当地政府专门为移民开办的种植技术培训班,并获得了15万元的移民后扶资金无息贷款。铆足了劲的李财武,看准了当地温暖宜人的阳光和气候,开始利用所学技术种植葡萄。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财武不停地学习和实践,终于掌握了葡萄种植技术。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剪枝,他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也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优质葡萄种植大户。

  好口碑带来好销路,每年都有人提前预订,待葡萄成熟后就上门拉货,6亩多地的葡萄每年可以收入20多万元。懂技术、善经营、闯市场,有收入、有底气、有奔头,李财武尝到了做“新农人”的别样乐趣。

  花木常青,风景如画。广袤的乡村到处呈现绿意盎意的亮丽底色,温暖的阳光照在李财武家门口的葡萄园里,岁月静谧而美好。

  
李财武的葡萄园

  德昌县沙坝村支部书记李建明说,在溪洛渡水电站移民搬来之前,当地人吃的葡萄大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自从李财武种植葡萄获得丰收后,葡萄种植迅速成为当地一大产业,有的种植户年收入可达100万元以上。

  葡萄,成为溪洛渡水电站移民融入当地的一张崭新“名片”,为当地群众带来致富新希望。

  据了解,与李财武一样搬迁到当地的溪洛渡水电站移民有400多人,如今基本上都已扎根当地。大家各尽其能、各显神通,很多移民已经成为当地产业致富带头人。

  “田园式”养老新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也是令很多人向往的悠闲之地。

  69岁的杨云华,住在云南省武定县金沙社区一座有前场后院的联排小楼里。每天的生活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和邻里聊聊家长里短,到周边的玫瑰园里转转,日子过得像陶渊明笔下的生活一样惬意。

  
武定县金沙社区玫瑰园

  杨云华说:”如果没有乌东德水电站移民搬迁的机遇,自己哪能这么快就住上干净齐整的房子,哪有这么幸福安稳的晚年?”

  由于当过多年的村干部,杨云华有一个习惯:比较关心时政新闻,每天打开电视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时政节目。他家客厅茶几旁的小书柜里,摆放着很多时政类书籍。“活到老、学到老,终归有益处。”杨云华说。

  金沙社区党总支书记韩剑说,能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不仅得益于乌东德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也得益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的落实落地。

  
武定县金沙社区

  武定县将地处城乡结合部的西和移民安置点改为金沙社区,实行城镇化统一建设管理。把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移民安稳致富的目标有机融合起来,依托三峡集团移民帮扶资金和为乌东德水电站移民配置的流转土地,引进花卉种植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了以玫瑰种植为主的花卉种植基地,实现了金沙社区400多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创收,也确保了像杨云华这样的老人晚年生活无忧。

  
武定县金沙社区玫瑰园

  如今的金沙社区,已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幸福新社区,既有规范化城镇管理带来的舒畅和便利,又有乡村的美景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从“三无”到“三有”的企业员工

  屏山新县城是向家坝库区两座整体迁建县城之一。

  四川省屏山县充分把握移民搬迁安置这一机遇,在新县城建设过程中筑巢引凤、腾笼换鸟,引进了一大批工业企业落户屏山,实现了移民群众就业增收、安居乐业,探索出了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接续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杨其娥是屏山县恒丰丽雅纺织有限公司质量管控部门负责人,至今已在该公司上班7年。

  作为一名向家坝水电站移民,2013年,杨其娥搬迁到了位于屏山新县城附近移民小区的新房。这套98平方米的移民安置房,是她们一家人过上安稳生活的起点。杨其娥说,搬进新家后,小孩上学、居家购物、家人就医等各方面都便利多了,生活很快稳定下来。新县城里百业待兴,就业机会也多,她很快就找到了现在这份稳定可靠的工作。她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尽可能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直到如今成为质量管控部门负责人,每月都有5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

  
屏山新县城

  杨其娥说,搬迁前,她没有固定工作,是无房移民户,她和爱人到处奔波,收入不稳定,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也照顾不到,“恼火得很”。

  从原来的无房无产无工作,到现在的有家有业有收入,杨其娥对现今的生活特别满意。她说,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给移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据屏山县恒丰丽雅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荣介绍,该公司是屏山县搬迁到新县城后引进的第一家纺织企业,目前有员工640多人,其中约一半是向家坝水电站移民。这家总部位于山东德州的纺织企业当时正是看中了屏山新县城百业待兴和优惠的移民政策所带来的机遇,才在此落户。仅屏山工业园区,像屏山县恒丰丽雅纺织有限公司一样的企业就有30多家。

  向家坝水电站移民搬迁促进了崭新的屏山新城在金沙江边悄然崛起,也让无数个杨其娥们抓住机会,实现了从乡村农民到城镇新市民的华丽转变。

  三峡集团移民工作办公室向溪项目部主任张军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三峡集团从没有缺席,一直在努力。

  志在家乡更富更美的年轻人

  白鹤滩水电站移民邱德国,抓住了移民搬迁安置后信息网络服务需要更新换代的机遇,扎根乡村、扎根家乡,自主创业获得了成功。

  今年34岁的邱德国说,因“国之重器”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建设,巧家县需建设8个安置区共计723栋高楼,搬迁安置5万多移民。他看准了大量移民搬迁安置后,信息网络服务需要更新换代这个庞大市场。

  巧家县大寨镇移民安置区开始建设后,邱德国依托中国联通开办了一家信息网络服务店,主要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宽带网络服务及其他业务,目前已实现了巧家县大寨镇信息网络服务全覆盖。

  
巧家县大寨镇移民安置区   本文摄影:孙恺 赵健 冯光辉

  邱德国说,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建设很“给力”,为巧家县大寨镇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搬迁前,移民大都分散居住在小山村里,交通不便,信息也较为闭塞。现在集中住在和现代化城市一样的安置区里,生产生活用品样样都有。由于工程建设的推动,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在居住环境、经济收入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不再完全依靠农业种植来养家糊口,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中国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邱德国说,移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现代化信息网络服务,乡村振兴同样也离不开现代化信息网络服务。对他来说,信息网络服务市场很大,他还要继续努力争取。

  站在自家平台上,就可以观赏碧波环绕的白鹤滩大坝。视野开阔、思路清晰的邱德国认为,白鹤滩水电站是自带流量的“大国重器”,未来大寨镇若发展以参观白鹤滩大坝为主的水电旅游产业具有先天优势。旅游产业的兴旺会让大寨镇更美、更富,邱德国一定会积极参与其中。

  千年贫困,一步跨越;百年梦想,一朝梦圆。金沙江上傲然耸立的“大国重器”,助力当地政府绘就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蓝图,在幸福美好的新家园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红火。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