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潘口速度”下的移民新生活
2013/3/25 10:38:52    新闻来源:中国改革报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孟祥路

引言

  潘口水电站,坝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境内,装机容量51万千瓦,库容23.38亿立方米,静态投资48亿元,是湖北省在建的装机容量第二大水电站。

  “由于十堰市水资源丰富,十堰市委、市政府把水电开发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增长点来抓。”十堰市移民局副局长李国钧对记者介绍说,“地方水电的开发,缓解了十堰的能源紧张,满足了地方用电需求,带动了农业、养殖、航运、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7年开始的潘口水电移民改变3万多人的人生轨迹

  对于家住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上庸镇的沈洪兵来说,日子过得简单平静:40岁出头的他,清早会来上一份热干面,配上半碗稀粥,吃完之后便点上一根烟,慢悠悠地溜达下山坡,摇上自己的小木船,荡到清澈无垠的湖面,迎着初升的太阳,吆喝着撒上几网,不到半晌便满载而归。

  几年前,沈洪兵的日子截然不同,尽管已经进入新千年,但住在低矮的土房中,“出门一身灰、进屋两脚泥”的生活状态依然在这个秦巴山区腹地的小镇延续。除了被迫外出打工,靠着几亩薄田度日是镇里大部分人的唯一选择。

  但是,2007年开始的潘口水电移民改变了小镇的一切,也改变了包括沈洪兵在内的3万多人的人生轨迹。

  水电开发:综合效益促发展

  潘口水电站,坝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境内,装机容量51万千瓦,库容23.38亿立方米,静态投资48亿元,是湖北省在建的装机容量第二大水电站。

  “由于十堰市水资源丰富,十堰市委、市政府把水电开发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增长点来抓。”十堰市移民局副局长李国钧对记者介绍说,“地方水电的开发,缓解了十堰的能源紧张,满足了地方用电需求,带动了农业、养殖、航运、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所以,尽管淹没影响人口超过3万人,且存在着移民补偿投资占比过高、装机容量小、经济指标不优等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当时年财政收入仅1亿多元的国家级贫困县竹山而言,修建这样的大型水电项目会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仍然不言而喻。

  渴望变化的不仅是当地政府,库区百姓更是望眼欲穿。

  “当地老百姓曾经半开玩笑地抱怨说,政府答应的所有事情都办到了,除了一件事,那就是修建潘口水电站。”竹山县移民局局长袁平安回忆说,“这个工程经历了42年的勘察和论证,库区发展已经停滞多年,老百姓真的等不起了。”

  2007年9月,通过争取把该电站纳入湖北省重点扶贫项目,给予了税费优惠、享受调峰电价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之后,项目终于被国家核准。

  “我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外迁出市7万多人,内安11万余人,潘口水电站3万多的移民根本不可能出县安置,由于本市土地资源有限,加上补偿标准低,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李国钧回忆当时的情况说。

  更为棘手的是,由于潘口库区长期停建,导致移民期望值很高,企盼通过移民获得更多的实惠和好处,但是现实情况和期望差距较大,同时因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同期启动,包括其在内的水利水电工程补偿标准又各不相同,移民非常容易产生攀比心理。”李国钧说道,“潘口水电站移民是一个重大考验。”

  搬迁安置:细节之处见真情

  其实,这些担心并不是毫无道理。“说心里话,当时确实不想搬,尤其对于我们这种出镇外迁安置的来说,那就是背井离乡。离原来的地方50多里路,担心住的地方不好,交通不方便,而且担心别村的人是否会欺负我们。”原田家坝镇花栎村移民张善友说出了当时自己的顾虑。

