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三峡移民:从“搬得出”迈向“逐步能致富”
2010/11/21 23:20:47    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报
  10月26日,三峡工程建设迎来新的里程碑,三峡水库首次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我国水电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工程”的各项功能达到设计标准,已能充分发挥各项功能,开始步入全面收获期。 

  这也意味着,持续18年的三峡大移民通过了最后的考验,没有出现水撵人、人员伤亡和重大安全事故,“世界级难题”顺利破解。 

  总量约140万的三峡移民远离故土,涉及其间的每个人都经历了社会关系的艰难重构。“十一五”期间,作出巨大牺牲的移民们由“搬得出”迈向了“逐步能致富”。 

  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的陈七三,曾是远近闻名的“移民钉子户”。经过政府几年不懈的动员,他的思想逐步转变:“移民所付出的牺牲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来弥补,不要过多计较眼前的得失,要想办法求得新的发展。”  

  2004年,陈七三主动拆掉了自己的老房子,开始创业之路。“十一五”期间,他有了自己的农业开发公司,带动种养大户脱贫致富。 

  同样来自高阳镇的谭宗兰,外迁到江津区李市镇下湾村3社后,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 

  2001年8月31日,她告别故土。次年,她拿出4万多元积蓄,承包了100多亩荒地种植花椒和栀子,并请了20多个农民工帮忙。没想到,辛苦3年,花椒价格由每公斤13元跌到3.4元,投入的近20万元全打了水漂。 

  在当地政府帮助下,不服输的她贷款17万元,又承包80亩地种上了柑橘。正当她踌躇满志时,2008年年底,她和丈夫骑摩托车到亲戚家借钱,不料与小轿车相撞,丈夫当场死亡,她被撞成粉碎性骨折。 

  经历了人生变故的谭宗兰顽强地和命运抗争,一路坚持下来。而今,她迎来了人生的朗朗晴天。 

  来自重庆市忠县的刘和乾,曾南下打工,经过10年打拼,到1997年,积累了上百万元的资金。回到家乡后,他干了很多行业,但由于经验不足,100万元很快被“折腾”没了。 

  2004年,一直在寻找东山再起机会的他看见半山腰上的果园一片荒凉,开始琢磨着开发果园。他一边参加县里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一边到周边地区的果园考察,还专程到四川省农科院学习。经过多方论证,他决定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他破釜沉舟,把自家的4层楼房租给了别人,租期一定就是10年。2005年春节期间,刘和乾一家老小搬到山上,招了45个移民,砍老树、育新苗,并修建了园区公路、水池、养殖场。两年后,他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他再次富裕起来…… 

  他们的命运,是三峡移民的缩影。从总体看,“十一五”期间,三峡移民已进入“逐步能致富”的阶段。 

  从2006年开始,重庆持续开展移民就业培训主题年活动,帮助数以千计的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和农村移民“零转移就业”家庭实现至少有1人就业或转移就业,还让众多移民通过技能培训成为产业工人。移民生活质量有提高、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就有盼头,移民“就业难”问题在点滴中被化解。 

  万州区钟鼓楼街道驸马村移民杨必全,经培训后成了蔬菜种植大户,每年能挣两万余元。他还在村里成立了蔬菜协会,带领广大移民致富。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从民生问题入手弥补基础设施和环境欠账,完善和修复了一大批临江港口码头、城市交通网络、电力通讯系统、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移民的生活需求,让移民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更为关键的是,一度困扰库区发展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得到极大地破解。库区原有的工矿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落后、效益低,大量被关停。中央设立数以十亿计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编制出台《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有库区特色的产业已开始起步发展。 

  在重庆万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盐气化工和多晶硅生产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引进了山东如意纺织、江苏大全、广东雷士照明等10多个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大型项目,吸纳近两万人就业。 

  产业发展了,就业机会就多了起来,不少在外打工的移民纷纷回到家乡。重庆忠县涂井乡友谊村移民马江蓉成为云河集团的一名高级车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三峡库区农业的发展同样日新月异,凭借良好的气候条件,库区林果经济发展迅猛,已建成移民柑橘果园6.4万亩和4个优良种畜繁育基地,帮助7万多名移民发家致富,完成移民后期扶持项目1040个,近30万名移民从中受益,收入逐年增加。 

  重庆三峡库区GDP增速已连续4年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今年前三个季度,三峡重庆库区15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0.47亿元,同比增长18.3%,高于全市水平;库区农村移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8.1%,库区城镇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2%。(本报记者 田文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