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湖南农村水电发展综述
2013/12/3 15:27:09    新闻来源:湖南
   水能资源在可再生能源中占据重要地位,湖南是一个水能资源大省,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河流众多,全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条,加之湖南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年降水量达1200~1700毫米,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57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323万千瓦。截至2012年底,湖南省共建成水电站4347处,装机容量1257.96万千瓦。其中,大型水电站5处,装机容量377.27万千瓦;中型水电站29处,装机容量323.47万千瓦;小型水电站4313处,装机容量557.22万千瓦。

  在认真做好农村水电项目实施的同时,湖南省还积极探索有效的水能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湖南省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湖南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对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能资源、实现水能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合理有序开发水能资源,不仅有助于促进我省电源结构调整、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重要的也是解决我省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长期无电、缺电问题的重要途径。水利水电工程不仅能为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廉价电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生活、生产用电需求,而且能够带动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持续推进湖南省水电发展,是大力实施民生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农村水电工作,是一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致富工程",并将有助于点亮"美丽中国"的生动画卷。

  建立水能资源管理体系

  立足湖南实际,率先出台地方法规。湖南省2007年在全国率先出台《湖南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开创了全国水能资源管理立法的先河。

  立足统一监管,全面理顺管理体制。湖南省政府依照《湖南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规定,将水能资源管理职能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并通过省编委明确了省水利厅在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等方面的政府职能,从根本上理顺了水能资源管理体制。

  立足长远发展,完善水能开发规划。湖南省水利厅编制完成了《湖南省农村水力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湖南省农村水力资源"十一五"和2020年开发规划报告》,还编制完成了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和增效扩容等项目的"十二五"建设规划。

  健全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夯实安全监管基础,全面整顿违规水电站,毫不手软。湖南省水利厅联合省发改、经信委、工商、安监和长沙电监办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制定有关政策和处罚措施,开展联合督查,对拒不整改、拖延整改或不按期整改到位的违规水电站,采取腾空库容、不办理发电许可证、取消其上网资格、暂停工商年检手续等措施进行处理,效果非常明显,确保了所有违规电站全面清理整顿到位,有效夯实了农村水电安全监管基础。

  落实"双主体"责任,强化日常安全监管,毫不松懈。严格小水电站日常安全生产监管,逐站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双"主体"责任。建立农村水电防汛"三个一"责任制台账,落实每座农村水电站一名防汛行政责任人和一名技术负责人,制定一套防汛预案,将防汛责任制纳入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安全监管全覆盖,保障公共安全。

  创建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安全监管制度,毫不含糊。怀化市和郴州市率先出台农村水电安全生产年检办法,将全市农村水电安全生产管理纳入长效监管体系中。今年,水利部出台了《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实施办法》,进一步落实了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全省各地将积极借鉴怀化、郴州经验,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工作全面展开。

  农村水电电气化水平持续提高

  只有不断加强农村电源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村民的用电需求;只有不断加强农村水电电网改造,增强输电网络体魄,才能可靠提高农村居民用电水平,解决用电"卡脖子"等诸多问题,让村民能够用上优质的电能。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正式启动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以来,湖南省共完成初级电气化县建设44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45个,极大促进了我省农村水电蓬勃发展。

  在电气化县建设过程中,各地以农村水电开发为依托,鼓励当地农民入股电站,参与电站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形成了一种促进和保障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例如,炎陵县电气化项目西坑电站所在地的农民,就以电站需征收的土地费和青苗补偿费作为原始股金投入电站,股金年分红利率达到20%,当地农民因此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十二五"期间,在水利部关心支持下,湖南省共有33个县被列为"十二五"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范围县。2011年-2013年,湖南全省累计新增装机13.5万千瓦,完成项 目总投资8076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970万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省将继续开拓创新、拓展思路、积极探索,通过电气化县建设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民生产生活电力保障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加速推进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目的是让农民用电做饭、取暖,替代传统砍树烧柴、烧煤,以此保护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并带动中小河流治理开发和山区水利建设,最终形成"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电护林"的良性循环。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是除沼气外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的又一项战略措施。2006年,我省开展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扩大试点工作,先期在凤凰、汝城、道县、安化、桃源、新晃、永顺等县启动7个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使家用电炊具逐渐在偏远山区得到普及,也让部分农村群众告别了上山砍柴的日子,保护了自然植被。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我省全面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截至2012年,全省共实施小水电代燃料项目43个,总投资7.33亿元,建设代燃料装机容量11.34万千瓦,惠及321个村,代燃料户97220户、337401人,保护森林植被面积210万亩。"用电比烧柴清洁、卫生,还省了砍柴的工夫,保护了山林。"新晃侗族自治县黄雷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受益农户、该县黄雷乡转水村村民李茂友高兴地说。

