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专家们为何会认为小南海水电站应该建设?
2009/7/7 15:05:15    新闻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文/水博     
     
  最近,见到人民网记者赵永新撰写的质疑鱼类专家支持建设小南海水电站的一篇文章,非常让人感慨。为什么非常了解鱼类问题的鱼类专家们对鱼类保护的态度却与环保组织和记者掉了个位置?其中的奥妙何在?在此,本文将针对赵记者的这篇《“腰斩”40种珍稀鱼类生路 小南海水电站非建不可?》(下称赵文)文章进行必要的点评分析。 
  
  小南海电站真的会“腰斩”40种珍稀鱼类生路吗? 
  
    赵记者“腰斩”40种珍稀鱼类生路的说法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发明。不过,这个谎言编造的水平实在不太高明。仅仅通过赵记者文章的本身,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说法的虚假性。赵在文中自己曾解释说“论证中的小南海电站位于三峡之上、向家坝之下,位于保护区缓冲区下方2.5公里处的实验区内”。我们对比赵文所提供的地图,就不难发现。这个“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峡水库之上,向家坝大坝之下,总长约350公里。然而,拟建的小南海水电站不仅没有建在该保护区内,而且,距离该保护区的缓冲区的边界还有2.5公里之远。赵记者的文章和地图已经标明,电站分明是建在保护区之外,所谓“腰斩”之说,纯属无中生有的煽情。如果按照这种保护区以外建设大坝也要“腰斩”所有珍稀鱼类生路的逻辑,那么三峡大坝、葛洲坝大坝岂不早就已经腰斩了长江所有珍稀鱼类的生路吗? 

    话又说回来,如果保护区外建水坝也要“腰斩”,我们划定保护区还有什么用呢?难道只有立法规定所有的河流上都不能建水坝,才能不腰斩珍稀鱼类的生命吗?然而,至今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这样做,可是谁也没有发现哪个水坝能有这么大的本事,“腰斩”了所有珍惜鱼类的生路?看来赵记者和中国伪环保组织如果不是天才的幻想家、发明家,一定就是天才的造谣专家。要不然,他们当年怎么能用怒江最后一条生态江的谎言,欺骗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所有人呢?今天他们又在如法炮制的来对付长江了。(这位赵记者就是当年的造谣文章“为子孙后代保留一条生态江”的执笔人)

  保护区也有假冒伪劣 
  
     赵文说“据初步调查统计,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内共栖息有鱼类189种,其中珍稀、特有鱼类40多种,占整个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30%以上。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3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云南鲴、中臀拟鲿、长薄鳅、岩原鲤等9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我们对赵文的这种说法,应该特别加以补充说明。这个数据几乎可能是根据人类有史以来的历史纪录。恐怕早已经不是我们今天的长江上游的真实情况了。 

    这里我们不妨向大家讲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按照赵文所叙述的“国务院在2000年4月批准建立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 范围为长江的合江至雷波间的金沙江和长江干流江段,主要保护白鲟、达氏鲟、胭脂鱼40多种等珍稀鱼类。”。但是,在我们建设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的时候,有关人士高度怀疑保护区内主要所保护的“白鲟、达氏鲟、胭脂鱼”三种鱼的真实存在,曾经悬赏50万号召当地渔民打捞到其中任意一种。然而,几年下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打捞上来过一条。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肯定地说保护区要保护的这些珍稀鱼类品种,其实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对比去年某地区林业部门华南虎造假事件,我们也不能排除某些鱼类保护区的建立,可能具有某些部门的利益驱动。自然保护区也会有假冒伪劣。  
  
  到底还有多少种珍稀鱼类? 
  
