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1/7/21 9:15:08    新闻来源:重庆日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前不久,我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揭晓,共评选出2008至2009年期间的社科优秀成果150项。我市社科工作者紧紧围绕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课题,针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产生了一批思想超前、价值重大、应用性强的好成果,其中部分成果达到了全国同类课题研究的先进水平。为促进社科成果的普及、运用和转化,本报与重庆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开办“重庆社会科学成果展示”专栏,自本期起对获奖的重大成果,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内容介绍,谨供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参考。 

    2009年,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的各项任务如期完成,这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取得了圆满成功,但还有很多后续工作需要继续关注,以确保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可梳理于下:

    一是库区移民可持续问题。“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是三峡库区移民的十一字方针。到目前为止,“搬得出”作为工作任务,已经完成;“稳得住”和“逐步能致富”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一项重点工作,更是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所关注的重点。建议水库应分为战略性、公益性、经济性三大类,不同类别的水库移民应有不同的移民补(赔)偿政策;移民政策底线不低于搬迁前的生产生活水平,长远目标是与安置地居民同步致富;移民安稳致富靠发展靠就业。

    二是库区经济自立问题。三峡工程上马后,库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必须彻底转变,产业结构必须大调整、大转型、大升级。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应在三峡库区走“生态经济”之路,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支持,以万州区为极核,以库腹10区县为重点,整合毗邻县域,建设“库区生态经济区”。构建以现代特色工业、现代特色农业、现代特色林业、现代物流、生态旅游为主的库区产业经济体系,以求库区经济能自立。

    三是生态库区问题。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弊共存:一方面,三峡水库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服务功能,能为发展水生态经济提供支撑,特别是对长江上游的航运和旅游会带来较大的效益;另一方面,水库运行调节的水位变幅达30米,由此出现的消落区(重庆库区)面积达306.28平方公里,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脆弱带,必然会诱发许多问题。库区支流——小江上游开县的水位调节坝、环湖生态建设工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治理与保护、发展相结合的示范性探索项目,将接受历史与大自然的检验。建议倡导在库区推行以“生态环境可持续”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消落带治理为突破口,以“生态开县”建设为试点,重点开展“生态调节坝”、“白夹溪湿地保护区和湿地经济发展试验区”、“白夹溪引水济渭济黄泵站”前期准备三大生态工程建设;针对三峡库区的生态补偿进行政策设计。

    四是库区管理协同问题。①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三峡水库的水域安全涉及鄂渝两省市,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系列梯级电站涉及川、渝、鄂、滇甚至更广泛的地区。工程建设阶段的一切行为都是国家行为,一切管理都是国家管理,都归属于国务院专设的“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三峡工程转入常规运行后,应当从多视角、多方案比选,完善科学决策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②三峡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是技术层面,二是利益层面。前者涉及的问题,全国各界从各个专业技术角度开展试验、研讨;后者为各种利益而博弈的强度可能更大。例如水资源、发电效益、旅游收益、水质保护、水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发展基金、后扶基金等等。所有这些都涉及大量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建议着手进行“三峡水库管理法”的立法调研;在三峡地区试行流域管理与库坝合一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三峡地区实施国家、地方、企业“三级综合管理”模式和国家、地方、企业、移民“四方利益共享”模式;在三峡地区实施三峡电直供模式。(主研人员:雷亨顺、林建、袁兴中、尹希果)

    成果简介:

    本文摘引自《可持续:中国三峡库区》一书,该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获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一等奖。此成果,提出了三峡库区未来可持续发展对策,得到了全国政协、重庆市政府有关领导的肯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