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解放思想推动中国水电事业科学发展
2011/2/15 9:05:22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从1910年在云南石龙坝兴建第一座水电站至今,中国水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加快水电开发,是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大开发、发展区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二五”任务繁重而艰巨,在新的形势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切实解决好水电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水电事业科学发展。

  一、中国水电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前,水电发展之路曲折艰难,1949年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仅36万千瓦。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几代水电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水电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水电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

  一是水电开发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截至2010年8月,中国水电装机突破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在建和已建的30米以上的大坝近5200座,其中100米以上的大坝有140多座。

  二是水电建设技术和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系列关键坝工技术获得突破。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水电设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高。成功建设了三峡、龙滩、小湾、水布垭等一大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水电工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了完整的水电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体系。

  三是在防洪、抗旱、供水、发电、航运、灌溉、渔业、旅游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以发电为例,100年来,水力发电累计7299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27亿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70亿吨。

  我国水电开发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水电建设在突破技术和资金的约束以后,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一是在移民方面,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水利水电移民的补偿标准相对较低,移民生产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产生了一些遗留问题。一些新建的水电工程,特别是位于不同行政区划界河上的水电站,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和安置方式存在差异,在上、下游和左、右岸移民之间,新移民与老移民之间,迁入地的移民与原住居民之间,容易引起相互攀比的现象,甚至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移民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

  二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过去在一些水电项目开发中,由于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部分河道断流、泥沙淤积、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近年来,境外一些反坝组织和极端环保组织忽视水坝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贡献,忽视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正面作用,夸大工程建设、库区淹没等环节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导致对水坝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电开发的进程。

  在规划、设计、施工方面,在一些大江大河的支流和一些小江小河,特别是在海拔较高的江河源头,由于流域开发规划或规划执行不到位,流域开发管理体制不健全、各种利益相互交织及责任不清晰等原因,有些地方中小水电开发出现了相对无序的局面。此外,受特殊时期规划设计、施工水平等限制,出现了不少病坝、险库,需要进行除险加固处理。

  我国水电发展遇到的上述矛盾和问题,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方面的原因,还有科技和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是新时期水电开发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

  二、解放思想,实现水电事业新的发展

  (一)水电开发要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水资源、能源、粮食、环境等方面的重大挑战。大力发展水电,对于解决好上述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水既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水资源永续利用支撑着社会经济发展。通过筑坝建库,将河流由不可控变为可控,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优化和调整,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如通过水库调度,在汛期拦洪错峰,减轻下游防洪压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枯水季为下游补水,改善供水和通航条件,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能源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经济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为保证能源供应,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我国水能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开发总量仅占技术开发总量的35%,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开发水平。优先发展水电,对于解决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保证能源供应、确保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减排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中国的耕地占世界10%,人口占世界的22%,虽然粮食基本自给,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未来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发展水电事业,充分发挥水库防洪、排涝、抗旱、灌溉功能,有助于粮食稳产高产。

  环境决定人的生存质量。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对大自然的改造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但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破坏。水利水电工程本质是有利于改善环境的生态工程。首先,建设水电工程治理河流,是有计划地进行生态修复和移民搬迁,可以大大减少或基本杜绝洪涝和干旱造成的生态灾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这是最大的生态效益。如果没有有计划的移民,就会有无计划的灾民;没有有计划的生态修复,就会有洪水过后满目疮痍的生态破坏。其次,水电利用水的势能发电,不污染水,不消耗水,不排放有害气体和固体废弃物,是清洁可再生能源,相对于化石能源而言,温室气体排放量极少。第三,在水电工程建设与运行过程中,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充分发挥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小不利影响。