  即便是对溢水镇东川村本地安置的移民来说,补偿是否到位,房子是否修建得起来,耕地是否还有,甚至自己的鸡鸭怎么处理这类问题都让移民忧心忡忡。

  但是,现在看来这些担心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潘口水电移民工作进展顺利,甚至创造了“潘口速度”:建房速度快,3年建设177万平方米,年建房59万平方米;搬迁速度快,3年累计搬迁3.68万人,月搬迁1000人;专项复建快,3年复建等级公路89公里,复建大中桥梁17座;配套设施快,6个新建城镇市政功能齐全、设施完善,72个移民点实现了水、电、路、通信、沼气、广电、栏圈、垃圾池等基础设施的“八配套”。

  “而且,我们实现了移民‘三无’目标,无群体性到县上访,无集体赴市上访,无赴省进京越级上访。”十堰市移民局监察室主任袁秀成对记者表示,“移民在家门口就能把问题解决,还上访做什么呢。”

  当记者在竹山县深河乡移民工作站看到这个名叫《补偿兑现证》的巴掌大小的小册子时,才明白了为什么会有潘口速度,为什么当地移民都不再担心。

  在这个12页的小册子里,包括的移民的基本信息、补偿信息以及补偿资金兑现明细三部分。在基本信息中,包括了移民的身份信息、家庭情况、兑现总金额,移民的总体情况一目了然。

  在补偿信息中,则包括了房屋补偿、附属建筑物补偿、搬迁补助费、耕地林地补偿费、零星果树补偿、淹没占用耕林地情况、生产安置情况等条目。每个条目下均详细的罗列补偿标准、数量和金额。

  以房屋补偿为例,包括了正房的框架、砖混、砖木、土木、木等类型,装修项则包括的精装吊顶、三合板、纤维板等类型。而在附属建筑物补偿中,则有围墙、水泥晒坪、地窖、水井、沼气池、电视接收器、固定电话、灶、打米机、榨油机等十几个小项。

  “这个手册每个移民都有,通过这样一个小册子,移民就会对自己家里的东西值多少,能拿到多少补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竹山县移民局党组书记张善庆表示,“不仅如此,为了更好的掌握移民动态,我们还对每个移民制定了移民档案。”

  “经过我们多地考察,向众多兄弟单位学习之后,针对当地特点,我们还制定了‘包保法’,包括包规划设计、包移民建房、包生产安置、包困难帮扶、包新村创建五个方面。”竹山县人大副主任陈应洲介绍说,“这些措施为推动移民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当地政府还充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将移民身份认定问题、宅基地分配等核心问题,交给移民共同讨论,制定相应的办法。并且,通过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向内整合资金,在包括业主汉江集团等单位大力支持下,让潘口水电移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

  以居住条件为例,移民由搬迁前的65%的土木结构住房建设,成为了99%以上的砖混结构建设,并且统一规划形成了徽派建筑,为发展旅游经济奠定了基础。而竹山县的财政收入也从水电站修建前的1亿多元,增长到了4.5亿元。

  移民生活:跨越发展奔小康

  对溢水镇东川村移民张必文来说,搬迁之前洗澡一直是个很大的问题,由于没有取暖设备,也没有地方,每次洗澡都只能在灶房里烧上一锅热水,然后用毛巾蘸着擦一擦。

  但是,搬迁到东川村的移民新居之后,一切发生了变化。在这个200多平方米的家里,宽大的沙发、42寸的液晶电视、全自动洗衣机、抽油烟机、饮水机,凡是一个现代城市家庭该有的设施这里都完备齐全。在宽敞的卫生间里,记者看到了抽水马桶、洗脸台,看到了浴霸、花洒、太阳能热水器,洗澡终于不再是一个难题。

  发生变化不仅仅是张必文一家。记者走访时看到,在潘口水库的移民点中,几乎家家都在用热水器,户户都有独立的卫生间。

  “以前住在半山腰上,也没有自来水,只能自己打井吃水。所以我真的觉得现在过的比以前好多了。”张必文怕记者不相信他的话,比划着说:“不信你随便找个人去问问。”

