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江津三峡移民:我们在这里挺好的!
2013/1/4 8:49:34    新闻来源:重庆日报

                                        ▲李万喜正在圈舍里喂猪。

  2012年12月31日,江津区吴滩镇邢家村村民扶永军趁天气晴朗,划出渔船忙着给鱼儿投放饵料。相距不远的郎家村五社,村民李万喜则忙着给自家的生猪养殖场安装保暖设备。扶、李二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三峡移民。

  在《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中,移民发展致富被定义为“后三峡”的首要任务。2012年最后一天,记者走访了几位迁居在江津的三峡移民,感受了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生意越做越大

  记者见到扶永军时,他正在鱼塘边对照说明书,摆弄自己的新车。“车刚提回来几天,功能还不太熟。”他说,“以后走亲访友就靠它了。”

  从300公里外的云阳县高阳镇来到江津已整整十一个年头,扶永军的主业,已从当初的花椒种植过渡到养鱼和种树上,其中养鱼以四大家鱼为主,而种树,则是为当地的造纸厂配套。

  扶永军的鱼塘,由一段河道改造而来,自然流水,水面足有二三十米宽。“今年7月连续暴雨,鱼塘有一些损失,好在鱼的售价不错,把损失找回来了。”他说,目前自己每年卖的鱼约有5-6万斤,纯收入有10多万元。

  而桉树种植,则是他去年新发展的产业。“江津有一个大型造纸厂,非常需要原料,在政府建议下,我把原来承包种植花椒的110亩地改为了种植桉树,三五年后创收就靠它了。”

  2012年,扶永军还忙着一件对他来说非常重大的事:租用土地50亩,种植优质枇杷、龙眼、晚熟柑橘等,在河边则种植翠竹、垂柳,这一切都为未来的产业服务——“以后,我要慢慢购置旅游船,提供垂钓服务,把这里搞成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中心。”

  告别扶永军,记者在金子村见到了养鸽子的村民温定贵。温同样是云阳移民,过去常年在广东打工,2012年他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打工生活,回到自己的“第二家乡”发展肉鸽养殖。在他的鸽棚内,600对白鸽上下飞舞,“咕咕”的叫声不绝于耳。

  “18-21天的乳鸽售价大约15元/对,而1个月的青年鸽可卖20元/只,”温定贵告诉记者,“我打算发展到2000只时才开始出售,那时候既能保证产量,又能保证质量。”

  话外音:江津区积极推进移民培训,大力发展移民致富工程等,涌现出扶永军等104户移民致富典型,其中移民企业28户,个体工商户48户,专业大户28户,5000多移民从种植无公害蔬菜、花椒、柑橘等特色产业发展中受益。

  关系越来越“铁”

  相距不远的郎家村五社,村民李万喜正招呼邻居为自家猪场安装新的顶棚和保暖设备,以便扩大养殖规模。

  “农闲了,大家看我有需要都过来帮忙,要是在外面,至少也要管饭,外加60元工钱。”李万喜个头不高,说话也很干脆利落。

  记者注意到,他把“60”读成了入声,尽管非常短促,但却是明显的江津口音。

  众所周知,农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外人难以融入,要让当地村民对你不计报酬帮忙,甚至和你掏心窝子,李万喜是如何做到的?

  “要主动、低调点。”他说,刚来的时候,自己分了几亩地,但是对种植一窍不通,便主动跑到左邻右舍家里,虚心请教。

  邻居有点什么事,李万喜总是冲在第一个。有人家里屋顶漏水了,李万喜自告奋勇去修,邻居家里的水电有点问题,他也积极帮忙。此外,李万喜家里有台小货车,挞谷时他便支援出来,帮乡亲拉点谷子出去,“至于猪粪,我从来没卖过,他们想来装多少就装多少。”

  去年7月,李母80大寿,李万喜本来计划摆35桌宴席,结果乡亲们都来贺喜,最后坐了60多桌,让李母高兴不已。

  作为移民,主动融入的态度非常重要,这一点郎家村九社村民刘代翠感同身受。作为养殖大户,刘代翠总是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同镇邢家村的刘辉家10多个小猪崽刚满月就拉肚子,急匆匆地来找她,刘代翠按照自己的经验让刘辉对症下药,果然见效;镇上谢增义、唐大良等人也想搞生猪养殖,常到刘代翠家来咨询和考察,刘代翠便耐心地给他们分析成本和市场前景,如今,谢增义等人的养猪场也越搞越红火……

  移民前,刘代翠与其他村民一样,既充满期待,又忐忑不安。她心里常嘀咕:“当地人会不会排外,生产能不能搞好,能否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现在看来,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她说,融入当地社会比他们想象的更容易,“当地人没把我们当外地人看,我们也没把自己当移民看。”

  话外音:移民搬迁安置后,江津区通过采取对口帮扶、教育培训、政策激励等多种措施,提高移民素质,让他们逐步掌握了生产技术,适应了当地生产生活习惯,较好地融入到当地社会生活中,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当地人。目前,该区已在移民中选举产生市人大代表1人,区党代表2人、区人大代表2人、区政协委员3人。

(来源:重庆日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