  三峡工程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也是重要的能源和交通工程,同时又是重大的生态保护工程。据历史记载,汉朝以来2000多年间,长江发生了214次洪灾,平均10年一次。20世纪最严重的4次洪灾分别发生于1931年、1935年、1954年、1998年,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遇不大于百年一遇的洪水,三峡大坝可独自发挥防洪作用,确保荆江河段安全行洪;遇千年一遇大洪水,配合荆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措施的运用,可避免荆江两岸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地区发生毁灭性灾难。2010年汛期,三峡大坝遭遇70000m3/s的洪峰,经水库削峰后仅以40000m3/s下泄,确保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在2009年试验性蓄水期间和2010年汛前消落期,累计向下游补水200多亿立方米,河道流量由天然状态下的35003/s提高到不低于5500m3/s,对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改善长江中下游通航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峡工程32台机组全部投产后,每年生产1000亿千瓦时左右的清洁电能,与燃煤发电相比,不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不产生废水、废渣,不增加运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供给。三峡工程改善了川江河段的航运条件,船舶运输的单位耗油量降低了三分之二,促进了长江航运事业的蓬勃发展,通过三峡坝区的年均货运量由建坝前的1000多万吨提高到7000多万吨,长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二)水电开发要以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水电事业是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具体落实到水电开发中,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电建设的出发点和指导方针,努力实现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

  我国大部分水电工程所在地区贫困,基础设施条件差,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当地政府、群众为水电建设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同时,水电开发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带来了重大机遇。三峡工程建设后,库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三峡库区湖北境内的夷陵、秭归、兴山、巴东4个县(区)成为湖北省内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地区。重庆经济发展步入了又好又快轨道,1994-2009年间,GDP年均增长14.7%。2009年城乡移民人均收入增幅超过10%,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库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49%和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库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学校、医院、文化设施。因此,加快水电开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代表了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当前的水电开发体制涉及到企业、政府、移民三个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三方面的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企业作为投资主体,通过参与水能资源的开发,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履行企业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开发当地水能资源,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同时承担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维护稳定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在水电开发中,要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利益的内涵,有一个时期的眼前利益,也有全面发展的长远利益;有小部分人的局部利益,也有绝大部分人的共同利益。相关各方都必须以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积极加强沟通和协作,及时化解水电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在开发利用好水能资源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让移民和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水电开发的成果,真正实现政府、移民、企业三者利益的根本统一,推动水电事业科学发展。

  (三)水电开发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水电开发中,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的影响,就是依靠科技武装头脑,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准确把握水电开发的规律,促进工程与环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工具的影响,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应用新材料、新机械、新设备,显著提高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的效率和能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三峡工程等一大批大型水电项目的建设,我国水电科技水平大幅提高,建坝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为水电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为了应对水电事业面临的新的挑战,要提高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水平,特别是解决好移民与环境等关键问题,实现水电开发、移民安置、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移民安置和生态环境是制约当前水电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发展给移民安置工作带来革命性的进步,也给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移民实物指标调查、规划设计等工作中,如果完全依赖“入户调查-逐级汇总-制定方案-征求意见-修改方案”的传统方式,时间长、变动大、干扰多,而且容易在移民安置、城镇迁建方案中出现偏差。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和现代社会学模型,对搬迁区和安置区进行遥感测量分析、监测、评价,数据快速、准确,规划科学、合理,程序大大简化,既可以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又能够减少反复和浪费。通过运用现代动态监测手段,可以更加有效地掌握库区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情况,科学评价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措施减小不利影响。

  三、科学发展,解决好水电开发中的重大问题

  水电开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三峡工程全面发挥综合效益,圆了中华民族的治水之梦、强国之梦。在三峡工程之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大批世界级的水电项目开始建设,大江大河以及中小流域的治理和开发全面推进,新一代水电人任重道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流域水电规划好,把梯级电站建设好,把综合效益发挥好,把病坝险库治理好,把水能资源开发比例提高到80%以上,完成水电装机4.5亿千瓦的宏伟目标。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科学规划是确保水电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水电工程在发电的同时,具有防洪、抗旱、供水、航运、灌溉、渔业、旅游等综合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水电工程的综合功能,促进水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在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流域、梯级、滚动、综合”水电开发方针的内涵,统筹考虑流域之间、同一流域的不同河流之间、同一河流的不同电站之间的关系,做好流域开发的科学规划,发挥好流域规划的指导作用。