  在东川村的每家每户门前,记者还看到了一小片的菜园子,用白色的小栅栏围了起来,里面种植着各类蔬菜,显得生机勃勃。

  据从事移民工作多年的陈应洲介绍,潘口水电移民都实施了“有土安置为主,他业安置为辅”的政策。所以,潘口水电站的移民基本都实现了家家门前有菜园,户户山后有耕地的局面。并且对于乡村的居民点,还每家每户都配备了后院,修建了统一的猪舍,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

  “原来家里是烧柴,现在政府帮助我们修建沼气,一部分钱是能源办拿,一部分钱是移民局出,相当于免费就建好了沼气。”张善友一边演示着屋里的沼气灶,一边对记者说着。

  “我们必须保证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保证农民能住上好的房子,吃得上饭。”陈应洲说道。

  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把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移民工作一并推进,统一规划设计了包括医院、学校在内的大部分基础设施。以上庸镇的八一希望学校为例,尽管补偿费仅有300多万元,但是政府依然拿出了1800多万元,在当地最好的位置建成了建筑面积12,000多平的4栋教学楼及配套用房。

  “我们的学校食堂可以同时容纳1200名孩子用餐,这比很多大学的食堂还好。”在宽敞、明亮的食堂内,陈应洲自豪的对记者说。

  但是,当地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潘口水电站2011年蓄水之后,部分坡岸出现了滑坡现象,目前正在处理。”陈应洲介绍说,“而且我们正在通盘考虑如何同利用水库进一步整合后期扶持政策,推动当地移民进一步致富。”

  3月8日,当记者来到这个原名“田家坝”,现在改名上庸镇的小镇时,沈洪兵刚刚打鱼回来,夫妻两个正在自家门前,从挂起来的渔网上慢慢择着刚刚打捞上的鱼。旁边是一小块种植着大葱、桃树的“菜园子”,身后则是一座“粉墙、青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尽管春节已过,但是大红的对联依然贴在门口。

  “家里的房子也有了,地也置换成了茶园,已经承包出去了,一切都好得很。”沈洪兵一边摘鱼一边和记者聊着。“现在家里收入一年三四万,就是小孩还在上学,一个月还得给七八百块钱。”沈洪兵说到这,停下了自己手中的活儿,笑了,“现在真的很好了,环境也好了,心情也好,住的清闲自在!其实,赚不赚钱关键在个人,自己懒的话,再怎样也不成。”夫妻两个配合得很熟练,一会的功夫,鱼就堆了满满一盆。

  沈洪兵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指了指对面说,“看到对面的‘黄州庙’了没有,那也是旅游景点,过年过节的时候,人多的很。我到时候就在家门口摆个摊儿卖矿泉水。”说到这他忽然顿了下,思索了一下,又猛得笑了起来:“或者等你下次来,卖你们北京的大碗茶。”

    新闻链接:(张孟)

    潘口水电站

  装机51万千瓦的竹山县潘口水电站,是湖北省最大的在建水电项目,工程动迁涉及竹山、竹溪两县10个乡镇的3.5万移民。潘口水电站移民安置于2007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 2011年9月8日下闸蓄水。潘口水电站建成后可有效缓解湖北电网的调峰、调频压力,对优化系统的电源结构、降低火电机组煤耗、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1年7月23日,湖北省政府验收委员会专家对移民搬迁和库底清理进行了综合评定。专家一致认为,三年多来,竹山、竹溪两县移民干部齐心协力、克难奋进,广大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不等不靠、艰苦奋斗,在移民搬迁的伟大实践中凝聚了“潘口移民精神”。各级部门、社会各界、业主单位全力配合、鼎力支持,创造了“月搬迁1000人、月建房2万平方米”的“潘口速度”。潘口水电站移民搬迁工作规划起点高、移民搬迁快、生产安置好、社会大局稳,是移民安置、政企协作、综合开发的榜样工程,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水电站移民安置工作中堪称典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