  目前,已有17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完成建设任务,项目区已累计实现代燃料供电9974万千瓦时。根据规划,我省还将在58个县(市、区)实施105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解决15万农户、50万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保护森林面积212万亩,保护退耕还林面积85万亩,将保障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7%以上、森林蓄积量4.74亿立方米这一绿色环境指标的实现。

  增效扩容增添农村水电新活力

  2011年全国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在我省的试点实施,给了湖南省众多国有老旧电站更新改造走出困境的机会,使得湖南省水能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由于承担公益性任务较多、上网电价偏低等原因,早期建设的农村水电站无力依靠自身积累进行改造升级,设备设施老化,能效逐年衰减,不仅大量浪费水能资源,影响河流生态环境,还带来不少安全隐患。2011年,中央财政决定,支持1995年之前建成、装机5万千瓦以下的老旧农村水电站实施增效扩容改造,并按改造后装机容量给予定额补助。我省酒埠江水电站、荣桓水电站等23个老旧电站率先开展增效扩容改造试点,省里还将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列为全省"芙蓉杯"水利建设竞赛考核重要指标。

  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是对电站机组设备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实现增加机组容量、改善性能、提高效率和安全可靠性的目的。这项工程不是简单的设备更换,而是根据现实需求和条件,通过再设计、再研讨来优化工程,最终达到充分发挥水能资源效率、消除 安全隐患、提高发电效益、保护生态和惠及当地群众等目的。

  2012年底,湖南省全部完成了项目试点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3.07亿元,改造后总装机容量提高了20%,年发电量提高了38%,每年可增加发电收入3800万元左右,增效扩容改造效果十分明显。今年7月,在财政部和水利部召开的全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暨全面推进会议上,副省长张硕辅出席会议并代表湖南发言。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全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作正式全面启动。国家计划用3年时间,对全国1995年以前投产的、单站装机5万千瓦及以下的水电站进行改造。其中,湖南省纳入全国2013年-2015年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实施方案的电站共670座,涉及全省14个市(州)的88个县(市、区),改造装机容量163.24万千瓦,总投资50亿元,全省投资规模约占全国总规模的1/5,位列全国首位。

  据对湖南省内部分水电项目进行实地走访发现,近些年随着农村水电项目的推进,多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级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社会福利事业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有力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让村民得到更多具体的实惠。增效扩容后的水电站厂房,干净整洁、管理规范、自动化程度高。"碧水、青山、蓝天",反映了生态绿化在水电项目中的地位。

  蓬勃发展的农村水电,不仅"点亮湖南",而且"点亮非洲"。由国家商务部、国家水利部和联合国工发组织及国际小水电中心共同实施的"点亮非洲"项目,在10个非洲国家边远农村建设100个村级水电站,为非洲农村提供电力,同时为我国企业大规模参与非洲水电开发和经济合作打下基础。赞比亚西瓦安都水电站建设项目,是我国实施"点亮非洲"援助工程的第一个小水电站项目。2010年4月开始,汝城县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派出22名技术人员,通过两年多时间援建,圆满完成土建与金属结构制作安装任务,工程质量、进度得到联合国工发组织、国家水利部及业主方赞比亚国家电力公司的一致肯定,被评为"国际援建项目优秀奖"。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