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记者观察:民主与科学的三峡样本
2010/9/27 9:29:27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三峡工程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从提出方案、到建设施工,再到发挥效益,关于设计论证、建设管理、文物保护、水文环境、工程质量、大坝安全、环保生态、移民安置等问题的争论不曾止息。

  然而,历史证明世界上没有任何建设可以做到百密而无一疏,没有任何一项工程能够具百利而无一弊。因此,不怕质疑而只恐论证不严谨周密,才是科学的精神,三峡工程尤其如此。

  国务院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验收组副组长兼专家组组长、两院院士潘家铮曾感慨万千:“三峡工程建设到今天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最应该感谢的就是那些质疑和反对的人。” 

  的确,争议和质疑助推了“三峡奇迹”:论证初期,“先支流后干流”的反对声排山倒海,如今国力财力已不是问题;设计阶段,针对三门峡教训、库区污染、上游水土流失等质疑,三峡建设采取了“蓄清排浑”的方式,上马多项水保环保项目,加大防护林建设;建设期间,曾有媒体呈至中央一份触目惊心的三峡移民经济犯罪报告,中央立刻成立高效廉洁的移民局和监察局,并加强移民搬迁企业和城镇建设的规划实施……

  三峡工程论证、建设的过程,经历了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跨越。三峡工程建设始末所体现出的决策民主化、政府开放化、舆论自由化等,正是我国在重大工程决策中尊重民意的体现。

  “三峡工程规模宏大,效益显著,影响深远,利多弊少,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杰出工程的代表。”这是中国工程院对三峡工程做的阶段性评估总结。三峡工程并非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完美工程,完善工程建设后评估、持久发挥工程各项综合效益、理顺长江流域管理体制等问题仍待解决,但是三峡工程所体现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将是未来重大决策的范本。

  路还远,民主与科学,必将长行。

    《中国能源报》 (2010-09-20 第20版)记者  傅玥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