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李永安:从三峡工程综合效益谈我国水电开发战略
2009/8/20 9:24:14    新闻来源:三峡工程报
  对居住在中国南方多雨地区的人们来说,洪水已经成为一个定期出现的心腹之患。

  以长江为例,仅上个世纪就发生过1931年、1935年、1954年、1998年四次严重的洪水灾害,每次洪灾都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其中,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时,国家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近三个月的抗洪抢险,全国各地调用130多亿元的抢险物资,高峰期有670万群众和数十万军队参加抗洪抢险,才避免了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目前正值“七下八上”全国防汛关键期。作为长江综合防洪体系中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被社会各界在今年的长江防洪中寄予厚望。这一已历经17年建设的重大工程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资深水利专家、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表示:“截至目前,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开始全面发挥。三峡工程首要的效益是防洪。除此之外,发电、航运、生态等其它益也开始显现。”

  从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入手,这位中国三峡总公司的掌门人对记者全面表述了他对我国水电开发战略的看法。

  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全面发挥

  记者: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能否请你介绍一下目前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情况?

  李永安:经过广大建设者17年的不懈努力,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工程首要的效益是防洪。在三峡工程建成前,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过低,是洪水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地区。据历史记载,自汉初至清末2000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三峡水库可控制长江100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可使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由修建三峡工程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发生千年一遇特大洪水,配合荆江分蓄洪工程,也可使长江中下游地区1500万人民、2300万亩耕地、城市和集镇免受毁灭性灾害。三峡工程防洪功能的发挥,还可以避免因洪水淹没和分洪带来的环境恶化、疾病流行等一系列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工程既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骨干工程,也是一项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生态工程。

  此外,3200亿电量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三峡水电站共安装了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2台5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250万千瓦,年最大发电能力1000亿千瓦时左右。截至2009年6月,三峡电站累计发电突破3200亿千瓦时,如果按照1:8的度电产值比计算,三峡电站电量所创造的产值约为25600亿元,其优质低价的电能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峡电站联网效益显著,在确保电网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峡电能主要送往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三峡电站投入发电后,将华中、华东、华南电网联成跨区的大电力系统,可取得地区之间的错峰效益、水电站群的补偿调节效益和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仅华中、华东两大电网联网,每年可取得300万千瓦至400万千瓦的错峰效益。三峡工程的建设,促进了全国电力联网和西电东送、南北互供输电大格局的形成。

  三峡船闸巨大的航运效益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三峡工程蓄水和船闸通航,使宜昌至重庆江段航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带动长江航运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船舶运输成本较三峡蓄水前降低三分之一以上,船舶运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万吨级船队可从上海直达重庆。三峡船闸安全运行6年间,三峡枢纽通过货运总量3.1亿吨,超过三峡工程蓄水前葛洲坝船闸投运后22年的总和。长江中上游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和贯通东西的航运大通道。三峡工程的兴建,还使宜昌成为我国东中西部物流中转中心,促进了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西南地区的经济和繁荣长江航运事业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而且,三峡工程还是一项优化资源环境的生态工程。随着三峡水库蓄水位的逐步抬高,三峡工程的生态调节作用开始显现。在枯水季节,当长江上游来水不能满足航运需求时,可以通过及时启动生态补水调度机制,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增加中下游通航水深,以满足中下游通航的要求,缓解长江中下游用水紧张的状况,改善长江中下游及河口枯水期水质,减轻长江口盐潮入侵。自水库2003年蓄水以来,共向下游补水110亿立方米,在缓解长江中下游的旱情,改善枯水期通航条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峡工程的节能减排等生态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

  记者:能源和环保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两个热门话题,人们对保护环境和开发清洁能源越来越重视。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和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也有些人认为水电开发会影响到生态环境。作为以大型清洁能源集团为发展战略的中国三峡总公司的掌门人,你对我国水电开发是怎样认识的?

  李永安:在不久前结束的G8+5峰会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上形成尖锐的对立。中国为了维护自己发展的权力,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流域开发、发展水电。以金沙江为例。金沙江的清洁能源作用大约相当于每年两亿吨煤炭。开发金沙江丰富的水电资源,就意味着每年将减少4亿多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节省我们宝贵的化石能源。

  三峡工程是一项多目标、多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等多方面效益。三峡水电站每年发电量与燃煤电站比较,可以减少5000万吨原煤,相当于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200万吨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防止酸雨危害和温室效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三峡工程的实践证明水电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际社会的选择

  记者:当前国际与国内水电开发现状是怎样的?

