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一个溪洛渡移民的一天:“比在老家过得好!”
2011/8/12 8:29:50    新闻来源:四川新闻网-凉山日报



陈云新近照


  人物:陈云新

  原雷波县白铁坝乡三台村人,6年前随着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以施工区第二批移民的身份搬迁到了西昌市兴胜乡小桥村13组,并在2008年当上了生产队队长。从此远离老家那座旧房子,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生活方式,全家人的命运轨迹也随之改变。

  (一)

  7:00,闹钟准时响起,陈云新从床上爬起来穿戴整齐,嘱咐妻子给两个女儿准备早餐后便到院子里开始洗漱。

  用凉水冲了把脸,陈云新睡意彻底消失了。他定睛看了看面前的那栋漂亮的两层楼房和停放在院子里的银白色小汽车,心里不禁小小满足。

  面前的楼房是陈云新2005年修建的,一楼一底不包括院子共125平方米,花费6万6千元。房屋由州移民局统一规划,外墙贴满了淡黄色瓷砖,窗户框和四周边线则是采用青色瓷砖镶边,显得典雅古朴。房内的装潢是陈云新请人按照自己设计的风格装修的,简约却也不失温馨和特色。

  洗漱完后,陈云新径直来到二楼敲了敲两个女儿的卧室门,催促她们赶紧起床吃早餐,随后便走到一楼大堂整理起堆放在墙角边的化肥和农药。

  在老家时,陈云新一家仅有0.45亩土地,全都种上稻谷和小麦也仅够一家人的口粮。为了不让全家人饿肚子,只有初中文化的陈云新留妻子在家务农,自己到处打临工。他在溪洛渡水电站施工区安过水管,修过路,倒过混凝土,一月辛辛苦苦下来工资仅在1000元左右。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无时无刻不为生计发愁,更别提积蓄了。

  搬迁到西昌后,陈云新一家按人口补偿到了4亩土地,他种起了苞谷、大葱、莲花白等经济作物,除了够自己一家吃以外,一年能卖到3万元左右。除此之外,陈云新还在自家前院养起了猪和鸡。

  “我养的猪是“绿色”猪,不喂饲料只喂粮食,味道比城里面卖的饲料猪好多了,所以每头都能卖到3千多元,一年卖4头,又为家里增加1万多的收入。”陈云新自豪地说。如今,陈云新家一年的收入能达到4万元以上。“比在老家过得好!”是他对现在的生活最直白、真实的描述。

  (二)

  8:00,待两个女儿收拾好书包后,陈云新发动汽车载着她们出门了。他每天都要在这个时间开车送女儿们和邻居家的小孩到学校,路程仅二十分钟。随着日子越过越宽裕,陈云新手里渐渐有了积蓄,为了出入更方便,他买了一辆全新的摩托,两年前又花4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从此每天承担起接送孩子们上学的任务。

  陈云新的大女儿今年13岁,读五年级,小女儿7岁,读一年级。陈云新说,大女儿原本在老家读过一年级,但是来到西昌后由于户口等一些原因没能在附近小学读上书。后来在兴胜乡领导的帮助和协调下,孩子得以在小桥小学重新开始读一年级。说到这,陈云新话语中充满了对乡政府的感激之情:“多亏乡、市、州上的领导对我们移民想得周到,我女儿才能读上书,不然她上学的事还不晓得要拖到啥时候。”

  8:45,陈云新送完孩子们上学后回到家里就开始准备到地里忙活了,他戴上草帽、背上农药箱、骑上摩托就出门了。今天主要是给地里的苞谷喷洒农药,只见陈云新动作熟练地将药液倒近装满水的农药箱里,待药液按比例勾兑好后紧上盖子轻轻摇晃均匀,再把药箱往背上一背,按动控制杆,薄雾似的药水便从喷嘴里喷洒出来了。

  给4亩地施肥、灌溉、喷洒农药都是陈云新一手包办的。他说要想每年收成好除了地里多花点心思、多出点汗水外,气候、阳光等外在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西昌充足的光照、四季如春的气候就是当年最吸引他和一起来实地察看安置点的同乡的地方之一。

  “这儿土质虽然比不上我们老家,但是光照、气候、水源各个方面又是雷波赶不上的,再加上交通、医疗、教育等其他方面,来西昌生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当初我们一起来的同乡都说西昌好,来西昌安家肯定没得错!”

