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敬爱的师长,三峡人怀念您(周双超)
2012/7/31 11:14:07    新闻来源:中国三峡工程报
敬爱的师长,三峡人怀念您
——谨以此文纪念潘家铮先生
□ 周双超


    公元2012年7月13日12时01分,北京医院。
    我国著名水利水电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资深院士、85岁的潘家铮在与无情的病魔斗争中,耗尽最后一丝力气之后,永远地“睡着”了。
    “光阴对人来说是何等严酷无情啊!”
    22年前,63岁的潘家铮在《春梦秋云录》自序中写下这样的感慨。正是这种只争朝夕的精神,其后的22年里,他热爱的中国水电事业获得巨大发展,三峡工程梦想成真。
    就在潘老“睡去”的15小时前,他愿意为之献身的三峡工程传来捷报:7月12日20时53分,三峡电站34台机组首次成功实现2250万千瓦满负荷运行,三峡工程建设运行史又添一项新成果。
    难道是因为三峡工程取得的新成就让他可以放心,潘老才决定好好休息一下?
    就在潘老“睡去”6天后,他为之牵挂的“金沙宝藏”传送喜讯:7月19日凌晨2时,金沙江第一次洪峰如期抵达向家坝。洪峰通过时,大坝建筑物安然无恙,向家坝工程混凝土浇筑正常进行,向家坝水电站正在按照蓄水发电目标步步迈进。
    难道是我国水电开发的喜人形势让他终于可以躺下,安静地看他喜欢看的书籍去了?
    也许是命运安排,潘家铮的一生注定要与中国水电事业结缘。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他跨出大学校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水力发电建设事业等着这位23岁的年轻学子。此后的60多年,他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一座座雄伟的大坝在他身后崛起。
    也许是三峡人有幸,在潘家铮参与规划、论证、设计以及主持研究、审查和决策的众多大中型水电工程中,三峡和金沙江下游水电梯级开发是他倾注最多心血的工程。
    潘家铮与三峡工程的情结始于1985年,那时他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从此,他为三峡工程奔走了二十余年。三峡建设者因此与潘老有更多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在三峡人看来,潘家铮睿智、亲切、幽默、谦逊,可敬可爱可亲。
    回顾潘家铮与三峡的点点滴滴,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用激情和诗意表述水电
    潘家铮在描述自己的人生理想时,把文学比作自己的初恋“深情永远”,水电事业是“先结婚后恋爱”;然而,他的水电生涯中,文学梦与水电专业得到了有机结合,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因为工作关系,我多次采访潘家铮参加的三峡工程、金沙江项目有关的会议,潘总的会议发言稿每次都是头天晚上亲自写好,篇幅不长不短,一般在8000字以内,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分析透彻,结论清晰。既鼓励建设各方的工作积极性,又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而且能把专业性很强的技术问题说得深入浅出,把原本枯燥的工作加以诗意的描述。在三峡工地,很多人都把能亲临会场听潘老那略带“绍兴味”、充满激情的发言当作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一些人没有机会亲临会场,事后也要看潘老的发言稿。我任《中国三峡建设》杂志编辑时,一位读者告诉我,只要杂志上有潘总的文章,他都要认真读上好多遍。作为机电专业人员,水工专业文章他大都读不懂,但潘总的文章总是让他茅塞顿开。
    2009年3月,作为金沙江水电开发质量检查专家组顾问的潘家铮院士来到建设中的我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工地检查工程质量,在活动结束那天,许多人知道潘总会在会上讲话,考虑到来听会的人太多,原定在溪洛渡工程建设部三楼80人的会议室,改在了一楼可容纳200多人的大会议厅。出人意料,会议还没开始,会场已座无虚席。
    集文学家的人文关怀和激情,以及科普作家的想象力,潘总的讲话和文章总是富有感染力。潘家铮著述的那本《千秋功罪话水坝》成为我当年读懂水电基本知识、了解三峡工程的案头必备。潘家铮没有从事文学是文艺界的损失,但对于水利专业来说,却获得了一位贯通文理的大师。