  李永安:目前,国际社会空前关注气候变暖,都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低碳或无碳能源。由于水能资源是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水电是技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水力发电获得的电量是不耗减总资源量的,因此,世界各国无不优先开发水能资源。据统计,世界上有24个国家依靠水力发电提供国内90%的电力;有55个国家水力发电占全国电力的50%以上。

  在我国,作为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水电资源,虽然储量丰富,但开发不够。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96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装机容量为5.42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装机容量为4.02亿千瓦。而我国目前的已开发容量仅为经济开发量的25%,开发程度很低,与美国的82%、法国的80%、加拿大的65%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加快了西南地区水电的开发。受国际上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的反坝、拆坝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国内引发了围绕水坝建设是非问题的激烈争论。其实,伴随现代坝工技术的进步和大型水坝工程的建设,在反坝的声浪中,美国建设了几万座水坝。而披露的拆坝统计数据也表明,美国拆除的五百多座水坝,绝大多数都是修筑在支流、溪流上的年代已久、功能丧失的废坝弃坝,99%都不是用于发电的,有影响的大坝一座也没有被人为拆除,可见拆坝主张未成主流。尽管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各个国家各个项目或在不同发展时期情况都有所不同,需要个案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应该鼓励开发的重要地位是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和签约文件所确定的,也是中国政府发布的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中清楚规定的。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看待水电开发,同时也有必要在水电发展政策和决策机制方面做出调整,包括对流域规划的科学论证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改进现有水坝的运行和管理,建立水坝的环境监管体系,改进水库移民政策、保障移民合法权益等。

  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记者:目前,在水电开发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水电开发?

  李永安:随着我国水电建设力度的加大,水电能源开发在摆脱技术、资金和市场等因素的困扰后,又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何看待水电能源开发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有利或不利,社会各界主要存在两种争论。支持者认为,水力发电是目前人类唯一能够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加快水电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电力工业结构。同时,水力发电还有提高电能质量(调峰、调频功能)、防洪防凌、农业灌溉、工业补水和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大量的综合效益。反对方认为,从生态角度讲,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以及泥沙对于河势、河床、河口和整个河道的影响,还有对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溃坝等安全问题。

  不可否认,水电开发会引起自然环境的改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对于一切改变河流原生态的行为都不赞成,在自然面前完全无所作为。这也是不对的。在历史上已经有过多次改变自然现状而获得有效生态的例子。比如说,都江堰也改变了当时河流的状态,但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历史已经作出了回答。现在建设的很多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利大于弊。比如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后成为风景优美的景区,而且还优化了周边的小气候,降低了夏季的温度,加大了冬季的降水。二滩水电站在建设时,也有很多非议,但现在很多到过二滩的人都说,那里的山变得比以前更绿了,因为水电站的建成使得周围降雨更加均匀。三峡工程的首位效益就是防洪,它的建成对长江生态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的,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克服水电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就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因此,大力开发水电是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认识到这一点,能够增强我们的紧迫感,坚定走可持续水电开发之路的信心。

  坚持“四个一”水电开发战略

  记者:面对水电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三峡总公司是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

  李永安:科学发展水电应当说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有力的能源保障。长时间以来,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炭为主,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高达2/3以上,这种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方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民经济必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电力需求也将持续较快增长。从我国能源资源特点来看,调整电源结构,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开发和利用好我国丰富的水力资源、加快水电开发步伐,是满足我国能源增长需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作为水电开发和建设者,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有效开发水能资源中保护好生态。我们在建设三峡工程过程中形成并提出了“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水电开发理念。

  建好一座电站就是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运行,建设一流工程,建设一流电站,全面发挥枢纽的综合效益。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关系到枢纽的长期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全面发挥。必须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有效解决制约水电开发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水电工程建设的基础推动作用,建设创新型工程;必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注重细节,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管理水平,依靠一流的管理,建设一流工程。

  带动一方经济就是通过水电开发促进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受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水电开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比较落后,耕地面积少、贫困人口多的矛盾制约了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开发西部水电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发挥重大工程对库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基础实施的建设,促进库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水电工程的调度运行方式,处理好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供水、环保以及跨流域调水等方面的关系,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河流综合治理开发。

  改善一片环境就是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实现保护与开发双赢,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面对生态环境恶化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必须落实“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方针,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的各个阶段,认真研究和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实现开发与保护双赢。事实证明,只要遵循水电开发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在水电工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水电工程是生态环保工作的作用能得到进一步彰显。

  造福一批移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以水电工程建设带动移民脱贫致富,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生活逐步能提高”的目标。水库移民安置是水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库移民安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库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工程建设成败和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电开发中必须转变重工程、轻移民的作法,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和维护水库移民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好关系移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扶持移民发展生产,不断改善移民生存和发展条件,使移民成为水电开发的真正受益者。目前,我们正在与国家发改委一道,在金沙江水电开发中进行移民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出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移民工作新路。

  总之,水电建设是一个涉及能源、国土、水利、环保、移民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水电开发中,只要坚持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高度重视水电建设的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水电工程建设必将成为生态工程和富民工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