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潘家铮的卓识与风范(陈飞)
2012/11/8 8:28:42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潘家铮院士百日祭

作者:陈飞

 

两院院士、著名水电工程专家潘家铮离开我们已经100天了,我作为水电工程建设者,作为后辈学生,痛失引导前行的师长!在潘总离去的日子里,回首近20年的忘年之交,从第一次见面,到最后一次握别,往事历历,如在昨日。多年来,尽管工作及环境变迁,彼此的工作岗位也多有变化,潘总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位可亲可敬、不可或离的仁智长者,他的思想见解启迪着我,他的厚德笃行是我永远的榜样,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也将弥足珍贵。

长歌当哭,当在痛定之后。在潘总离开我们百日之际,谨以个人在工作中与潘总相关的往事的追忆,略现潘总的卓识与风范,聊寄对潘总深切的怀念与敬仰。

尊重科学 注重实践

我第一次见到潘总是199329。其时,三峡前期工程施工刚刚开始,仅启动了十余个“四通一平”项目,他就冒着严寒踏勘了施工现场。潘总每到一处,都铺开图纸,详细询问工程量、控制工期、施工方案和进展情况等等,对施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是刨根问底。

离开工地,潘总一行径直来到葛洲坝工程局,出席工程局干部大会。会上,潘总即席讲话。他那带着明显江浙口音的普通话音量不大,但铿锵顿挫,掷地有声,所讲内容更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三峡工程将会选择最好的队伍;葛洲坝工程局是国内唯一的一家有在长江干流上建坝经历和经验的施工队伍,拿不了三峡工程入场券,领导班子集体跳长江;干不好三峡工程,更要跳长江!这番幽默风趣、言简意赅且不留余地的讲话,彻底打破了当时工程局部分人希望全局直接干三峡的幻想,推动了全局性大培训、大练兵群众活动向纵深发展,促进了施工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年底,葛洲坝工程局签下了总金额18.68亿元的三峡右岸一期工程施工大单,我也由此加入三峡建设者行列。

19977月,葛洲坝集团施工科研所成立20周年,潘总又一次莅临葛洲坝。期间,他明确地要求我们科研要为工程建设服务,要结合实际,不断总结提高;对三峡工程重大施工项目进行重点课题攻关,要出书、报奖,有所建树。潘总的嘱托为我们的施工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就在这一年,我们自主立项实施了《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施工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的重点攻关课题,并于1999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正是出于对实践的尊重,对创造者的尊重,潘总特别重视和关心施工队伍。这一点或许被他在三峡工程论证设计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掩盖了,很少有人注意到,但身为建设者,我们却深深体会到了来自潘总亲切关怀的温暖。例如他特别关心在葛洲坝集团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于200211月亲临葛洲坝集团为工作站试验中心揭牌。这是国内水电建设行业的第一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一平台使一大批技术人员脱颖而出,改变了葛洲坝集团三峡施工管理层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为企业平添了朝气和活力。

葛洲坝集团通过投标竞争,承担了三峡三分之二的工程份额,成为当之无愧的三峡工程施工主力军。这一切都与潘总的指引指导密不可分。

求真务实 勇于担当

1999年,国务院三峡建委决定成立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潘总先后担任专家组副组长、组长。在19992000年的两年里,作为“被检查方”和检查方,我与潘总的工作交往增多,亲身感受了一个科学家的严谨与求实,责任与担当。

当时,针对“三峡大坝出现裂缝”的负面报道,面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舆论风潮,潘总以科学的态度、公正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挺身而出,发布权威的声音,为业外人释疑,为建设者正名。潘总通过媒体告诉公众,大坝在浇筑中受各种因素影响通常会产生裂缝,这也印验了坝工界“无坝不裂”的说法,但三峡工程所出现的不是危害性裂缝,也绝不允许出现危害性裂缝。接下来,他又对全体建设者引用了一句古训,“闻过则喜,闻善则拜”,提出要通过严格的施工质量管理浇筑无裂缝大坝。

然而,消除大坝混凝土裂缝是世界范围内未解的难题,为了实现三峡工程一流的质量,潘总身体力行,与专家组其他国内顶级水电工程专家一道,在三峡施工现场开展了杜绝混凝土浇筑“顽症”的超级攻关。

在那些日子里,我经常陪同潘总出入料场、仓位,年过七旬的潘总登过拌和楼,攀过塔带机,下过导流底孔,察看过仓位浇筑,亲手测量过混凝土的入仓温度。考察的过程中,他常常在混凝土坝体前良久地伫立,良久地凝视,良久地沉思……入夜,他也经常召集我和我的同事到他的下榻处,详细了解混凝土浇筑施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细节。

在潘总和专家组其他有关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加快了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编制了《长江三峡二期工程混凝土施工工艺导则》,研究攻克了塔(顶)带机混凝土快速浇筑、混凝土生产输送计算机综合监控系统、混凝土综合温控防裂等诸多施工科技难题,不仅为三峡二期工程在第一个混凝土浇筑高峰年创造458万立方米世界记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紧接其后的三峡三期大坝工程创造280万方混凝土没有发现一条裂缝的新的世界奇迹提供技术积累。

2000年底,我调离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先后在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和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工作。潘总一如既往,对我的工作和学习给予很多的帮助和指导。让我感佩至深的是,无论何时,他总是直面困难和矛盾,把解决问题当作应尽之职,努力探索攻坚之道;他不为名所累,在进行充分和科学思考的基础上,敢于果断决策,无惧承担风险和责任,显示了一个科学家过人的胆识。