    一位和蔼可亲长者
    因为三峡工程的关系,采访潘院士的记者很多,特别是《中国三峡工程报》、《中国三峡建设》杂志的记者,有很多机会能采访潘总。只要他抽得出时间,潘老总会欣然接受记者采访,而且有问必答,诙谐幽默中不乏智慧。采访潘总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趣事。
    记得2003年4月,潘家铮在三峡工地施工现场进行第十二次质量检查。只见他趴在正在施工的一处大坝栏杆旁,眯着眼睛足足看了近1刻钟。难道潘院士身体不舒服?好奇的《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于是上前询问:“潘院士您一直没有讲话,是在考虑什么问题吗?”“哪里考虑什么问题,我这是‘老年痴呆’。” 潘院士回答道。看到记者满脸的疑问,站在潘院士身边的工作人员笑着接过话头说:“潘老是跟你调侃呢!潘老身体一直不错,他有这种神态的时候,正是在思考问题。”2006年5月26日,中央电视台邀请时任国务院三峡建委副主任、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两院院士、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验收组专家组组长潘家铮等做客经济频道《对话》栏目现场,探讨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安全、资金、质量等话题。当主持人问潘家铮院士:在对三峡工程进行质量验收时,需要在验收报告上慎重地签上自己的大名的那一刻,您的心里是什么感觉?潘家铮幽默回答:因为年龄太高了,我的手有点发抖,但是我的心里面没有什么疑虑。主持人紧接着问:为什么这么讲呢?潘家铮:因为他们的工作做得那么好,因此我签字的时候,心里没有什么疑虑。
    2009年2月24日到3月5日,应中国三峡总公司的邀请,作为金沙江水电开发质量检查专家组顾问,潘家铮院士来到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工地,现场考察工程进展和工程质量。这是潘家铮院士第一次来到金沙江水电开发的前沿阵地。当时,正是潘院士大病初愈时,脸色还有些苍白,本该在家静养。但由于对金沙江水电的牵挂,他还是来了,想不到这是他最后一次金沙江行。作为长驻金沙江的记者,我们自然不放过这次难得的采访机会。我们列举了11个采访题目,潘总都一一作答。见他思维敏捷,精神很好,我们问潘总:平时作什么运动?思维怎么能保持得这么清晰?潘院士诚恳回答我们:“我最大的缺点就是不锻炼,很糟糕,希望你们不要学我。”于是我们又问:那您的生活习惯一定比较有规律的?潘家铮答道:也没有什么规律。
    潘院士知识渊博,思路开阔,让水电同行敬佩不已。趁这次采访机会,我们也想探究一下潘总平时喜欢看哪些方面的书籍。潘家铮回答我们:什么书都看,好像吃饭吃菜一样,只要有营养就行,非常杂。他还告诉我们:他办公室对面就是新华书店,有空就钻到那里去了。无论什么书,看看有兴趣的就都买了。家里堆了一大堆书,很多都还没有看过。打算以后实在不能动,就躺在床上看。
“我不是什么权威、泰斗”
    以潘家铮为中国水电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凭60多年丰富的坝工经验,他是当之无愧的坝工专家和水电权威,称他为水电泰斗也不为过。但是,潘总十分反对这个称谓。他说,人家说我是什么权威、泰斗,我听了当然很高兴,心里甜滋滋的。但是说句客观的话,我虽不敢肯定在科技领域有没有什么权威、泰斗,但我敢肯定一点,不存在80岁的权威、泰斗。为什么呢?权威、泰斗,意思就是说,他看的东西都比别人准,他懂的东西都比别人多,他说的话都是对的,不说一句顶一万句,也至少一句顶一百句,这样才叫权威、泰斗。你想想看,科学技术发展得这么快,一个人到80岁了,心理上、生理上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你到了80岁还想什么都比别人懂得多,没有这样的事儿!如果这个国家权威、泰斗都是80岁的人,我认为这个国家就完蛋了。院士也好,权威也好,泰斗也好,老专家也好,唯一的好处,就是他走过的路比别人长,经过的挫折比别人多,他可以把过去的经验教训总结总结,告诉年轻一代,对他们有好处,仅此而已。
    潘家铮经常对来采访他的记者说,任何一座大水电站的建成,凝聚着从地勘、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到地方领导等无数人员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个人的作用极为有限,不应强调。