  西昌的气候为陈云新带来了丰收,也带了不适应。“刚来西昌的时候觉得这里风太大,白天吹得人眼睛睁不开,晚上吹得门窗呜呜叫,我们都喊"妖风"。”陈云新开玩笑说当时很多同村的都说没见过这么大的风,但现在习惯了就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了。

  让陈云新不适应的除了西昌的大风,还有本地人难懂的方言。为了更快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陈云新在路上见到本地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主动打招呼。遇上别人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陈云新总是说:“你帮了别人,别人以后也会帮你,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外迁来的移民更需要和本地人和睦相处。吃点小亏也无所谓,吃得亏,打得堆嘛。”就这样一来二去,陈云新不仅基本上能听懂本地方言,还跟当地村民打成一片,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要互相赶礼、帮忙。

  (三)

  11:00,到了午饭的时间,陈云新放下农药箱骑着摩托回到家时妻子已经把饭菜做好了。刚端上碗刨了没几口就听见有人敲门,他放下碗赶紧去开门,一看是同组村民张某火急火燎地来找他商量事情。

  陈云新所在的生产队是全部由移民组成的移民队,由于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做事认真并富有正义感,他赢得了许多移民的信任,并从2008年开始被移民们推选为生产队队长。作为队长,陈云新的主要职责是抓生产,协调好村民之间的关系,这事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都说移民是天下第一难事,要把移民事当成自己事更是难上加难。陈云新每天都要面对那些一起从老家搬来的乡里乡亲,所处理的都是些琐碎的小事,村民们大到买车买房,小到两夫妻拌嘴都喜欢找他商量。

  “别急,走,进屋慢慢说。”陈云新赶快将张某迎进屋,倒了杯水给他后耐心细致地询问起事情原委。原来,张某发现邻居李某修建院墙时把墙体修到了自己家的范围内,张某随即找到李某理论,要求李某把墙往后移,可李某却以墙已经修好了不能拆为由拒绝,二人在协商时一言不合吵了起来。

  询问事情经过的时候,桌上刚做好的饭菜渐渐冷了,妻子拿到厨房热了又冷,冷了又热,可陈云新碗里的饭仍然丝毫未动。

  “走,我们去你家看看。”陈云新站起身准备离开。出门前妻子埋怨他饭都白做了,陈云新却笑呵呵地说:“饭嘛,下午再吃还不是一样的嘛。”随即拉着李某出门了。

  实地勘查了“越界”的围墙后,陈云新与张某、李某协商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二人各执己见,都不肯让步让他十分为难,只好一人一句的劝解起来。

  “你先把墙修到别人家头去了再咋都说不过去嘛,修之前就应该测量好,如果他也把他的墙修到你家去,你同不同意嘛?”

  “你也是,不要觉得自己有理就可以随便骂别人,别人也是不小心的嘛,你一骂人有理的都变成没道理了,本来很好解决的事都整复杂了。”

  大伙儿听着陈云新苦口婆心的劝解纷纷消了火气,答应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赔偿相关事宜,但要求他必须在场主持协调,因为他们相信他的公正。最终在陈云新的协调下,张、李两家人达成了和解。

  别看陈云新今年才35岁,跟一些老资格的农村干部比起来人生阅历并不算丰富,可他处理起事情来却很有一套。“协调纠纷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管别人说多难听的话你都不能发火,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只有你先做到心平气和了,别人一个巴掌拍不响,才不至于把矛盾扩大。”想必这就是那么多纠纷到了陈云新这里都能迎刃而解的秘诀,也是他赢得全生产队成员好评和爱戴的原因。

  连续当了3年生产队长,陈云新对自己的这份工作是有了比刚当选时更深刻的体会。“别人见你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能当生产队长都以为是件很风光的事,但是其中的苦楚只有我自己才清楚。经常没时间吃饭,天天忙得脚不沾地都是小事,有时候做了事还要遭受别人的不理解才是最难过的事。”

  陈云新说,与处理移民和当地村民之间的矛盾比起来,最令他头疼的是解决移民和移民之间的纠纷。因为想要做到公正无私就免不了会得罪人,而移民们是从同一地方来的,以前都认识,有些甚至还是亲戚,手心手背都是肉。可肩上生产队长的重担让他不得不抛开情感因素,做出最客观的判断,因此常常被移民们所不理解,造成费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的情况。但只要想到自己苦一点、累一点就能让移民们安下心来抓生产,走上致富的道路,陈云新浑身又充满了干劲。

  处理完纠纷,陈云新一看表,时间已经到了下午4点。这时村民小杨快步走上来拉着他就往田里走,原来小杨种的葡萄有部分不知什么原因叶子变黄了,便急着来找他想想办法。陈云新立即找村里的种植能手一起赶到地里查看“生病”的葡萄藤,这一呆就呆了两、三个小时。

  19:30,全家人一起吃完晚饭后,陈云新正准备休息电话就响了,乡政府的主任在电话那端叫他去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于是他立即驱车前往乡政府办公室,拿到后又赶回生产队挨家挨户地分发到村民手中。

  待全部发完以后就是晚上10点了,陈云新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到床上却仍然不能睡,他要安排一下明天要做的事:村民老刘家分到的田土质不好,他要去看看然后把情况汇报给乡政府的领导;周某和陈某因为田间基础设施的问题一直闹矛盾,需要尽快处理;小张家新修的楼房不合规范,明天得监督着他整改。

  ……

  知了的叫声回荡在田野上,明天又是忙碌的一天。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友明 杨艳 郭舒曼 实习生 曾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