龙滩水电站规划装机630万千瓦,是当时仅次于长江三峡的国内第二大水电站。电站研究、设计了几十年,又因需要平衡兼顾多方面的利益及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延误了很长的时间。1992年开始筹建,至2000年底,“四通一平”刚刚起步,坝区移民滞后,同时,我们根据工程实际提出的一些优化方案,也陷入持续争论之中,而主体工程200171开工的目标已定,满打满算只有6个月时间。

关键时刻,潘总率中国工程院士谭靖夷、王三一等著名专家为龙滩水电站提供咨询。记得在“龙滩工程导流标准及导流方案优化专题讨论会”上,潘总在广泛听取各家观点意见,综合分析各种风险,包括其发生的概率、带来的后果之后,恳切地说:“导流标准的选择是个风险性决策。根据龙滩工程和红水河的具体情况,专家们一致认为现在选用的优化方案标准是合适的,我们就负这个责吧。”

就这样,潘总主持对导流标准及导流方案、机组增容、导流洞形修改等优化方案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研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拍板,使全体工程人员形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各项准备工程快速推进,71,主体工程按期开工,创造了中国水电建设中罕见的“龙滩速度”,为整个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我在国电集团公司工作期间,潘总作为国电集团专家组组长,对国电集团能源项目建设,尤其是四川大渡河流域的水电开发建设十分关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为集团的重大决策提供了依据。2004年,国电新疆公司吉林台水电站刚刚建成,坝体下游渗漏量偏高,是阶段性结构性渗漏还是安全隐患,谁心里也没底。为此我们向潘总请教,潘总亲自选定国内著名堆石坝专家院士两次赴现场调研,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究,对工程进行总体评价,对渗漏形成的原因做出结论,最终认定为收敛性渗漏,不威胁大坝安全,无需重新做防渗墙。作为水电元勋的他,责无内外,事无巨细,攻坚克难,科学严谨,达到的不仅是科技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情系江河 鞠躬尽瘁

2010年初,我由国电集团来到中国三峡集团公司,向潘总请教的机会更多,也见证了他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为国家的能源战略构建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潘总对能源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他在病床上曾经就此给我写了一封信,敏锐而前瞻的思维中透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中国要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果与之相对应的电能依然过分依赖燃煤,不仅在资源、采掘和运输上将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引起的环境污染也将难以想象。他对中国三峡集团矢志建成国际一流清洁能源集团的定位十分赞同并寄予厚望,对集团公司在核电、风电等各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

潘总对目前技术最成熟最有可能替代一次化石能源的水电思考更深。他认为,时至今日,水电事业不仅要继续加大剩余70%的水电资源的开发,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绿色清洁能源,同时要加强对已经建成的数以万计的水电工程的运行管理,维护工程、水库乃至江河的安全。受潘总的启发,集团公司制定了“1237”的三峡工程运行管理宗旨,即:按照“江河不老”这一目标,实现由被动发挥功能向主动发挥功能,由重点功能发挥向综合功能全面发挥的两个转变,承担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等三项责任,完成防洪、抗旱、供水、航运、渔业、旅游、发电等七大任务,企业的责任和使命更加清晰明确,也得到了潘总的充分肯定。

尽管年事已高,潘总对集团公司在长江上游的水电工程极为关心。令人痛心的是,2011年初潘总已查出罹患重症,健康状况恶化,不得不频繁住院治疗,无力参加一些工地现场活动,但治疗间隙,他坚持出席三峡工程及集团公司金沙江水电开发相关会议,不遗余力为之谋划。即使住进医院,他的思考也几乎没有间断。去年5月,他在病榻上又给我写了一封关于向家坝泄洪消能工程的长信。信中说,向家坝的泄洪消能难度空前,或可列全球坝工之冠。而且每年汛期都要大流量泄洪,与一些设计泄量虽大但泄洪概率很低的工程性质完全不同,望集团公司予以高度重视。信中还就这一工作提出了三条建议、七项措施。读着这封发自医院的邮件,内心深处的感动难以言表。

今年518日,我来到北京医院病房看望潘总,此时的潘总正处于二期化疗期间,深受病痛的折磨,仍十分关切地询问三峡工程的运行、向家坝工程的施工情况。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虽然身陷病榻,仍心系江河,水电事业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金沙宝藏开工日,公祭无忘告逝翁。”就在前几天,向家坝工程已下闸蓄水,各项指标正常,即将投产发电,全面发挥综合效益。金沙江下游第一座大型水电工程的顺利建设,是对潘总的最好告慰。

潘总走了,他把全部的生命铸进巍巍大坝、融入滔滔江河,化作了永恒的光和热。他走得太仓促,还有很多事情未来得及交待,没能等到自己亲手描绘的蓝图一一实现,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悲痛,无限的遗憾!

潘总一生直面和破解水电工程领域众多的世界级科技难题,将科技应用于实践,追求卓越,永无止境;他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水利事业、能源事业鼓与呼、思与行,不愧为江河之子。他的名字与祖国江河相连,将一同载入史册。他的远见卓识和精神风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水电人前赴后继,开发水利,奉献能源,光大水电事业!

江河不老,大师永在!

 

作者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