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回眸巴渝十一五三峡移民:从搬得出迈向安稳致富
2010/11/11 9:14:19    新闻来源:重庆日报
 
    一个个坚实的步履,回响着我市坚持以“立市之本”开展移民工作的铿锵足音;一处处耀眼的亮点,辉映着3200万巴渝儿女构建和谐新库区的灿烂前景!

    2010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为了这一天,三峡儿女整整为之奋斗了近18年。它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各项功能达到设计标准,开始充分发挥其防洪、发电、航运等功能。

    时间是最伟大的评论家。2006年到2010年,是三峡百万大移民史上的一个“片段”。5年来,重庆提前一年完成了四期移民搬迁安置,为2008年提前一年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创造了条件。同时,重庆库区迎来了亘古未有的发展机遇,勤劳勇敢的三峡人抓住了这个机遇,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安稳致富迎来凤凰涅槃般的重生;与此同时,三峡移民工作重心由搬迁安置为主向安稳致富全面转移后,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就业、后期扶持、生态建设、和谐稳定等成为我们长期的任务,围绕这些任务,我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半年搬掉一座开县城,四期移民搬迁创造了三峡移民以来当年投资强度最大、拆房建房最快、搬迁人口最多的“开县速度”,为2008年提前一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创造了条件

    2006年8月,我市全面拉开四期移民工作帷幕。任务重、矛盾多、困难大,特别是三峡工程提前一年清库验收,我市四期移民搬迁安置的时间尤为紧迫。

    作为四期移民主战场,开县四期移民任务占整个重庆库区60%左右。按照国务院三建委统一部署,要在2008年提前一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条件,这意味着开县四期移民任务必须“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在2008年6月底前将175米线下剩余人口全部搬出、剩余房屋全部拆除。

    为了夺取三峡库区四期移民“收官”战的全面胜利,满足三峡工程汛后蓄水条件,确保长江三峡工程四期如期蓄水,面对巨大的搬迁安置压力,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克服重重困难,紧张有序、卓有成效地开展移民工作,打响了四期移民搬迁安置攻坚战。尽管时间紧迫,市委、市政府依然强调“四个绝不允许”:绝不允许发生因工作不力而出现水赶人的现象;绝不允许因时间紧、赶工期就放弃工程招投标;绝不允许出现“豆腐渣”工程;绝不允许出现腐败现象。

    “一切为了移民!”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县县委、县政府提出,对待移民必须坚持“三不欠”,不欠政策账,不欠经济账,不欠感情账。

    开县汉丰街道大林村移民汪有才一直不愿搬迁,移民干部张兵多次登门都碰了软钉子。眼看着清库的时间越来越近,张兵提着瓶二锅头走进汪有才家。几杯酒下肚,汪有才终于敞开心扉,原来他担心新的木材市场没建起来,自己没法做生意。张兵花了两周时间,终于在新城南山路帮他找了一个地方。2008年6月8日,汪有才一家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城,他说:“移民干部就是咱亲人。”

    就是这样,开县无数的移民干部凭着“掏钱掏米请吃饭,天天围着移民转;挨打挨骂无所谓,回家悄悄掉眼泪”的韧劲,平均每天“搬”183人,“拆”1.7万平方米,“建”2192平方米,从2008年初以来,硬是在半年内搬迁安置2.64万人,拆除房屋260.3万平方米,复建房屋63.5万平方米,如期通过了四期移民工程阶段性终验,不仅创造了三峡移民以来当年投资强度最大、拆房建房最快、搬迁人口最多的“开县速度”,还创造了半年时间搬掉一座城的“开县奇迹”。

    不仅如此,我市在完成四期移民搬迁和库区清库任务的同时,还加大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从2007年开始,就聘请有关专家,从环保、生态、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入手,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标准,规划建设10个移民生态文明村,利用两年时间使其实现了煮饭用沼气、出门水泥路、沟渠排污水、环保设施标准化,民居风格个性化、村庄院落全绿化、产业发展特色化的目标,极大地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目前,这些村的经验做法,已向三峡库区,尤其是库周临江城市推广。

    抓好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安全监测和防范工作也是我市移民工作重中之重。我市始终把移民工程和移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针对存在的隐患问题制订了防范预案和整改措施,并建立了责任落实、排查巡查、应急处置、信息畅通、稳定处置、物质保障、技术支撑和督查督办等八大机制,确保蓄水涉及的各项工作,库区各地临阵不乱。

    2008年9月28日,三峡工程如期开始向175米水位试验性蓄水,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产生与四期移民攻坚密切相关。而在今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成功蓄水到175米,意味着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发挥其防洪、发电、航运、补水全部功能,也与我市四期移民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础密不可分。正因成竹在胸,重庆库区在三次175米试验性蓄水中没有出现水撵人、人员伤亡和重大安全事故,总能从容应对。

    移民搬迁不是简单的经济算式,它包含着物质、情感的割舍,还牵系着移民生产生活的变革。如何让移民在新家园里实现安稳致富,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政府想得很周到,现在在万州出行可方便了。”昨日,万州区沙河子街道居民范敏指着不远处一座大桥说,“看,那是沙河大桥,跨度有300多米,够壮观吧?这样的大型移民桥在万州城区就有7座。”

