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2014年能源电力五大热点大盘点
2014/4/2 15:15:17    新闻来源:电力系统设备

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两会期间,"特高压"、"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发电"、"核电出口"等关键词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

实际上,自从"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愿景之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速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已经成为我国应对环境污染、"雾霾锁城"的有效举措。

未来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目标已经赫然纸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宣读任期内首份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4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要减少2%。

如何完成以上目标,同时,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两会期间,来自电力行业的两会代表和委员纷纷献计献策,本刊以专题报道的形式,提取其中的热点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热点一 电力管理需出重拳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电力行业的发展一直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面对目前电力规划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新能源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所造成的诸多弊端,两会代表、委员们建议加强对电力规划的管理,同时,全面系统进行资源普查。

加强电力规划管理?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表示,电力规划是电力工业发展建设的重要指导和依据,是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她认为,目前电力规划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重大事项研究和规划编制、审定、发布、滚动修订程序尚未走上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的管理轨道;第二,规划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缺乏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第三,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对此,她建议:首先,出台"电力(能源)规划管理办法",对规划的深度、高度和可操作性作出明确的规定,提升规划的质量,保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约束力;其次,成立独立的电力(能源)规划研究院,对现有各企业科研机构中有关电力(能源)战略、规划和系统研究的力量进行整合,或以一个或几个科研机构为基础整合成立独立的电力(能源)规划研究院;第三,做好人才保障,建立科学合理长效的人才保障机制,使相关专业高级人才长期稳定地从事战略规划研究工作;第四,做好经费保障,保障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必要的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全面系统进行资源普查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政策,推出一系列措施支持和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总经理钟俊表示,这些措施包括积极消纳云南清洁水电,优化购电结构,严格执行国家新能源发电电量的收购政策。

在积极支持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同时,钟俊也发现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我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存在过度集中开发、无序开发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他建议对新能源资源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电价承受能力、市场消纳能力,研究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并纳入国家能源规划,引导新能源和电网协调发展。组织开展区域性能源规划,促进电源有序开发,避免局部地区和时段发电产能过剩,促进东部与西部、电网与电源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发展。

钟俊指出,目前,国家要求在核电、大型水电等电源项目获得核准后才能启动配套送出工程的核准程序。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由于建设工期相对较短,而电网送出工程涉及面广,特别是近年来征地协调难度很大,导致电网送出工程建设进度往往滞后于电源建设进度。

对此,钟俊建议统筹协调电源与电网建设进度,同步核准电源项目和配套电网工程项目,并在电网工程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保障配套电网工程和电源项目同步投产。

热点二 多方助力风电健康发展

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下,风电行业迎来回暖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国家不仅提出了2014年有序发展风电并实现新增装机1800万kW的目标,同时,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十二五"第四批风电拟核准计划也远超出此前的业内预期,达到27.6?GW。

虽然回暖的迹象明显,但风电行业内部存在的"三角债"现象、如何吸引各种投资主体积极参与风电开发等问题同样引起了两会代表和委员的极大关注。在他们看来,解决这些问题是风电行业能否实现上述目标,并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

尽快落实新能源补贴款项

全国人大代表、东汽风电事业部副主任工程师赵萍表示,目前风电设备行业存在严重的设备款拖欠现象。

一直以来,风电行业普遍采用"1441"的付款方式,即合同签订时风电项目业主支付10%的总设备款给风电设备制造商,生产启动和设备交付时再分别支付货款的40%、最后再支付10%的质量保证金。

她指出,由于风电合同生效与交货期较短,业主支付10%的合同签订金以后,大部分资金需要风电设备制造商垫资,这给风电设备制造商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更有甚者,业主在确认收货以后还以各种理由拖欠货款,使得风电设备制造商资金收不回来,不得不拖欠风电零部件设备供应商的货款,造成了行业的"三角债"的情况。