    据悉,某有关单位通过小南海电站生态保护研究项目对目前该河段长期现场勘查的结果显示,在该地区目前仅仅发现有18种鱼类现存。该地区实际的鱼类的种数,也许会比这多一些,但是,要说还有40种珍稀鱼类肯定是夸大其词的。起码白鲟、达氏鲟、胭脂鱼这三种当初建立保护区时名义上要保护的鱼类,基本上可以说都已经不存在了。 
  
    当然,即使这三种鱼已经不存在了,也还是有必要建立鱼类保护区。一方面,因为我们确实还有其它种类的鱼类资源需要保护。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建设水电站之前,三种鱼就已经消失,也说明保护区的保护必须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仅仅限制水电站的建设仍然是不能起到保护作用的。不过,我们在还没有建设水电站之前,不要说珍稀濒危的鱼类,就是包括普通的常见的鱼类,到底还有多少种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先搞清楚。不要鱼目混珠的故弄玄虚。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只能用来煽动反对水坝建设的情绪,并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鱼类资源。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发展已经证明,对鱼类资源伤害最大的是水污染和过度捕捞。而水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不仅是有限的、可以控制的,而且还可以成为保护珍稀鱼类资源的手段和契机。 
  
  为何记者与专家们的看法不一? 
  
    由于一些专门反水坝的组织坚持认为,保护区的建立就是要限制水电站的建设。因此,赵文对“农业部于2009年2月中旬组织专家对重庆市政府提交的《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建设项目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及其减免对策专题研究报告》进行了论证。”所得出来的结论很不满意。赵记者说“尽管如此,专家组对于“国家级保护区内建坝”这一核心问题,仍做出了令人费解的结论: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规,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赵记者之所以费解专家组的结论,是因为赵记者与鱼类专家们对水坝的理解存在着重大的分歧。赵记者和一些反水坝组织坚持认为水坝建设将会截断河流,而专家们则认为水坝的建设只会影响河流的单向连同性,而不可能截断河流。因此,水坝对鱼类的影响主要是洄游性鱼类。而且,水坝对河流的的这种影响,在自然界中也是司空见惯的。例如,我国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就是由于地震造成的一些天然水坝(堰塞坝),阻挡了河流原来的流动方式,形成了一系列的堰塞湖。这些堰塞坝和人造水坝的作用完全一样,然而,多年以后河流中的鱼类种群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形成了今天的“九寨沟”。说到水坝对河流单向连通性的影响,北美著名的尼加拉瓜大瀑布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几千年来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存在,从来并没有发生过“腰斩所有种珍稀鱼类生路”的现象。不仅如此,我们的鱼类专家们也都知道人类建造的水坝,对河流的实际影响要比天然“水坝”小得多。因为我们会采取建造鱼梯、鱼道以及各种辅助的鱼类过坝措施,减少甚至克服水坝对河流单向连通性的影响。 
  
    事实上科学的水坝建设,往往非但不是截断河流,而且还打通黄金水道的良策。即使对于洄游性鱼类的影响,也不一定就是负面的。例如,我国长江上的濒危物种中华鲟的数量,非但没有由于三峡和葛洲坝的建设而减少,反而比当年大幅度的增加了。除了我们采取一系列科学的补救增值放流措施之外,中华鲟种群自己也在长江的下游,建立了新的繁殖场。 
  
  水电站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发电 
  
    赵文中还引用了一些反水坝专家其它的说法。例如,有人说“它的下面已经有三峡水电站,上游在建的有两座:溪洛渡、向家坝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1386万千瓦和640万千瓦;拟建的有两座:白鹤滩和乌东德。‘这些世界级的水电站都离重庆市很近,而且都是三峡公司的,重庆市的用电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与三峡公司协商解决。’”。 
  
    这是一种“重庆不需要电就不应该建设小南海”的误导宣传。其实,小南海电站的作用决不仅仅在于能获得多少电力,而是我国整个长江梯级开发、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长江的航运为例,没有小南海就不能保证长江的黄金水道的畅通。众所周知,今年上半年就曾因为长江上游的来水偏枯,很多船舶经常被搁浅在宜宾至重庆的河段。而我国三峡水库建成之后,万吨级船队已经能够直接开到重庆。下一步我们能不能把长江的黄金水道延展到上游,小南海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就是解决长江航运难题的的关键措施。 