    三峡工程蓄水156米后,近100年的沙河大桥永沉江底,致使河对岸沙河街道安乐、上坪等村4万余名移民必须绕山出行,十分不便。为缓解移民出行难题,2006年底,该区用趸船和钢板在河两岸搭起了简易桥,临时解决了广大移民出行问题。2008年初,万州区委、区政府把复建沙河大桥作为“2008年民心工程”,筹资4000多万元,开工复建沙河大桥,方便库区群众便捷地通行于两岸之间。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抓好四期移民迁建的同时,也开始从一个个民生问题入手弥补基础设施和环境欠账,完善和修复了一大批临江港口码头、城市交通网络、电力通讯系统、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最大限度满足移民的生活需求,让移民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为了支持库区发展,我市还于2006年出台了主城区对口支援库区重点区县政策,要求主城7区对口支援集团拿出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的实物量无偿援助三峡库区,主要用于库区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移民就业培训等。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一年,主城7区就为库区移民重点区县引进经济合作项目27个,到位资金9.45亿元;支持财政性资金共计1.44亿元,极大地推动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市还于2006年开始,持续开展移民就业培训主题年活动,相继推出了两个“零目标”、移民“双千”工程、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移民培训就业“一体化”、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移民技能培训等5个主题年活动,不仅帮助2963个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和4134个农村移民“零转移就业”家庭实现至少有1人就业或转移就业,还让众多移民通过技能培训成为产业工人。

    以万州为例,该区60%以上移民参加培训后顺利实现了就业。钟鼓楼街道驸马村移民杨必全,培训后成了蔬菜种植大户,每年能挣2万余元。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组建了蔬菜协会,带动了广大移民致富;移民熊归参加厨师培训后,不仅在万州开起了火锅店,还把业务拓展到了深圳。

    “要让移民稳得住,首先要和移民心贴心。”市移民局局长王显刚坦言,移民搬迁不是简单的经济算式,它蕴含着物质、情感的割舍,还牵系着移民生产生活的变革。移民安稳致富是一个长期过程,但移民就业、出行等民生问题必须逐步一一予以解决,让他们更多地享受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

    全球配置资源的眼光让库区工业迸发出了蓬勃生机,而“兑现比承诺更重要”的诚信发展环境,让库区成为投资商青睐的热土。不少移民进入企业成为产业工人,正阔步迈向小康

    这是一组喜人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的消息称,今年1至9月,重庆库区城镇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6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重庆库区城镇移民户均就业人口为1.43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4%。重庆库区城镇移民人均工薪收入为4550元,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59.6%。

    而在2006年之初,有的库区区县刚刚进行完三期移民搬迁,有的库区区县正在抓紧实施四期移民搬迁,库区区县均面临着产业空虚的困境,贫困和不稳定依然阻碍着库区的发展。 

    “2006年后,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从5亿元调整为10亿元。”市移民局有关负责人称,从2004年起,国务院三建委设立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决定从三峡工程建设资金中每年提取5亿元支持库区产业发展。而在2006年将金额调高,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库区把企业搬迁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库区产业重组与优化,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特色旅游、天然气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

    虽然国家有好的政策,但坐地等待是不可取的,没有企业会主动找到“什么都没有的”库区穷县。

    于是,库区干部在困境中开始了“洗脑”之旅,争相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打开了开放的大门。忠县干部阎宗祥感慨地说:“我们的发展思路是‘逼’出来的。刚开始出去招商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捕捉信息更是难上加难,不想做事也不会做事。但迫于压力,还是利用农闲时间,到主城、沿海等地取‘真经’。我当时在东溪镇任党委书记,镇里最好的一辆车就是普桑,一年竟跑了6万多公里。”

    “人的思想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忠县为例,该县就在“洗脑”的过程中深深感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产业需要具备全球配置资源的眼光,不能只站在一个小县城的角度想问题,那样只能裹足不前。于是,适合柑橘生长的土地,引来了美国博富文公司和三峡建设集团,建起了15万亩标准化柑橘园;石灰石丰富的地方,引来了亚洲第一的海螺水泥,斥资45亿元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

    忠县还响当当地提出:“兑现比承诺更重要!”金龙船业的前身神溪船业,在前期投入近1亿元时,突然出现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忠县政府两赴浙江,耗时半年与金龙集团洽谈,请求其伸出援手,挽救了神溪船业。正因为践行诺言,才引来了浙江商人抱团来忠县发展,目前金龙手机马达已将整个生产线搬迁过来,而金龙船业也追加了5个亿的投资。

    由于企业增多,不少在外打工的移民纷纷回到家乡。忠县涂井乡友谊村移民马江蓉成为了云河集团的一名高级车工。他说:“以前辛苦一年下来,能攒2000元就不错了,现在一个月就能挣3000多元。老家的房子换成了200多平方米的双层洋楼,冰箱、彩电、热水器都用上了,还打算在城里再买套房。”和马江蓉一起回来的同组村民有10多个,有的开门市,有的打工,他的收入在他们中算中等。

    忠县是库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06年,重庆库区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6.89∶43.05∶40.06,而在2010年上半年,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6.76∶61.78∶31.46%。可以说,工业已成为库区经济重要拉动力量,目前,库区共培育出500多户工业企业,去年销售总额为258亿元。

    而重庆库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已经起步,初步形成了以柑橘、榨菜、中药材为主的农业产业,以化工、纺织为主的工业产业,以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移民增收致富。去年,重庆库区8个重点移民区县发展提速,经济增速快于全市3.1个百分点,农村、城镇移民收入分别增加12%和11.5%。

    但这仅仅是开始,备受大家关注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正在抓紧制定,有望于近期获批。待中央批准后,我市将马上启动三峡工程后续工作实施规划编制,并尽快在库区启动试点。这将是党中央国务院给三峡移民的‘大礼包’,有很多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必将有力地推动库区更好更快发展。

    记者 张国勇 李薇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