    我采访过潘总参加的许多会议,发现潘总参会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会上,他总是从头到尾几乎很少发言,一直默默倾听大家的意见,从不以权威自居,打断别人的讲话。也许他的眼睛并没有望着发言者,但他会记得每位发言者的精华之处,到会议结束需要他作总结时,他的发言总是全面而又抓住要点。他的发言总是事先打好草稿,一改再改。因此,我们每次听到潘总激情洋溢的讲话,在感受其充满文学色彩的一面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正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严谨。
    情牵金沙江
    因为三峡工程的特殊地位,潘家铮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三峡工程上。其实,潘总对中国水电开发全局,特别是对西南水电开发同样倾注了心血。工程规模仅次于三峡工程、由中国三峡集团负责开发的金沙江下游四个梯级水电站更是让潘总牵挂。
    2003年春天,潘家铮应邀参加中国三峡总公司工作会。他在发言中提出:“三峡人”在打好三峡一仗的同时,要抓紧启动开发金沙江的计划。会上,他还仿陆放翁《示儿》诗赋诗一首:“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西电未输东。金沙宝藏开工日,公祭毋忘告逝翁”。此后,潘总多次参加金沙江下游四个梯级水电站的重大技术方案审查和把关。
    2004年3月8日,潘总在成都参加了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拱坝设计优化咨询会。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溪洛渡是世界级的伟大工程,世界上还没有过:首先是难点多,坝特高,278米,泄洪量大,超大地下厂房,地震烈度特别高,总体综合技术难度世界罕见;另一方面,坝址也有很多优点,那里地形、地质条件非常好,两岸山势雄伟、河道较窄,坝址附近几乎找不到一条断层。总的来讲,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最难忘的是3年前,82岁高龄的潘家铮院士来到金沙江溪洛渡工地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的情景。我们向潘总说起当初写诗的情景,潘总十分客气地说:谢谢你记得那么清楚。2003年我已经76岁了,早已超过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自感来日不多,而金沙江的水电开发工作还刚开始,正在艰难地进行前期工作,看不到动工的前景。当时我还不敢想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它们开工,才写下了那首诗。现在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已经看到了溪洛渡和向家坝工程开工,而且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以说已经站稳了脚跟,两个工程的质量从总体上都很好,让人很欣慰。我甚至有望看到它们完工发电,心情当然十分激动。现在我不仅希望看到它们早日发电,甚至进而希望能够看到金沙江上更多水电站,还有其它大江大河上的水电站能够早日开工。
    时至今日,我也不得不感叹:光阴对人来说是何等严酷无情啊!只差几个月,向家坝水电站就将蓄水,首台机组就将发电。为什么无情的病魔就不能放慢脚步,让三峡人爱戴的潘老看到那胜利的场景?
    让我们略感欣慰的是,让潘老牵挂的金沙江水电开发进展顺利,向家坝水电站今年蓄水发电,明年溪洛渡水电站也将投产发电。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筹建顺利。
    潘总是金沙江水电开发质量检查专家组顾问,我们要记住潘总对金沙江水电开发的期待:在质量这件事情上是没有“免疫力”的,或者说质量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永远都可以找到差距。我希望建设者在成绩面前不自满,永远去找差距,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一个人如果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跟最高的水平去比,他就一定能找到差距,一定能找到值得改进的地方。永远不满足,不断地改进,就可以真正做到完美无缺,无疵可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