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多因素致产能过剩 部分发电设备产能可满足全球
2014/3/29 9:03:37    新闻来源:北京商报
  光伏产能基本可以满足全球市场、风电产能超需求近一倍、核电设备产能利用率仅仅七成……在近年来一系列政策、外贸因素影响下,作为新兴产业的发电设备制造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而且超过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呈现出绝对过剩现象。
  政策、贸易多重因素导致产能过剩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表示,我国有一些行业已经出现了绝对性的过剩,就是随着我们工业化的完成,有些产能可能到我们最终完成工业化也难以消化,如发电设备目前形成的产能,怎么发展也消化不了这些产能。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火电设备产能、水电设备产能、核电设备产能利用率在70%-75%,光伏设备产能利用率只有不到60%,风电设备产能的利用率不到70%,变压器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三大电站锅炉厂的产能总共有9000万千瓦,但实际的产量只有500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仅为55.56%。
  卓创分析师王晓坤认为,目前电力设备过剩,尤其是光伏、风电设备等过剩与政策支持有密切关系,近年来为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政府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把光伏、风电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各种扶植政策,造成各地纷纷上马项目,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目前火电设备也面临过剩,出于节能减排、治理污染考虑,政府对火电支持力度明显减小,新增装机明显减少,导致设备供大于求。
  "光伏、风电等发电设备过剩也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系,光伏、风电与传统发电相比具有不稳定、位置偏僻等问题,一个电厂的投入要先解决好补贴、并网问题,设备的投入要受其他条件影响,往往会出现设备生产出来,但是配套跟不上,没法投入的情况。此外,我国光伏之前90%出口,在欧美对我国发起双反调查后,出口量锐减,只能返内销,而国内需求又不够,就导致过剩严重。"中宇资讯分析师关大利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除了政策支持、双反调查等因素,近年来用电量需求增速放缓也是导致设备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用电量增长也动力不足,在整体市场不景气的条件下,需求减弱,而产能并没有明显减少,导致过剩情况严重。
  部分发电设备产能可满足全球
  来自彭博社的新能源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晶硅组件产能共60.3GW(1GW=1百万千瓦),其中来自中国的产能就高达40GW。也就是说,全球2/3的光伏产能在中国。而当年,全球光伏的装机容量也就是30.5GW。
  "2012年我国光伏产能就已经超过40GW,而当年全球光伏装机市场也就30GW左右,这意味着我国的光伏产能都可以满足全球市场,处于绝对过剩状态。"王晓坤说。
  一位光伏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国光伏发电设备产量虽然相比前几年增长已经明显放缓,但是仍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仍是处于比较过剩的状况,随着国内光伏市场不断扩大,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未来过剩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好转。
  除了光伏外,风电也面临类似的情况。据统计,2011年我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已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而2011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约为1700万千瓦,较2010年下降6.85%;2012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约为1400万千瓦。国内风电整机行业产能超过了实际需求量的一倍。
  产能过剩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过剩的产能市场无法消化,也严重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种衍民此前表示,"产能过剩导致行业毛利率显著下滑、行业质量事故频发、小型厂家以次充好、国内厂家竞争力下降等问题,产能超过市场需求一倍以上的恶果导致市场无序竞争愈演愈烈"。
  以发电设备为例,产品的价格一路走跌,与2008年相比百万机组用锅炉的价格降低了3.4亿元左右,百万机组用电站汽轮机价格降低了1.2亿元左右,百万机组用发电机的价格降低了2000万元左右。
  2013年,整机制造龙头金风科技净利润4亿元,但风电制造板块的资产净利润率仅有1%稍多。在金风科技众多子公司中,主营风电场的金风天润利润率为15%,是装备制造板块利润率的10倍。业内认为,金风科技的多元化投资平抑了总利润波动。
  对于如何缓解目前发电设备行业的绝对过剩状态,林伯强表示,一方面,做大国内市场,通过市场来消化产能,目前治理雾霾、节能减排,政府都把光伏、风电作为重要手段,光伏、风电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日益壮大的市场是解决光伏、风电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快企业"走出去",与光伏、风电可以做大本土市场相比,由于治理污染、压减燃煤,政府已经不太支持上马火电,我国火电设备在国际上性价比较高,应该加快"走出去",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