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破解“天下第一难”——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启示
2011/10/19 9:02:22    新闻来源:中国水利报
  编者按:移民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向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是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继三峡工程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2008年10月31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确定了4年移民工期,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省人民知难而进、克难攻坚,成功地实现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顺利完成了16.2万丹江口库区移民的搬迁安置任务,创造了中外移民史上的奇迹。河南省在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与做法,值得借鉴。

  □本报记者 梁学海(见习) 赵学儒

    2011年8月25日,随着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312户1192名移民迁入许昌市襄城县王洛镇张庄村新居,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农村外迁移民搬迁工作圆满结束,成功实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自加压力、审时度势地提出的“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河南省作为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肩负着16.2万移民的搬迁安置任务。从2009年启动移民外迁试点工作到2011年8月底完成最后一批移民外迁,在两年的时间里,河南胜利完成了本省南水北调全部移民外迁工作任务,实现了平安搬迁、和谐搬迁的目标。
    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国家行动,波澜壮阔。河南成功地破解了这道天下第一难题,“魔力”何在?

    启示一: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是破解第一难的根本
    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开展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视百姓为父母、把移民当亲人成为新时期移民工作的主要特征。党和国家专门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移民工作大开“绿灯”。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科学规划,精心安排,严密组织,认真督导,全力推进。
    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狠抓落实,既体现了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又展示了共产党人“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智为民所谋”的精神风范。河南全省把移民工作当作“一号工程”来抓,精心部署,科学组织,创新方法,集中力量办大事,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要在两年时间完成原本计划四年的移民任务,这样的搬迁任务前所未有。全省16.2万移民,超过小浪底移民最多的新安县,也超过了当年三峡库区农村移民人口最多的重庆万州区,移民占有量和动迁人口居全国第一;搬迁的批次、规模和强度超过了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工程,是中国和世界水库移民史上前所未有的,其显现出来的库区情况和矛盾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移民外迁启动之初,河南省委、省政府就明确了“以人为本、和谐搬迁”的工作理念,给移民安置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先后多次听取移民工作情况汇报,主持召开省直部门专题会议,研究移民搬迁安置的政策问题,形成了省委专题办公会议纪要,为大规模整体移民搬迁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推进外迁移民过程中,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有力,调度有方,协调到位,运转高效,有效地推进了移民外迁工作的顺利开展。河南省委、省政府及时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任政委、分管副省长任指挥长的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指挥部,全面领导指挥全省移民工作。河南省政府下发《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实施方案》,倾斜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创业,为开展好外迁移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河南全社会关心移民工作,支持移民工作,参与移民工作,部门协作,齐心协力,以移民工作为“音符”,奏响了又一曲时代高歌。

    启示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优越的体制机制是破解第一难的基础
    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省南水北调王树山介绍,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农村外迁移民搬迁工作有三个特点:移民数量大,移民规模前所未有;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强度超乎寻常;移民的心态复杂,工作难度如履薄冰。针对这三个特点,河南省对症下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丹江口库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兴建,60年代初,有的移民搬迁到新疆,有的到湖北。有些移民不适应当地生活,又“回流”到库区周边,临时弄个简易的房子住下来。70年代,大坝竣工蓄水,随着水位上升,部分移民又后靠搬迁。近年,因南水北调建设,大坝加高,移民再一次搬迁。
    国务院在2003年对库区下达了停建令,这使得移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的发展以及对农村公共资源的享受,都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带来了很多不便。为了让他们能早稳定、早发展、早致富,河南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作出丹江口库区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重要决策。
    王树山说:“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当时做这个决策的时候承担了很大的风险,也体现了省委、省政府集体领导的政治智慧。”
    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移民搬迁起到了无以替代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移民搬迁最紧张的时刻,河南省领导先后深入库区,走访慰问干部群众,研究解难之策。各单位、各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巨大合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不讲代价,全力支持、服务移民迁安。上上下下与时间赛跑,同困难抗争,冒高温,战酷暑,遭雨淋,抗冰霜,用忠诚和奉献谱写了一曲气势恢宏的移民大搬迁之歌。
    “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移民搬迁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我们精心部署,科学组织,创新方法,从而推动了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成功破解了这个天下第一难。”河南省副省长、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指挥部指挥长刘满仓在接受采访时说。

