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评:气象局转身“风光”生意人
2012/8/29 8:43:00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本报记者 陆宇 《 中国能源报 》( 2012年08月27日   第 22 版)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与国家法律没有抵触,各省可相互借鉴。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收费到审批,气象局权力变现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气象局尚且如此,何况他乎?

  

  一月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黑龙江省“风能国有”事件,近日又得到了中央气象局官方的正式支持。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与国家法律没有抵触,各省可相互借鉴。

  《条例》宣称风能、太阳能属于国有,探测风光需要得到黑龙江省气象局的审批。

  无论气象局方面如何辩解《条例》不违法、不会增加企业开发风能、太阳能的费用,但质疑声仍一浪高过一浪。

  出乎意料的是,反对几乎是全民性质的,除关系切身利益的风、光企业,还包括国家相关政府部门、法律界人士、媒体、行业协会、普通公民,甚至全国人大。有业内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称,《条例》的出台和重要人物表态,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气象局早有“前科”

  记者发现,风、光企业之所以不愿相信气象局“不会增加企业费用”的解释,缘于气象局有“前科”。

  有央企发电商告诉记者:“目前,与气象局打交道,除了交钱还是交钱。”

  据了解,风电、太阳能开发企业与气象局有关的业务包括,气象数据索取、风光资源评估、防雷检测等,而这三个项目都需要费用。

  在风电太阳能前期工作中,除企业自己测风、测光外,还需气象局提供30年的风、光数据。在西方国家,这些基本数据向全民公开,即免费提供,但到了中国各地气象局这里,需要交纳不菲的费用。

  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各地的气象数据费用差距明显,从几千到数万元不等,并且水涨船高。

  发电商提供的资料显示,2004年之前,气象数据的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近年随着风电、太阳能的快速发展,气象局的收费随之上涨,后开发的低风速地区如山西、江苏等,每个风电项目最高可达到5万元。除福建、陕西两省气象局制定了收费标准外,其他各省并无明文规定。

  最新的情况是,有地方气象局已不满足仅仅售卖气象数据,而是把气象数据打包成“风光资源评估报告”既然是“报告”,费用自然与气象数据不在一个等级。

  有发电商向《中国能源报》记者反映,规定必须委托省气候中心或设计院编制“报告”费用一般在15万至30万元不等,这种变相层层加码,让经营本已十分困难的风电企业雪上加霜。

  气象局揽财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风电、太阳能电厂建好后,每台机组均需进行防雷检测,开发企业对此本来表示理解,但遇到气象局开价,大家都傻了眼。

  “一个风电机组要检测10个以上的点位,每个点位需缴纳180元,一个风电场每年的检测费用近10万元。”一位风电场运营人员向记者抱怨:“这么高的费用我们无法接受,根本没有规定,就是气象局说了算。”

  据了解,由于是新生事物,风电、太阳能机组的检测没有国家标准,各地的费用像气象数据一样千差万别,许多开发商希望比照烟囱、铁塔等类似物体的检测标准和费用,但气象局不予认可。

  有没有违法?

  气象局的各项收费,没有国家统一规定,难言是否违法,但有法律专家认为,《条例》与国家上位法律、法规存在冲突,建议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和法工委、环资委进行审查。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士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教授李艳芳等。据了解,李艳芳撰写了《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评析一文,认为《条例》无论在立法依据、立法目的、立法权限、还是在立法内容、立法技术上均存在问题。

  在李艳芳看来,《条例》首先违反了《立法法》,属于明显的“越权立法”。

  据查,《立法法》第八条规定: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只能制定法律。资源权属问题属于民事基本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只能由法律(物权法、各类具体的资源法)进行规定,最低一级的也得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不能由地方立法规定。

  但黑龙江《条例》第七条规定:“气候资源为国家所有”,是为“国家”设定资源所有权,这明显是用地方立法管理国家事务。

  如果从权利、义务的角度分析,李艳芳认为,气侯资源的探测是气象部门的法定义务而非权利;同时,气候资源探测是其他组织和个人的权利而非义务。

  综观古今内外,没有一个国家也没有一部法律规定太阳能、风能资源的所有权。相反,公认太阳、大气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属于全人类共有,一国范围内的阳光、空气、风力属于该国全体国民所有。“全体国民所有与国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不同。”李艳芳强调。

  据悉,李艳芳的“评析”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已传递到全国人大。

  权力变“现”的背后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收费到审批,气象局权力变现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以气象数据收费为例,气象局是数据的唯一卖方,当2004年即中国风电大发展以前,买方很少,价格只有2000-3000元,而当风电大规模发展后,面对买方的爆棚,卖方售价自然水涨船高,竟从几千元攀升到最高30万元。

  “说白了,气象局就是想从中分一杯羹,吃到一块唐僧肉,捞一点好处罢了。”一位央企发电商向记者解释。

  业内人士分析称,气象部门的层层加码,体现了公共资源商品化、主管部门利益化的趋势。

  然而,气象部门一家还干不了这么多事,有发电商断言,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气象局收不到钱。

  记者调查发现,地方发改委、安监局、人大均扮演了促成或支持的角色。

  《条例》是经过黑龙江省人大批准地方性条例,法律层级仅次于宪法、法律和国务院法规;风、光资源评估报告是地方发改委加在企业脚下的门槛,一些省份的地方发改委规定,评估报告必须委托当地气象局或设计院编制,否则项目不予核准或不予发放“路条”;防雷检测则是气象局与安监局的联合执法,并获得省政府的发文支持。

  自从风电快速发展以来,由于增值税转型、国家优惠政策等因素,风电、太阳能开发企业从地方政府的座上宾变为了冷板凳。

  据测算,风电增值税变更为可抵扣后,企业购进的风电设备可在10余年内逐年抵扣应缴税额,这也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此期间没有增值税收入,加之新能源企业普遍享受的 “三年免税、三年减半征收”政策,企业所得税在六年期间化为泡影。

  地方政府普遍认为,其为风电、太阳能企业做出了支持,但没有得到回报。

  此外,政府对地方条例的监管并非及时到位,全国人大及国务院法制办的职责包括审查地方条例,舆论对于黑龙江《条例》的争论已持续近两个月,但未见到上述两部门正式出面回应。全国人大相关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未见到条例送达。

  不过,原定于8月1日正式实施的《条例》并未如期实施,据悉,黑龙江正在修改相关内容,但不会有原则性的改动。

  有人士叹道:气象局尚且如此,何况他乎?

  最怕”示范效应”

  其实,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的一句“各地可相互借鉴”,是风电,乃至各界最害怕的。有发电商认为,黑龙江地方条例就是“借鉴”内蒙古实行风资源费或风电前期费的结果,如各地再借鉴黑龙江经验,则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将面临夭折的险地。

  事实上,加在风、光产业的头上的各项费用逐年递增。

  除气象局的相关收费外,风资源前期工作费(约1000万到2000万)、并网检测费(中国电科院在不到一年时间已收取了2亿多元)、土地补偿费、水土保持费、草原植被恢复费、摊派捐赠等几乎同时向风电开发企业砸来。

  而全国各界质疑黑龙江条例的原因在于其示范效应,乌木国有、风光国有,舆论普遍担心,还有什么不能国有、还留下什么可以私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