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科普动画:《地质减灾的关键在于消能》
2011/11/16 14:03:30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科普动画:《地质减灾的关键在于消能》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减少滑坡、崩岸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我们人类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恐怕很少有人注意到,治理地质减灾的关键却在于"消能"。

  一、天然的消能结构是河流稳定的尼克点

  河流周围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崩塌是陡峭山坡上的岩石、破碎山体和坡积物,在振动或降雨等外力的触发下,沿陡坡散落的现象;滑坡是岩石或坡积物的整体,在外力或降雨作用下,沿着一个或者数个滑动面,从山上滑下的现象;泥石流是固体碎屑在水流的激发下,进入水流沿着沟谷的流动现象。触发这些地质灾害的,往往是地震或者暴雨,而形成这些地质灾害的前提条件,是河流的长期冲刷、下切所造成的滑坡势能,以及造成地球板块剧烈运动的大地震。

  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我国西南地区多数河流的坡降都在增加。在产生了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同时,也使得我国西南地区的河床都在下切。河床下切后增加了两岸的坡度,形成了深切的V形河谷。当河流的边岸被深切,陡峭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在地震或暴雨的激发下,就有可能发生崩塌和滑坡。此外,发生洪水时,如果有大量坡积物和碎石,带进山溪沟谷,就会形成泥石流。

  大型滑坡和泥石流往往能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各种各样堰塞湖的不断出现、消亡,构成了自然界中千姿百态河流、山川和湖泊。不过堰塞湖-特别是堰塞湖群,一旦稳定下来,发育成为河流的尼克点(即:河床纵剖面上急剧变陡的点)。就能形成天然的河床消能结构,可以极大的降低河流的继续下切,最终减少新的崩塌和滑坡灾害。如果打个比方说,一条正在往下深切的河谷,就象地球表面的一道伤口,而稳定的堰塞湖和尼克点结构,就是地球自愈所结的痂。所以,天然的消能结构,是河流稳定的关键。

  二、山谷中的消能减灾问题:

  当河流持续的侵蚀下切河床,将以溯源的方式向上游及各级支流的沟谷发展。引起上游支流和山谷的边坡变陡,诱发边坡失稳,并加剧整个流域的土壤侵蚀。以至于在汛期暴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外,河床侵蚀下切还常常破坏沿河公路路基、冲毁桥梁、降低地下水水位以及破坏两岸的植被。植被的破坏,又将会造成更严重的冲刷和侵蚀。形成地质灾害频发的恶性循环。

  山区沟谷中的水流,往往会随着季节和气候变化。这种流量的变化,可能会非常之大。最大与最小流量比值,常常可达几百倍甚至上千倍。高山峡谷产生地质灾害的机理,主要是由于山洪的巨大能量,对沟床和山体的侵蚀所造成的。当沟谷遭到山洪的侵蚀下切后,两侧边坡会因失稳,而崩塌或滑坡。一旦滑坡体滑入山洪,与水混合,就会变成破坏力强大的泥石流。因此,要防治山洪所造成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关键的因素之一是要消能。只有把山洪的能量控制住,不让它再继续下切沟谷,就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地质灾害的发生。

  传统的泥石流工程防治方式,主要包括建设拦挡坝、排导槽等等。人们在实践中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到了消能的结构。例如,这个排导曹中,就有大量的消力砍,用来消耗泥石流的能量。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拦挡坝,还没有考虑到如何消能的问题。这些未考虑消能的拦挡坝,对中小型泥石流的拦挡,一般都是有效的。但是,当遭遇到特大泥石流时,不仅可能拦挡不住,而且还有可能由于冲毁拦挡坝,将以往所拦挡的沙石一并释放出来,造成更大的危害。

  针对干旱河谷和5.12大地震震区,发生特大泥石流的潜在的高风险性,清华大学水利系在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分别进行了,利用"人工阶梯-深潭"消能结构防治泥石流的野外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以文家沟为例。

  文家沟位于5.12地震重灾区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境内,是绵远河的一条支沟,震前的情况是:沟道总长2.9Km,流域面积7.8Km2。相对高差超过1500米。所在区域处于四川著名的鹿头山暴雨中心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514mm,多年24小时最大降雨量平均值160mm,最大日降雨量496.5mm,每小时最大降雨量49.8mm。