为此她建议,首先,国家应尽快落实新能源补贴款项;其次,要严把项目审批关,把是否具备项目融资能力作为项目建设审批的条件之一;第三,国家能源局对不及时提供设备款的业主应该定期公布,把其作为项目审批中的诚信依据;最后,要成立专门机构清理风电行业的拖欠款,以保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鼓励各种投资主体积极参与风电开发

近年来,随着风电装机规模连年走低,资本市场对风电产业的投资积极性不断下降。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明阳风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传卫表示,随着风电产业的利润水平连续下降,投资回报率低于社会投资平均水平,风电开发商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这也是风电投资热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在他看来,导致风电行业回报率低下、风电开放商投资积极性受挫的原因来自三方面:一是"弃风"限电,加上补贴不到位导致开发商的利润率下滑;二是风电开发难度加大,成本攀升挤压风电开发商的利润空间;三是由于风电下游市场的利润率下滑,金融机构将风电列入高风险行业,取消贷款利率优惠,实行基准利率或利率上浮,造成风电开发的融资成本大幅上升。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张传卫建议,首先要在2017年之前保持现有电价政策,以稳定市场环境和投资信心;其次,要解决弃风限电和补贴拖欠的问题;第三是要建立完善的风电行业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成立国家级的风电开发担保公司,完善产业贷款担保模式;并推动租赁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参与风电开发,分散和化解风电项目的投资风险。

热点三 智能电网

加快智能电网发展也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代表们认为,面对我国能源发展的严峻挑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必须要发展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当前,以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我国智能电网被赋予的神圣使命。

发展特高压电网?破解雾霾困局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看来,目前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四大问题:一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较长时期内我国都面临着较大的能源供应压力。二是我国能源资源与生产力分布不均衡,全国70%以上的煤炭、水电、风能、太阳能资源都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区,距离东中部负荷中心,一般都在800~4000?km,依靠传统电网,难以大规模开发。三是能源效率整体偏低,我国能源在开发环节,集约化程度偏低;在传输环节,过度依赖输煤,往往通过消耗高品质能源来输送低品质能源;在使用环节,大量煤炭仍然直接燃烧,整体能效偏低。四是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能源发展长期追求就地平衡,带来土壤、水质、大气污染等突出问题。

刘振亚强调,发展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能够有效解决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实现能源安全、清洁、环保、友好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快智能电网的发展,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战略引领,从国家层面制定智能电网发展战略,把智能电网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导产业,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优先发展;二是科学规划,抓紧制定国家级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统筹智能电网与能源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和谐发展;三是重点要加快建设特高压骨干网架,更好地服务和支撑新能源开发、并网与消纳,从根本上破解我国面临的能源难题和雾霾困局;四是自主创新,整合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集中力量攻克新能源发电、大规模储能、多网融合、智能装备关键技术;五是加快走出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加快技术与装备出口,振兴民族工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为我国智能电网的技术、产品参与全球竞争打好基础。

加快特高压入渝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总经理孟庆强呼吁,加快建设"电力高速路"——1000?kV四川雅安—重庆—武汉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以及新疆哈密北—重庆±800?kV直流特高压工程,以解决重庆目前面临的电力缺口、大气污染等难题。

据孟庆强介绍,考虑机组检修、备用容量、川渝输电通道受限等因素,初步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重庆市将分别存在200万kW和300万kW左右的电力缺口。若再考虑宏观政策、环保控制、电源建设、来水情况、煤价波动等不确定因素,重庆电力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加快特高压入渝,是扭转重庆长期缺电局面的必然选择。

由于重庆地处盆地边缘,空气湿度较大、流动性差,不利于污染物自然净化,易形成雾霾天气,对此,孟庆强表示,特高压入渝还可有效缓解重庆日益加剧的环保压力。

孟庆强指出,特高压输电技术在跨区送电、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具有优势,重庆迫切需要在推动市内电源建设的同时,加快特高压入渝步伐。