  要优化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布点和开发时序。一条河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游与下游之间、支流与干流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流域梯级开发能有效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发挥梯级补偿效益,延长工程寿命,保障电网安全,还有利于共同规避风险、共建和谐流域。流域各梯级电站具有不同的开发条件、不同的库容、不同的装机容量、不同的经济指标,应当统筹研究最科学的开发时序,处理好干流与支流的关系,处理好上游与下游的关系,优先建设有调节和控制能力的电源点,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益。要加强水电开发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协调,为水能资源的输送和消纳提供保障。对于由多个投资主体进行梯级开发的流域,要建立新形势下流域合作协调机制,做到快而有序、多而不乱、高质量建设,成功推动流域水电的合作开发。流域开发规划,不能只限于规划新项目、新工程,对于病坝险库的治理也要纳入其中。

  为实现2020年前节能减排目标,我国还需要在2015年前开工建设约1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到2020年水电装机达到3.8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电站5000万千瓦。为此,需要尽快开展研究,科学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每年水电开工、投产的项目和规模,抓紧开工建设一批大型水电项目。

  (二)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移民安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当前,水库移民已成为水电开发能否顺利实施和成败的关键。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统筹兼顾地方政府、水电企业、移民及安置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把水电开发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移民安稳致富结合起来,把移民搬迁安置、安居乐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保障移民生计和长远发展,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在新形势下,要转变移民安置思路,创新移民安置方式,实行“先移民、后建设”。其本质含义是以人为本,在总体规划中,以移民安排为先,工程安排在后,不搞临时过渡搬迁,不搞水赶人;在移民工程中,以移民安居、产业规划和与移民相关的基础设施为先,其他迁复建工程在后,把移民利益放在首位,把关系到移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在移民工作中,通过结合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推广新农保、新农合,让移民有土地,有养老保险,产业发展和后期扶持有保障,真正为移民造福。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水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总体上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过度开发利用、忽视生态修复,就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要把工程功能与社会发展、移民规划、生态保护结合起来,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和有效的运行方案,尽可能减少对河流生态体系的不利影响,更好地发挥防洪、补水、灌溉、库区保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才能实现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在水电规划、勘测、设计、建设、运行的全过程中,强化和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做到环保项目和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行,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选择更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施工期,加强水土保持,认真做好生态修复,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在运行期,积极开展生态调度,汛期充分发挥防洪作用,枯水期增加灌溉供水,维持生态水量;加强库区水质、泥沙、地震的监测预警,认真排查和治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隐患,保护库区水质,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损失。同时要高度关注和加强水生鱼类、珍稀植物、农作物保护,切实做好文物古迹的调查和保护。

  (四)大力开展水电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水电开发的重心正逐步向西南地区延伸,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地下工程规模巨大,坝高和装机大都位居世界前列,而且生态环境脆弱,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难度达到了新高。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引领下,紧紧围绕水电开发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以科技创新支撑水电事业科学发展。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在水电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各个领域,全面确立技术领先地位,推动我国从水电大国到水电强国转变。

  在工程建设方面,应用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采用二维、三维协同设计,根据工程的地质、地形、地貌条件科学选取坝址、坝型,研究高坝抗震、高边坡开挖、复杂地基处理、大规模洞室群快速施工等技术,提高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进度、造价四控制;研制效率高、性能好的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发展和完善远距离低消耗输电技术。在运行调度方面,开展中长期天气预测和来水预报的研究,加强电厂自动化、智能化建设,实行流域梯级统一调度,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移民安置、生态保护方面,引入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移民经济发展社会学模型、水库及流域三维模型,采用现代濒危生物保护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和重要手段。

  水电百年,弹指一挥间。以三峡工程百年梦圆为代表,中国的水电事业已经登上了时代的高峰。攀登的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在今后的水电工程开发中,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争取再通过30年~40年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使我国的水能资源开发达到80%以上,赶上发达国家水平,让水电工程的综合功能发挥更加充分,让生态环境更加美好,让广大移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让水电事业发展更加和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的共同富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