    启示三:广大移民干部献身、负责、求实是破解第一难的保障
    广大移民干部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长期奋战在移民工作一线,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其事迹感人泪下,催人奋进。
    “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涉深水,破坚冰,啃硬骨头”,成为河南南水北调移民工作者的真实写照。
    在河南,对移民干部流传着三个“三分之一”的概论,说的是:三分之一被拖病拖垮,三分之一被骂被打,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大浪淘沙”。
    搬迁大战中,淅川县委书记袁耀生是个名副其实的“移民书记”,他以自己的睿智与豪情,直面困境,笑对乡亲,扑下身子深入库区基层,指挥着全县大搬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2010年3月的一天,因对安置地选址不满意,大石桥乡西岭村部分移民先后4次堵塞道路,造成209国道大石桥段发生严重拥堵,三四百辆客货车在此滞留长达11个小时。得知这一情况后,袁耀生绕道从盛湾、滔河火速赶到大石桥,来到了移民群众当中。看到一脸和善的县委书记,如潮的人群很快平静下来。袁耀生从国家移民政策的“刚性”和“不突不破”,到移民乡亲们故土难舍的“柔情”,讲得字字真切、句句真情,直讲得移民乡亲心平气和地回了家,最终平息了一起重大群体性事件。
    据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统计,迄今为止,整个丹江口库区已有12名移民工作人员病死、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正是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移民干部,才使移民搬迁工作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他们用汗水、泪水和血水铺就了16.2万移民的和谐搬迁之路。

    启示四: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是破解第一难的必要条件
    在“小利”和“大义”面前,移民们舍“利”取“义”,挥泪拆家园,迁祖坟,别亲友,带着无尽的乡愁离别故土建新家,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伟大的移民精神,浇铸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仓房镇沿江村移民何照胜有着52年的移民奉献史,被称为淅川移民的“活标本”。1959年3月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开工不久,他和8000多名青年一起以支边名义到了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61年因适应不了环境他又被迫返回仓房老家。1964年12月,丹江口水库枢纽工程复工,刚刚安顿下来的老何一家,又在搬迁之列。1966年3月,何照胜一家又搬迁到了湖北荆门。3年后,因生活所近的老何一家再次偷偷地返迁回淅川。在没有户口、没有耕地、无房栖身的情况下,跟何照胜一样返家的移民们靠自己的力量在沿江一带逐水而居。“沿江村”是这样建成的。这个名字是淅川县建制最晚的一个村。如今,终于等来了新希望,为了能早稳定、早发展、早致富,何照胜一家第三次踏上离乡之路,搬迁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新乡辉县市常村镇。
    香花镇刘楼村移民赵福禄,10年前在丹江边开了个小饭馆,专做丹江鱼菜,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饭店的档次也逐步提高。搬迁前,他的饭店和宾馆营业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投资600多万元,每年收入达80多万元。正当他生意十分红火时,却面临着搬迁的命运。而安置地是邓州裴营镇,那里不临江不沿河,是个普通的平原农业区,以种粮食为主业。刚开始他不愿搬,不愿放弃10多年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事业。经过县、乡领导干部的耐心解释,知道了国家政策后,他终于想通了,他说:“现在政策好,是金子放到哪里都发光的。”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移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
    河南省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不仅开启了我国移民工作的新思路,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世界银行原社会政策与社会学高级顾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迈克尔·M.塞尼博士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有世界上最优的移民政策,收到了最好的效果。丹江口库区移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项奇迹只有在中国能够完成,其他国家都应向中国学习!”  
 
作者:梁学海 赵学儒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