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学习心得:科学、科普与反对科学主义
2012/11/24 11:37:57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追问:当代科普研究缘何"反对科学主义"时髦?

作者:水博

 

一、坚信科学是科普的前提

 

最近,有幸参加了中国科协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个高级科普培训班。这个培训班之所以能被称为高级,也应该算是名正言顺。中国科协可以说是国家科普的最高权威机构,清华大学也是国内最顶级的科研教育机构之一,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培训,确实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按照现代流行的解释,科学普及的表述不如科学传播。因为前者似乎是高高在上的宣传科学,而后者则是站在与公众平等交流的角度,传播科学。因此,我们这个科普的培训不仅讲授了科普的理论,国内外科普的历史、现状,也把媒体传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巧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甚至还包括与信息传播相关的心理学和新媒体技术方面的讲座。的确,科普的实质就是要把科学的知识、理念和方法普及给,或者说传播给公众。显然,这样的科普一定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方法的科学本身,另一个就是如何通过有效传播的方式达到传播的效果。因此,国际上对科普的另一种解释是"公众理解科学"。

 

在培训中,清华大学的科普研究学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国内某些(科学文化人)的科普研究最新理论。他们认为仅仅强调让"公众理解科学"还是不够的,因为,科学不是宗教,不能让公众迷信它,应该容许甚至提倡公众对科学的反思。所以,他们认为:更高层次科普应该是建立在公众对科学的反思层面上。不过,由于参加培训的学员,并不是一些普通的学生,很多人本身就是常年工作在科普第一线的科普专家。所以,科学文化人的这个研究结论,立刻引起了一番争论。

 

我也觉得科学文化人们对科普的表述是有问题的。尽管科学的结论与真理一样,确实具有相对性。然而,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的相对真理还是存在的。科学结论的正确性也都是要有一定条件、范围的。和真理的相对性一样,科学的结论,只能因为条件和范围的不同被发展,而不可能被推翻。如果一个科学的结论能够在原有的条件和范围内被推翻,那么我们可以确切的说:这个结论根本就不是科学的。

 

世界上确实没有绝对真理,但我们并不能说世界上就没有真理、没有对错。科学就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的绝对真理。面对科学技术进步所带给社会的种种副作用,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非常时髦的说法,叫做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仔细想想,这种比喻非常可笑。科学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总结,科学技术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一种工具。具体怎么去使用这件工具,是由使用它的人决定的。就像一把菜刀,它既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但是,菜刀本身绝不是什么双刃剑。当然,对于菜刀的使用,我们有时也会有所限制。例如,在通过飞机场安检的时候,菜刀是绝对被禁止随身携带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某种情况下菜刀的使用,是要受到监督和限制的。但是,如果你要是托运你的行李,菜刀是绝对不会被没收的。由此可见,我们要限制的显然不是菜刀本身,而是菜刀的使用范围。这与公众对科学的态度一样,人们应该反思的绝不是科学本身,而是对科学的某种使用。

 

 "反思科学的使用"与"反思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抱着坚信科学的态度,普及科学;另一个则是抱着怀疑科学的态度,反对科学。显然,把反思科学作为科普的一种境界,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如果你本来就怀疑科学,那你还有必要普及或者传播一个你都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东西吗?所以,反思科学的实质,绝不是要普及科学,而是反对科学普及,或者说就是要反对科学本身。现实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号称需要反思科学的群体中,公开指责科学技术是"恶魔"是"罪犯"的反科学极端人士,大有人在。

 

二、应该反对什么样的科学主义?

 

在培训班上,另一个引起了争议的话题是关于科学主义。一位学者在讲课中提到"科普就是科学与技术不断的社会化、大众化的过程,而不是提倡社会与大众的科学技术化。"。当有员问到这句绕嘴的话,有什么具体含义的时候,学者解释说:这就是说要反对科学主义。

 

我非常理解学者的这种反对科学主义提法。不要说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处在一个不高的水平,即便我们已知的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尽管非常重要,但它毕竟还不能代表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人是进化出来的高等动物,既要有人的理性,也要有动物本能的感性。人类的社会生活不仅需要科学理性,也非常需要感性。因此,我们社会的文明和文化中除了需要包含科学之外,还也还需要很多文学、艺术、甚至宗教迷信等感性的成分。在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真、善、美等价值尺度上,科学最多也只能解决一部分"真"的问题。所以,科学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和大众,社会和大众也不能只有科学。因此,要把社会和大众都科学技术化的"唯科学论"的提法,当然是错误的。

 

不过,由于我们从来没有对"科学主义"做出严格的定义。所以,到底什么是"科学主义"先要搞清楚。在本文前面的一节,我们关于科普是不是需要反思科学的争论中,那些坚信科学是真理,反对以"反思科学的应用"为借口,反思或者说反对科学的一方,按照一般的逻辑,显然可以被定义为是科学主义(现实中,很多人也就是这样理解科学主义的)。然而,在这一节中,按照那位学者的解释我们又可以把,认为科学就应该代表社会全部的"唯科学论"者,说成是科学主义。可见,在当前的情况下,"坚信科学"者和"唯科学论"者,都可能被冠以"科学主义"的称号。所以,如果不能明确"科学主义"的内涵,我们就不能笼统地说反对科学主义。否则,必然会引起混乱。

 

例如,当前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坚信科学的科技工作者,根据科学的定义,认为我国的中医只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不能算是科学。而另一部分人(其中,基本上都是提倡反思科学的)则认为传统的中医就是我们东方特有的一种科学。如果按照"坚信科学"就是科学主义的定义,那么前者显然就是科学主义者,后者则是"反对科学主义"者。但如果按照"唯科学论"是科学主义的定义,那么后者才是科学主义者,而前者的态度显然才是反对"科学主义"的。

 

总之,由于当前"科学主义"还是一个没有明确定义的名词,所以,我们的科学文化人和科普研究者,如果真心想普及科学、传播科学的话,最好先不要急于断言是否需要提倡反对"科学主义"。否则,我们普及科学的初衷就可能完全走向了事与愿违的反面。当然,对于那些本来就是想打着科普的旗号骗人,反对科学的科学文化人来说,这种能鱼目混珠的定义正是他们所求之不得。这也许就是我国当代科普研究中"反对科学主义"如此时髦的根本原因吧。

 

参考对照文章:《原创科普惨淡 学者:科普该加入点"反科学主义"

http://cul.china.com.cn/book/2012-11/13/content_5486676.ht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