他指出,2015年四川水电装机将达7339万kW,丰水期电力富余容量超过3200万kW。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建设的雅安—重庆—武汉1000?kV交流特高压工程,建成后川渝断面输电能力将提高到1200万kW。此外,远期规划的新疆哈密北—重庆±800?kV直流特高压工程,可使新疆火电送渝能力达到800万kW。以上两项工程建成后,若考虑通过新增特高压交直流受电400亿kW,预计每年可替代标煤1760万t,减排二氧化碳3200万t、二氧化硫8万t、氮氧化物9.2万t。

 

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发展

针对2013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东中部地区雾霾天气频发、能源保障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的现实,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单业才认为,国家应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发展,以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单业才指出,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京津冀鲁、长三角等地区逐步提高接受区外来电比例,严控常规煤电建设,开发利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

提高区外来电比例,实施"电从远方来"战略,必须依靠输电容量大、输送距离长的特高压工程来实现;而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具有分散性、间歇性特征的新能源,必须依靠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电网来支撑。具有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等显著特点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正是契合了这些要求。作为能源互联网,与传统电网相比,它在资源配置的高效性、电源接入的适应性、供电服务的互动性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

为此,单业才建议,国家应加强特高压国家层面的规划和统筹,尽快核准淮南—南京—上海、锡盟—南京等重点特高压交流工程,同意锡盟—泰州等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展前期工作,为长三角等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同时,尽快制定和完善分布式电源并网、检测、运行等全过程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促进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并立足于江苏等地良好的智能电网产业基础,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创新作用,集中力量攻克新能源发电、大规模储能、多网融合、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提高我国智能电网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

热点四 核电有望迎来加速发展

在应对目前雾霾围城、环境污染的各项挑战中,核电被寄予厚望。用更多安全、清洁的核电替代煤电,突破雾霾困扰成为本届两会热议的主题,同时,在多位政协委员提案的力推下,核电"走出去"也成为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为此来自核电领域的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建策,在他们眼里,增强创新自信和严把核电工程应质量关是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关键所在。

加快核电"走出去"需要增强创新自信

我国核电经过30多年发展,成功研发了10万、30万、60万、100万kW的核电技术。拥有17台运行和28台在建核电机组。在建机组规模世界第一,其中包括第三代先进核电机组和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同时,作为世界上第8个核电技术出口国,我国迄今已出口了6台核电机组和5个研究反应堆。

针对核电"走出去"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中核新能源公司总经理钱天林认为,实现核电"走出去"战略,不仅是投资及参与国外的核电站建设,关键是要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的出口,带动国内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企业整体"走出去",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作出贡献,推动我国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转变。

在他看来,我国核电技术创新已经在国际市场上经受了考验,但墙里开花墙外结果,示范工程在国内市场迟迟落不了地,形成不了品牌效应,根本的原因是对我国多年来形成的核电技术的创新基础没有认同,缺乏创新自信。

为此他建议,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机遇稍纵即逝的形势,应该加快推动成果转化,给自主技术一个工程实践的机会。他表示,全球核能市场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只有相信并坚持自主创新,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核电大国走向核电强国。

用更多核电替代煤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表示,我国目前的核电发展规模太小,还不能在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应当继续大力推动我国核电规模化发展,用更多安全、清洁的核电替代煤电,突破严重雾霾困扰。

贺禹指出,我国目前在运和在建核电规模总计4875万kW,要实现2020年在运5800万kW、在建3000万kW的规划目标,今明两年就要新开工建设10台机组;另外,"十三五"期间还需要平均每年开工建设6台机组。即使如此,到2020年核电在电力总装机中的占比也不足3%。

他认为,要满足巨大的电力需求,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不可持续,需要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核电对环保减排有较大正面贡献,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站相比,4000万kW的核电站运行一年,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约1亿t。

核电工程应严把质量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王寿君建议,应加强核电工程建造过程和设备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培养高、精、尖的专业队伍,防止"谷贱伤农"。

他认为,核电是一种特殊产品,绝对不能在质量上出问题,否则将对全世界核电产业造成不良影响。但如果单纯以标价为基础进行市场竞争,就容易造成一些产品质量不过关,容易"谷贱伤农"。