  5.12地震引发了文家沟大滑坡,碎屑堆积体体积达到8160万立方。原来的文家沟,沟谷被滑坡体填埋,将沟底填高20~180米不等。2008年地震后的降雨,多次导致泥石流发生。同时在滑坡堆积体上,冲刷下切形成了新的水系。新生沟道非常不稳定,沟道比降大,中上游的坡度达到20°到24°。两侧岸坡陡峭,一般都在40~50°,最大达到80°。沟底稍被淘刷。就会出现崩塌。一般小雨全部渗流,大雨则引发泥石流。新生的文家沟是在滑坡体上淘刷切割而成的,主沟汇水面积4.5平方公里、长1.8公里;下切最深50米。

  2009年5至6月间,清华大学水利系在新生的文家沟上游段,构筑了33级,总长450米的人工阶梯深潭系统。之所以选择新生沟谷的上游试验,一方面是要从源头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抑制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是由于上游的沟床比降最大,边坡坡度也是最大的,是山洪水能量最集中的区域,结构消能的效率也最高。

  2009年7月17日文家沟的降雨量达90.9毫米,超过发生严重泥石流的2008年的最大日降雨量。在文家沟所处的清平乡境内,未治理的其它沟谷几乎都爆发了泥石流。多处阻断公路和河流,造成很大损失。当地很多群众的出行,不得不靠渡船。而经清华大学治理后的文家沟,则始终保持平安。只有局部的小规模泥石流发生,没有造成任何生命财产损失。试验结果证明:人工阶梯深潭完全可以有效地消耗洪水能量,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并大大降低泥石流的规模和破坏力。

  遗憾的是,2010年初,文家沟获得国家970万元震后次生灾害防治资金后。决定在文家沟内建设20座拦挡坝以及排导槽,用常规的方法防治泥石流。原来清华大学所构筑的阶梯深潭系统被完全破坏。所有的巨石被炸开,用作建设拦挡坝的材料。这不仅使得沟道原有的消能功能丧失,而且沟床的阻力也减小,对山洪和泥石流只能拦挡,而不能消能。2010年拦挡坝竣工后不久,一场98.5毫米的降雨,就引发了大约450万立方米的特大泥石流,不仅20座坝完全溃毁,而且还造成7人死亡、7人失踪的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这两次完全不同的治理效果充分说明:只拦挡而不消能的办法,不仅不能减少地质灾害,反而会有积蓄能量,把小的灾害汇聚成大灾害的相反作用。

  传统的拦挡坝为什么不能抵御大规模泥石流呢?原因在于一般拦挡坝未设计消能结构,山洪和水流的能量不仅很少被削减,而且拦挡坝还有某种积蓄能量的作用。拦挡一定的泥石流后,坝体上游受到的压力会急剧增加。在降雨强度较大的情况下,水流造成沟床侵蚀和下切,最终一定会使拦挡坝基础的下游侧被掏空,造成拦挡坝的溃决。

  拦挡坝难以抵御大泥石流的例子,也发生在2010年8月的舟曲,那里在5.12震前和震后,均修建过拦挡坝。然而,由于没有考虑到消能,拦挡坝突然溃决,对泥石流的控制,不仅没有起到预想的拦挡作用,反而让平时所拦蓄的泥沙,增加了泥石流的规模。形成了震惊中外的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

  其实,用阶梯深潭结构进行消能减灾的方式,完全是一种向大自然学习的结果。从大量的野外观测中,我们可以发现,任何稳定的天然峡谷所具有的抗山洪能力,一般都在于,天然河谷中有自然形成的"阶梯深潭"消能结构。

  如金沙江虎跳峡的堰塞体就是天然发育良好的阶梯深潭结构,。巨大的石块抵抗了水流的冲刷,消耗了水流能量,水流势能急降213 m。虎跳峡已经成为金沙江最重要的尼克点,假如这个尼克点被破坏,虎跳峡上游数百公里的河道将会急剧下切,产生大量的崩塌和滑坡。