    除此之外,紧靠重庆市区的小南海水电站,还将会对重庆市的防洪和供水发挥巨大水资源调节作用,从根本上保障重庆市的生态环境。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在一些电力能源并不算缺乏的地区,人们有时还是要建设水电站,以至于今天我们全世界所有的大江大河,都无一例外建有水电站的根本原因。
   
  
  附件一:《“腰斩”40种珍稀鱼类生路 小南海水电站非建不可?》 

  人民网记者  赵永新 

  2009年07月07日07:59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示意图。大自然保护协会长江项目负责人郭乔羽\供图    
   
    就在人们为国家环保部叫停金沙江上游未批先建的两座水电站(华电鲁地拉、华能龙开口)而拍手称快之时,位于金沙江下游、正在谋求“突破”的小南海水电站却令众多专家忧心如焚——该水电站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如果一旦上马,不仅将迫使该保护区再次“调整”,而且,据中科院水生所等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分析,新水电站还将切断40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命通道”。更令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经济效益不明显、环境影响甚大的小南海水电站为什么“非建不可”?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前已 “掐头”,如今又“去尾” 

  说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保护长江鱼类工作了50多年的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长江上游共约有120种珍稀、特有鱼类,是我国鱼类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江段,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见。“这些珍稀、特有鱼类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在全国渔业资源受到普遍破坏、生物基因技术日显 重要的今天,尤其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经济价值,一旦灭绝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据介绍,为减少三峡建坝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影响,在曹文宣等一批专家的强烈呼吁下,国务院在2000年4月批准建立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 范围为长江的合江至雷波间的金沙江和长江干流江段,主要保护白鲟、达氏鲟、胭脂鱼40多种等珍稀鱼类。
 
  2005年,为给处在保护区内的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让路,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环保总局对该保护区进行调整,将其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之后,保护区位置下移,干流江段由原来的443.41公里缩减为353.16公里,导致90%的白鲟(天然)产卵场、50%的达氏鲟(天然)产卵场被淹没,让鱼类专家扼腕叹息。为确保该保护区免遭再次蚕食,原国家环保总局明确指出:“调整方案按国务院的审批意见执行。在规划修编与建设中应明确调整后的保护区内不得再进行水利水电开发活动。” 

  可是没过几年,小南海水电站又开始积极运作。
 
  论证中的小南海电站位于三峡之上、向家坝之下,位于保护区缓冲区下方2.5公里处的实验区内,设计坝顶高程为海拔203米,装机容量176.4万千瓦,静态总投资239亿元。 

  重庆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9年的主要任务包括: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主动对接国家投资计划,利用好部市合作机制,争取更大份额的中央投资。……突破小南海水电工程、炼化一体等战略项目前期工作。从当地相关报道(编者注: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网站)中可以了解到,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有可能是“十一五”期间重庆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电力将主要供应重庆市内用电。 

  而小南海水电工程要“突破”的一大“障碍”,是该水电站处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专家认为,该电站建成后,不仅会把这个保护区截为两段,而且将在其上游形成40多公里的回水区,原来的流水环境将变成近乎静止的大型水库,淹没保护区的缓冲区乃至核心区,给在其中繁殖、栖息的鱼类造成难以预料的不利影响。 

  为此,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2008]210号的要求,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部领导关于助推小南海水电站建设前期工作的指示精神” ,农业部于2009年2月中旬组织专家对重庆市政府提交的《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建设项目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及其减免对策专题研究报告》进行了论证。 

  此次论证会上,专家组指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缓解三峡和金沙江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资源影响的补救措施,对长江鱼类物种资源和渔业资源保护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指出,小南海江段是保护区珍稀特有鱼类重要的栖息地和生态通道,近年来每年有约150亿尾(粒)鱼类的苗(卵)通过该水域;而小南海水电站的修建将会对水生生物资源以及保护区的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尽管如此,专家组对于“国家级保护区内建坝”这一核心问题,仍做出了令人费解的结论: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规,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其潜台词就是:再次“调整”保护区范围。这就意味着,保护区在2005年被“掐头”之后,又要被“去尾”。 
  据一位专家透露,这其实是一个令他们“非常矛盾、十分为难”的结论:如果不调整,在几度鲸吞蚕食之下,保护区的功能几乎无法维持;如果要调整,放眼长江上游,干流、支流几乎都规划了密集的梯级水坝,又该如何调整? 