他强调,核电行业必须有高、精、尖的专业队伍,以安全、质量为第一己任,而不是相互竞争最低价。"中国的核电发展是长久的计划,因为现在装机容量非常低,仅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2020年要达到4%的规划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旦出现问题就前功尽弃。所以一定要确保核电建造安全,消除人们的心理障碍。"

 

热点五 光伏回暖值得期待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能光伏再次成为本届两会期间新能源产业讨论焦点之一,来自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两会代表、委员表示,我国应加快启动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发展与应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实际上,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国内光伏应用规模的继续扩大,在此轮激励政策的支持下,新一轮光伏电站投资热潮也正在悄然兴起。有理由相信,光伏行业在外界期盼中,将再次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强化完善分布式发电补贴与金融配套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针对太阳能光伏行业,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出台了很好的扶持政策,但由于各省均未出台具体备案办法,所以市县级管理部门在遇到分布式光伏项目申报、备案、并网时,各地的理解和把握就出现较大偏差,项目就难以继续推进。甚至有些地方以电网企业没有下文为由,对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不予备案。在电网接入方面,电网企业将权力下放,但其地市级公司技术、经验和管理能力不足,极大地拉长了并网周期。

对此,他指出,由于各地缺乏统一规范的备案与申报流程,有些地方电网公司要求发改委先出具备案文件,而发改委要求电网公司先出具接入方案,二者相互扯皮推诿,使用户在分布式发电并网及补贴申报中无所适从。

他建议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中应充分考虑地面、水面、屋顶等不同的建设环境,对农业、渔业等复杂环境下电站建设新增或完善补贴政策。通过政策细化和落地,切实推动电网公司及各参与主体增强发展积极性,自觉加大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度。

此外,在光伏发电融资方面,刘汉元提出三点建议:针对重点优势企业出台特殊金融支撑政策、以创新金融方式扩大光伏市场融资渠道、以国开行为承接主体积极落实金融配套政策。

将分布式光伏发电纳入城市规划与建设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其2014年两会提案中指出,2013年以来,京津冀等城市持续加重的雾霾天气,一再引发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为治理雾霾提供了破解路径,但是也面临以下几个现实难题。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建议将分布式光伏发电纳入城市规划与建设。建议在建筑设计阶段就使其满足光伏应用的具体要求,如雪载、风压等,通过技术设计增加新建屋顶面积,缓解屋顶资源紧张现状。

其次,建议做好家庭用户减负与监管机制的结合。针对家庭用户所反映的一次性投入成本过高的情况,在现有国家按电量补贴的方法基础上(标准为0.42元/kW˙h),配套初装费用补贴(包括设备补贴和工程补贴),可按装机容量不同采用阶梯补贴方式,鼓励家庭高效率使用屋顶资源。在减轻家庭用户负担的同时,便捷高效地解决家庭用户补贴的申报和拨付等工作,缩短成本回收期,提高申请积极性。

最后,建议地方政府加强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地方政府统筹力度,包括在政策落地、项目管理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工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将薄膜太阳能纳入"十三五"重大专项

全国政协委员、汉能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建议,应从国家战略层面做出规划与部署,把薄膜太阳能先进技术研发和高端装备制造纳入"十三五"重大专项,通过以项目为依托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加速光伏重大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李河君指出,目前,我国多家光伏企业已经进入最具有工业化前景的CIGS(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通过全球技术并购、自主创新、引进设备或与国外设备企业合作等形式加快CIGS薄膜电池的产业化进程。由于薄膜电池未形成通用的技术和设备,技术更新换代时整套设备也要全部更换,从而导致薄膜电池这个需要不断创新的产业,工艺改进的成本非常高。

目前,国家对薄膜技术的科研扶持不够。来自光伏行业的专家表示,由于资金支持力度不足,造成部分薄膜太阳能技术的研发未能如期完成。对此,李河君建议,把先进薄膜技术确定为我国光伏产业的战略方向,集中资源、持续投入;力争突破薄膜太阳能生产线关键设备制造瓶颈,建成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规模化生产的薄膜电池生产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