  阶梯深潭结构的消能减灾原理是:洪水流过每一级阶梯都会发生水跃,从1-3米高的阶梯跌入下游深潭,水流的大部分能量消耗在跌水和水跃中。阶梯深潭结构,造成极大的水流阻力,使得流速减小、水深增加、沟床稳定。阶梯深潭系统,不仅保护沟床不再下切,而且通常还会导致小幅度的淤积。使得两岸沟坡不再变陡,甚至略微变缓;坡上的滑坡碎堆积物也可以保持稳定;沟里能够形成水流,而不是泥石流。阶梯深潭结构也创造了不同河床底质、不同流速、不同深浅的水生生物栖息地和产卵地,有利于保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通过野外实验和测量发现,具有阶梯深潭结构的河流的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数量,比条件下,但无阶梯深潭的河段高3倍。而单位面积生物量则高10倍。所以,采用人工阶梯深潭结构的消能方式,防止山谷中的泥石流,不仅地质减灾的效果显著,同时由于岸坡的稳定,有益于周围植被的恢复生长和水生生物环境的改善,往往具有非常好的生态效果。

  三、河流的消能减灾与水电开发

  我国西南山区的河流蕴藏着极大的水流能量,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地质灾害隐患。水电开发建设的坝群,类似于天然河流中稳定后的堰塞坝群,对于降低滑坡势能、减少地质灾害将是非常有利的。

  地质减灾的核心是消能,发育良好的天然阶梯深潭结构,能够自然的消能。所以,它能稳定河床,避免地质灾害。而水力发电的作用,则是通过驱动水轮机把水能转化为电能,同样也能起到消能减灾的作用。水力发电不仅达到了河流消能的目的,而且还能变害为利,让水能服务于人类社会。人类利用水能发电的技术,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目前,高效率的水轮发电机,可以把96%以上的河水能量,转化为电能。如此高的能量转化率,在人类所发明的各种机械中,绝对是凤毛麟角。所以,水电站的消能效率是非常高的。

  不过,当洪水期的水库泄洪时,河水不能通过水轮机被转化为电能,这时则需要通过大坝上的特殊结构,进行结构消能。通过多年的科研和反复的实践,现在水坝建设常用的结构消能有:射流消能、水跃消能、阶梯消能和孔板消能等多种成熟的结构消能方式。另外,对于那些没有发电功能的小水坝和泥石流拦挡坝,设计必要的消能结构,也是保障坝体安全的前提。

  除此之外,水电站水库建成蓄水后,一般都会有一个地质灾害的集中释放期。当一座水库新建成蓄水以后,水位的上升对原有的山体边坡产生了侵蚀的作用。边坡被水浸泡后,土壤当中的空隙水压力增加。当水库突然泄水导致水位急剧下降时,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变化,而边坡外部的静水压力突然丧失,土体内外的压力不平衡,常常容易导致不稳定的边坡失稳,产生滑坡。

  不过,发生这种情况的前提,是需要边坡本身就具备产生滑坡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所以,现代水库的建造和初期蓄水所产生的滑坡地质灾害,非但不是水库制造出了滑坡,而且还是为原有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因为,即使我们不修建水库,这个潜在的滑坡体也总有一天会爆发。例如,在受到地震晃动的影响,或者遭遇连续的强降雨的情况下,只要这个边坡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也同样能造成孔隙水的压力增加,产生滑坡。

  总而言之,水库的建造和蓄水通常可以为原有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这些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一旦在蓄水期被释放之后,今后再遭遇到任何暴雨或地震都很难再发生地质灾害。这种在水库蓄水的初期,通过严密的监测,让潜在的滑坡体在不长的时间内都释放出来的减灾方式,可以被看成是水电建设的减灾"免疫"。

  经过水库多次蓄水的"免疫"考验后,水库库岸再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非常低。例如,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距震中仅十几公里的坝高132米的沙牌水电站,大坝后的水库库岸,完好无损,而大坝前的自然边坡,滑坡、崩岸的现象则非常严重,惨不忍睹。这就是因为沙牌水电站建成以后,水库的多次蓄水,已经把那里潜在的地质滑坡体都释放掉了。即使再遇到大地震或者大暴雨,也很少有发生滑坡的可能。可见,水电建设的最佳地质减灾效果,一般会出现在水库建成蓄水几年之后,并且将能长期的发挥作用。

  最后,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消能是减少地质灾害的最根本措施,这种科学理念,亟待普及和推广。而水力发电就是一个把河流水能转化为电能和消能的过程。有效的消能,不仅是保障水坝结构安全的最重要手段,而且还是减少河流沿岸地质灾害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不过,我们还应该说明的是,虽然梯级水电站的消能,无疑将会有利于减少远期的地质灾害,但是,在建坝期间和运用的初期,如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也有可能会因为工程活动的扰动,而增加地质灾害。因此,只有科学的水电开发,才能真正起到减少地质灾害的作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