  面对被电站规划和建设撕扯得支离破碎的鱼类栖息地,相关专家绞尽脑汁,力图在每一个水坝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做出补救措施。但这一个个看起来头头是道的补救方案,是否真的能挽救被推向绝境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呢? 

  “腰斩”珍惜鱼类生命通道 “补救”措施尚存疑问 

  据初步调查统计,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内共栖息有鱼类189种,其中珍稀、特有鱼类40多种,占整个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30%以上。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3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云南鲴、中臀拟鲿、长薄鳅、岩原鲤等9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
 
  “从向家坝到三峡水库库尾300多公里的保护区干流江段,以及赤水河与岷江下游段等支流,是40多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最主要和最后的庇护所,而小南海江段是它们完成其生命历程的必要生态通道。” 曹文宣院士指出,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等属于大型鱼类,它们的幼鱼可以在三峡水库内生长,但长大后要到自然保护区的流水中繁殖。圆口铜鱼、长薄鳅等产漂流性卵的鱼类,其鱼卵需要在河流中长距离漂流,才能完成孵化。在上游自然保护区内繁殖的鱼卵和仔鱼,都通过小南海江段被流水带入三峡水库,待成长至稚鱼或亚成鱼后,又需要经过小南海江段返回自然保护区的流水环境生活。“小南海大坝建成后将成为一道巨大的屏障,阻断洄游性鱼类向上游或下游迁移的通道。” 

  重庆市政府提交的《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建设项目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及其减免对策专题研究报告》提出,为减少小南海水电站对鱼类的影响,可以采取“建设仿生态通道、人工增殖放流”等补救措施。 

  对此,曹文宣指出,只有具备一定的流水环境和足够长的河道距离,才能保护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在鱼类洄游通道切断、产卵场破坏、栖息地破碎、流水生境改变、人工繁殖难关没有攻克的情况下,所谓“建设仿生态通道、人工增殖放流”等补救措施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还需要实践检验。 

  他举例说,上世纪60年代末修建的七里垄鱼道,建成后从未有鱼、虾、蟹通过;1979年建成的洋塘鱼道,当时被评价为最成功的鱼道,但在取得实际数据后,从1984年起就废弃不用了。 

  小南海单位装机投资近3倍于三峡 合理性值得斟酌 

  此外,上马小南海水电站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受到专家们的普遍质疑。据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长江保护项目负责人郭乔羽博士介绍,小南海的装机容量提高之后,也只有176.4万千瓦,分别为三峡的7.88 %、溪洛渡的12.73 %、向家坝的27.56 %;单位装机 投资则高达13553元/千瓦,而三峡、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站的单位装机投资分别为4950、3538元/千瓦和5749元/千瓦,均不超过6000元/千瓦。
 
  不仅如此。据曹文宣院士介绍,小南海上马后,不但要移民2.7万人,而且将淹没7万亩土地。“7万亩土地,对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本来就异常紧张的重庆市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 

  “上马小南海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区局原局长翁立达介绍说,它的下面已经有三峡水电站,上游在建的有两座:溪洛渡、向家坝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1386万千瓦和640万千瓦;拟建的有两座:白鹤滩和乌东德。“这些世界级的水电站都离重庆市很近,而且都是三峡公司的,重庆市的用电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与三峡公司协商解决。”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三峡上马之后,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的确受到很大限制,三峡公司应该对重庆给予足够的生态补偿。三峡的收益如此之好,而重庆又这么困难,三峡公司应该对他加大补偿。”马军指出,“但补偿不能在建立在进一步侵害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珍稀、特有物种不应该成为双方利益博弈的牺牲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