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侨乡见闻)访闽西三峡移民村
2011/10/11 8:37:51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连城10月10日电 题:访闽西三峡移民村

  作者 黄水林 李绍炜

  来到福建连城县三峡移民安置点文亨镇亨明村的万福新村,只见绿树环抱着的新村处处生机勃勃,在一幢三层新楼房里,冰箱、彩电等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围在一起讨论秋冬生产发展的“新连城人”纷纷说着他们的故事。

  新家胜老家 

  为了配合三峡大坝建设,2004年8月,祖籍重庆市万州区的16户62名三峡移民远离家乡,来到连城安家落户。

  “连城新家胜老家。当年,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这里。”说起8年前刚到连城的往事,冉茂树拿着老家的照片深有感触。

  为了实现移民“搬得出、住得下、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连城县政府选择离县城不足5公里、既独立又挨着居民区的原县良种场作为新村安置点,确保前来连城的三峡移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0平方米。

  为保证移民有田耕,当地政府按当地农民人均0.7亩的标准,为移民就近在良种场配置平坦肥沃的良田44亩,还在安置点铺了400平方米的晒谷坪;为解决移民“菜篮子”问题,又在移民居住区周围划出10亩菜地供他们耕种;为解决移民子女就读问题,将移民中读高中的学生安排在连城一中就读,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安排就近或到城区入学。

  这几年,这些安下心来并实现致富的“新连城人”陆续建新房,政府不但在安置点无偿提供建房用地,还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致富路更宽

  谈到今年的生产情况,56岁的冉启忠说,在政府部门的协调帮助下,他流转了138亩良田,全部种上了地瓜和优质水稻,还承包了32亩鱼塘,年纯收入10万元人民币不成问题。

  刚到连城时,由于对这里的气候、土壤、栽种技术等一无所知,老冉等移民很发愁。当地政府知道情况后,立即选派优秀技术人员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抛秧栽种水稻技术,并随时接受他们的电话咨询。

  冉启忠在重庆跑过运输,这几年通过政府提供的农机补贴和小额贴息信贷,扶助他购买了2台插秧机,2台耙田机、1台收割机和1台挖地瓜的机器,实现机械化耕作、土地规模经营。他去年承包了80亩耕地,采取水稻、地瓜、冬种蔬菜轮番种植的模式,全年收入达到了12万多元,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种粮大户。

  尝到甜头的冉启忠今年又扩大了种植面积。

  和冉启忠一样,这些“新连城人”大都从事水稻、地瓜、花生、烤烟的种植生产,种田30亩以上的就有6户,人均年收入7000多元人民币,过上了勤劳致富的好日子。

  生活乐融融

  冉启忠一家5口人,儿子主要负责养鱼,儿媳妇是莲峰镇赤岭村人,女儿则嫁给文亨镇斑竹村的一名跑长途大巴的司机,孙子在附近的幼儿园上学,一家人真正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生活幸福美满,其乐融融。

  2009年,连城遇上了多年不见的干旱,地势较高的新村在用水高峰期常断水。为解决移民“饮水难”问题,当地迅速筹措资金,聘请水电专业人员做好勘探、规划、水样化验工作,按100人供水设计为新村打造一口深16米、直径为两米的水井,并修建了抽水泵房,自来水供水系统,把自来水管安装到各家各户,让移民喝上干净自来水。

  当地政府、民众经常组织移民参加当地的民俗节日活动,和当地群众一起联欢共庆;组织当地青年到新村联欢联谊,热心牵线搭桥当红娘,先后有10多位移民小伙、姑娘和当地青年喜结连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